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巴黎塞纳河上诞生?

2017-10-09 08:47:04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

  现代的城市该承载何种功能,提供怎样的公共性?在异质性的人群逐渐被区隔,愈发被购物中心所侵占的城市空间中,我们还有怎样的关于都市生活的想象?

  步行街、城市广场、林荫大道、行人,甚至街道,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与现代都市相关的词汇,不是首创于17世纪的法语,就是在那时的巴黎首次获得现代意义。

  17世纪的巴黎,一系列公共工程催生了这个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都市——从基础设施的诞生,到各色人群在公共空间的出现与碰撞,打破了原本家庭和族群的边界。贵族走出了马车成为路边行人;穷人为躲避酷暑,集体到塞纳河边的新桥下沐浴;人们到咖啡馆闲谈,在街巷与陌生人相遇。由此,我们才展开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想象。

  如《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的作者若昂?德让所说:只有当公共建筑不再仅仅用于纪念,这些建筑才会变得重要。巴黎是一座新的首都,一座城市结构能够鼓励居民走出家门,在街上享受的首都。在巴黎,无论来自哪里的人们能够自由融合。本文节选自《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的第一章《走向现代的起点:新桥》,澎湃新闻经译林出版社授权刊发。

现代都市公共空间如何在巴黎塞纳河上诞生?

1550年的巴黎地图。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巴黎的创新始于一座桥。

  今天,人们只要瞥一眼埃菲尔铁塔的形象,就会瞬间联想到巴黎。然而,这座铁塔直到1889年才建成。在17世纪,一座桥梁扮演了埃菲尔铁塔今天的角色,这座桥就是新桥。亨利四世刚征服这座首都之后,打算建造新桥来笼络民心,而新桥也圆满实现了他的心愿。历史上第一次,一座城市被一项新型的都市工程(而不是主教堂或者宫殿)所定义。巴黎人,无论贫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桥。他们将这座桥视为巴黎的象征,以及巴黎最重要的景点。

  新桥为欧洲的桥梁奠定了新标准。作为这座城市的首个现代公共工程,新桥也对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让巴黎人见识了现代的街道生活,并且改变了他们与塞纳河的关系。新桥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巴黎成为现代巴黎的起点,更是城市的发展潜力得以展示的地点。

  第一个塑造都市生活的公共工程

  巴黎人对这座桥的热情也能解释,为什么新桥是少有的真正塑造都市生活的公共工程。无论何种经济地位的巴黎人都能走出家门,来到新桥上,开始享受被宗教战争中断数十载的平静。新桥也是巴黎第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娱乐空间。因为不收费,任何人都能随意进出。任何人都能看到,王公贵族们突破正统的束缚,在桥上纵情欢乐。到了1610年2月,16岁的旺多姆公爵(亨利四世私生子)也在桥上,和人“玩雪球大战”。

  对位于社会阶层的另一端的人来说,新桥桥基下面的公共沐浴开始流行,即便贫困的巴黎人,也可借此躲避夏日的炎热。在新桥竣工后不久,晒日光浴和沐浴的人都在桥下聚集,任何人走在新桥上都可看到。随后,沐浴船开始在此地停泊,隔开男性和女性,这项活动变得越来越有组织性。

  弗朗索瓦·科勒泰的期刊《日报》也记载了1676年热浪发生时,这类船只发挥的作用。1716年的夏日漫长而炎热,许多裸身男性闯入女性更衣室,之后便有裸身的日光浴者“出没在新桥的河岸,一丝不挂地躺着或者走动”,以至于当局不得不出动警察进行制止。当时,还有禁令,“严禁男性裸身逗留在新桥附近的沙滩”。然而,那时候很多男性已经把桥附近的河岸当作裸体沙滩,并且持续了数十年。

  由于贵族和贫民都从新桥穿过,巴黎因此获得了其他欧洲首都在几十年之后才出现的体验,那就是陌生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尤其是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接触。

