评论:景区化不应是特色小镇发展方向

2017-06-01 09:48:10    作者:叶一剑     来源:凤凰江苏     浏览次数:

  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个省的政策导向,以及很多实践案例,都包括了对特色小镇文旅功能的强调。比如说,很多省份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3A级或者4A级以上景区标准来做,甚至明确要求,要直接申请为4A或5A级景区。如果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的文旅属性比较明显的特色小镇,基本都是按照5A级景区创建标准来要求。

  这反映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场实践者对特色小镇的环境、生态、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在我们看来,文旅功能是所有特色小镇的营造中都必须要考虑的,这不仅代表了小镇建设中对文化和环境的重视,而且,背后体现了对一个旅居时代的深刻洞察。

  如果把人的一生用两种状态来界定的话,可以分为定居和旅居,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讲,旅居状态的时间占比越来越高,这也是文旅产业爆炸式增长的真实逻辑。这就客观上要求,包括特色小镇在内的人居营造,都需要考虑文旅功能的完善,比如,越来越多的区域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旅游的概念,开始从旅游人口的视角来审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功能完善。那么,特色小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人居空间供给,文旅功能完善成为必然。

叶一剑:景区化不应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以文旅为主导的特色小镇

  但是,在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供给中,如果仅仅是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显然对文旅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价值存在误解,甚至是误导。

  就像我们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应该保有对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建设警惕类似,对景区化的特色小镇建设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这不仅是因为在文旅新时代景区化的文旅产业运营本身开始面临挑战,还因为特色小镇设立的初衷或者说对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综合影响的价值预期,决定了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在地文化张扬、全球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等,才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价值体现。

  1. 超越景区的特色小镇建设

  应该说,中国A级景区的建设评估标准经过2016年初进行的新的修改,增加对智慧旅游、休闲度假、特色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考量,体现了文旅新时代景区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比如,把特色文化单独列为一个大项,以引导旅游景区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把培育文化主题、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塑造企业形象作为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来抓;改变了原来标准中的“邮电服务”的说法,新增加了“信息化”大项,并大幅度提高了该项的分数占比,这体现了对智慧旅游的重视;增加了对住宿设施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对休闲度假游的回应;还有对于停车场的要求,充分考虑了自驾游的需求。等等。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

  但是,纵然是这样,游客体验和市场认可与A级标准之间依然经常不匹配,进而让大家对A级景区的评定与管理制度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对于A级景区评定标准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需要进行更具体更细致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做出最佳方案选择。

  更重要的是,之所以说景区化不应该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是因为,包括文旅特色小镇在内,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包括文旅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也是特色小镇所在地区整体转型过程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哪怕是免收门票的开放式景区的建设逻辑,也不适配于是特色小镇的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配套或者说文旅产业的发展,门票经济不应该是特色小镇文旅产业收益的主要来源,更应该从特色小镇的整体收益角度来测算小镇文旅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包括我们说的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文旅特色小镇,门票经济都不应该是主要的收益模式,而是要从文旅产业链和文旅产业生态构建的角度来规划文旅小镇的文旅产业价值链。这背后又牵涉到一系列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安排(对此,随后我可以尝试专文分析,在此不做具体讨论)。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别让特色小镇伤了群众

  近日,笔者下乡到一个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调研,听到几名农民对此颇有微词。一位群众指着刚拆掉的房屋气愤地说:【详细】

无品质支撑的特色小镇还能“火”几年?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但中投顾问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入库特色小镇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落地率为 31.6%。【详细】

特色小镇需要“减负”再出发

  特色小镇建设已进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