  许许多多17世纪描绘新桥的油画都表达了这种反常的、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融合。比如,17世纪60年代的作品中,两位贵族正悠闲地在桥上散步,身边是布尔乔亚(贵族身后的妇女以及马上的男子),而街上还有平民小贩。(俯身的男子正在卖苹果,而身旁女子的篮里面则装着栗子。当时栗子是新桥小贩特有的,闻名欧洲。)在这些散步的贵族后面是挤在一起的平民百姓,在雕像下面藏身的是乞丐。此外,贵族也和普通市民一样徒步过桥。新桥是社会平衡器,桥上人皆平等。

  这一切,当时的评论家都看在眼里。他们知道,这种由不同阶层组成的人群既是一种景观,也是民众自豪感的来源。1652年,巴黎作家克劳德·路易·贝尔托(ClaudeLouisBerthod)告诉他外省的朋友,他并不想没完没了地逐一介绍巴黎的景点,而是想要带给他们一个真正的巴黎,“一个不是充满奇观,而是充满混乱和躁动的地方”。他从描述新桥开始,以及这座桥作为社会平衡器的作用。布里斯在1684年的城市旅游指南中曾写道,游客一直惊讶于桥上的“匆忙和拥挤”,并且“能看到不同阶层和打扮的人”。他认为,“这让人们看到巴黎的伟大和美妙”。

  其中一大特色,桥上的步行道,便是游客认为巴黎“美妙”的原因。新桥上的步行道是现代社会上最早出现的步行道,也是最早启发欧洲人分离人流和车流的发明。许多游客指南的作者认识到,许多游客平生还没有这种体验,便告诉这些读者,这些步行道是“专门为行人准备的”。比如克劳德·德瓦雷纳就在他1639年的作品中如此说明。1719年,在巴黎的介绍中,内梅兹就把步行道称为“新的便利设施”、外国游客眼中的新鲜事物。(到了1781年,在参考了伦敦1762年的《威斯敏斯特铺路法案》后,奥岱翁街才增设步行道,为巴黎街道上最早的步行道。)

  之后几十年里,如何称呼这种便利设施,人们尚无一致意见。最早的术语是banquette,原先是用于形容要塞上用于射击的防御性壁架。但一些人建议用levées,也就是堤坝,还有一些人建议用allées(走道)。今天所使用的trottoir(人行便道),其实一直到1704年才出现。

  此外,如何命名走在这些banquettes上的人,也成了一大问题。官方文件上显示,这些步行的人被称为gensdepied,字面意义就是“步行者”,也是一个形容步兵的军事术语。到了17世纪90年代,法语词典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piéton,意为行人。早期的piéton也含有对路面铺设糟糕或者马车疾行的抱怨之意。从走道产生之日起,城市的行人便开始在这个过度拥挤的场所争抢空间。

  事实上,新桥刚建好,巴黎城内的各类马车便迅猛增加。新桥的中心位置和规模也使得许多交通工具选择从此处穿过。很快,这里成了交通堵塞这种现代城市顽疾的一大代表性地点。

  17世纪游览巴黎的外国游客总能发现这里特有的“喧闹”和“永不停歇的骚动”。其中,那些自认为“周游欧洲各国”的人则声称,巴黎在这方面无可匹敌。(其中一位环球旅行者则说,巴黎的对手是北京—当时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他们反复强调,马车数量在巴黎不断增长,导致街道拥堵。马车不但制造了巨大的噪音,让人们无法判断车辆是否靠近,也使人们“时时刻刻活在恐惧中”,生怕被飞速驶过的马车“碾压”。一个擅长过街的人如此形容:“在巴黎,你必须长八只眼睛。”而游客们指出,新桥则是巴黎最热闹的地方,“不舍昼夜,永无停歇”。

现代都市公共空间如何在巴黎塞纳河上诞生?

  由于新桥上聚集了如此多的人,这里的拥堵可谓臭名昭著。艺术家尼古拉·凯拉尔(NicolasGuerard)是最早描绘这幅场景的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政治空间的诞生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座桥会成为众多不同的行为争夺空间的场所。

  首先,新桥最早体现了巴黎这座大城市对新闻不断增加的胃口,以及科技迅速发展如何满足这种胃口。流言蜚语在人群中迅速传开,由此有了这个说法,“像新桥一般无人不知”。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消息被越来越有组织地传播。

  1611年,法国最早的报纸,让·里歇尔创办的《法国信使》发行,当时的新桥早已对公众开放。这份报纸一口气回顾一整年发生的新闻,并且报道的年份往往已过去多年。比如,最早的一期讨论的便是1604年的新闻。最后,应政府审查的要求,这份报纸转而以外国新闻为主题;法国第二份报纸,泰奥夫拉斯特·勒诺多创办的《法国公报》也是如此。该报于1631年发行。有了新桥,巴黎人便可了解巴黎发生的大事小事。

  新闻里出现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总是能张贴在桥上。人们可以从桥上或者附近的商店里买到这些报纸。印刷新闻也使用了同样的技术。巴黎里里外外,都显眼地贴着不同大小的海报和招牌,但是在新桥,这些则是更加明显。当时的一些文献提到,有些人为不识字的人大声地朗读张贴的新闻。

  这种桥上的非正式新闻阅览室也能解释,为何政治骚乱在1648年频繁发生。这一年也是自16世纪90年代以来暴力首次降临巴黎的街道。1648年8月,在皮埃尔·布鲁塞勒这位受人爱戴的巴黎最高法院成员被捕后,内战爆发了。布鲁塞勒居住的地方靠近新桥,后来为这次冲突盖棺定论的作家雷斯枢机也住在附近。

  因此,雷斯能够以亲历者的方式描述布鲁塞勒在家被捕后“十五分钟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因为靠近新桥,许多巴黎人很快就获悉布鲁塞勒被捕这件事;愤怒的人群很快就聚集到一起。而这时,皇家卫队也正好在桥上。卫队主动撤退了,但是愤怒的人群紧跟不舍。很快,这些人就发展到三万甚至四万。雷斯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猛烈的怒火从新桥一直燃烧到整座城市。每个人都拿起了武器”。后来,当反对派争取到布鲁塞勒的释放后,观察家发现,从“新桥的中间”爆发出“阵阵欢呼”,并且形容“整座巴黎的人”都聚集到桥这边。这些反对君主的人被称为新桥“投石党”。

  从那之后,新桥也被认为是骚乱的摇篮。层出不穷的法令禁止“各阶层的人聚集在新桥”,却鲜有奏效。当时的资料显示,在新桥张贴信息,一夜之间就能招来大批人群。此外,内战中政治歌曲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内战结束的时候,诞生了一种音乐产业,并产生了“新桥歌手”,唱着“新桥歌曲”,“新桥政治歌曲”,“新桥年代纪”,或者,简而言之“新桥”。巴黎17世纪最多产的信件作家赛维涅侯爵夫人(MarquisedeSévigné),评价这些歌曲时说,“是新桥创作了这些歌”。热爱新桥的让—巴蒂斯特·迪皮伊—邓波茨(1750年,他曾宣布要写六卷本的新桥历史)说,法国历史上每每发生伟大的事件,总会有一首歌曲在这里创作和表演,以示纪念。

  这些歌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纪30年代专业剧场诞生之前,新桥一直是巴黎戏剧的中心。正如这幅17世纪60年代的绘画所示,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周围,甚至凑到舞台底下。一些观众只是路过而已。但是,有一群贵族显然是专程过来看表演的,他们的马车停在附近,一位女士倚着门。他们占据前排的位置。

  从当时的很多描述可以看到,桥上的许多表演十分类似今天的情景剧。一些表演家因此成名,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一些做成廉价的册子,供大众消遣,另外一些做成昂贵的作品集,卖给较为富有的读者。

  有位亨利·勒格朗,艺名“丑角”,说自己对着听众“激烈地演说”。他口中吐出长串而不间断的长句,经常带着粗鄙的字眼,节奏准确,停顿恰到好处。“丑角”创造了真正的平民文化,一些愤怒,一些轻快。在最尖锐的政治评论中,勒格朗直呼国王的名讳。在一次漫不经心却充满先见的激烈演说中,他警告道,沉重的税务负担迫使法国农民离开乡村,前来追求“巴黎的黄金天堂”。然而,到了巴黎,他们没有找到正当的工作,没有像在农村里那样“酿酒”,而是成为“乞丐和小偷”。他预见性的警告在开明派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那里找到共鸣,一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景观展演与都市犯罪

  露天表演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尽管另外一种城市活动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将人群吸引到桥上的购物活动。新桥一竣工,街头市场就出现了。在市场里可以找到饰品、衣服配件,以及城市里最吸引人的花店。卖家被称为“新桥的卖花女”。每一位小贩的摆设都从简:一张台子,一个箱子,地面的器具上面支着帐篷。大多数摊位都是流动摊,位于桥中间或者步行道。最先摆摊的是卖书人;桥上很快就聚集了五十多家书店。1619年,附近河岸出现了更多书店。今天塞纳河边的书摊的始祖,就是当时在晚上收起来、绑在桥栏杆上的小摊。由于书本琳琅满目,当时有人指出,这座桥带给巴黎人世上最大的图书馆。

  那些在人群中受到推挤,容易被卖艺人或者羊群分散注意力的富裕顾客,往往最容易遭到偷窃。在茫茫人海中,钱或者贵重的小物件常常会遭到扒窃。不过,这些最常见的盗窃却很少登上17世纪的报纸。反而,另一种盗窃行为让新桥臭名远播。这种盗窃就是衣服盗窃,尤其是斗篷盗窃。

  无论是在杂志、旅行指南、回忆录还是小说里,人们都能清楚地看到新桥和斗篷盗窃之间的联系。这些故事清楚地说明,如果你穿着相当精致的大衣来到新桥,很可能还没走到桥另一头,衣服就不见了。

  只有在亮丽的服装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的时期,衣服盗窃才足以成为一种犯罪,17世纪的巴黎就是这样一个时期。尽管如此,巴黎人一有昂贵的新装,总会忍不住炫耀一番。他们会前往能让最多人见到的场合散步,而最佳的地点正是“新桥这座大舞台”。从各种说法看来,女性这样做的危险小于男性。女性被抢劫的时候,只有少数会上新闻,被小偷抢走的一般是用来遮住领口的“手帕”或者围巾。当然,这些也十分贵重,好比今天的爱马仕围巾。不过,相对于小偷们觊觎的男士斗篷,这些可谓价廉了。当时的一本字典如此形容贵族的斗篷:“他们出门,在城市里晃荡时,斗篷披在他们肩膀上。”从17世纪末期的图画可以看出,一件斗篷要用掉好几尺长的高价布料。上面还有精致的穗带,甩动斗篷时能看到反光,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如果说,提出买一件新的紧身外衣,都令赛维涅夫人大为惊讶;那提出再买一件斗篷,反应想必更加激烈。

  把披在肩上的斗篷扯掉可谓轻而易举,因此,这些盗窃服装的人也有这样一个外号:tire-laines和tire-manteaux,字面意思就是“扯羊毛的人”或者“扯斗篷的人”。新桥投入使用后,巴黎人发现,需要用一个新的词汇描述这种日益猖獗的犯罪,引起公众关注。

  17世纪初,一个叫“偷斗篷贼”(filou)的词语诞生,其意思很明白:“晚上偷斗篷的人”。如今,这个词则是用来形容品行不端的人。新桥是偷斗篷贼的活动场所,“新桥偷斗篷贼”这个词组开始广泛使用;偷斗篷贼被称为“新桥的警报器”(如果发现斗篷不见了,那你距离新桥也不远了),也被称作“新桥的地主”,因为那里他们说了算;还被称作“铜马像下的侍臣”,因为他们会埋伏在亨利四世铜像四周,伺机出手。

  在1614年1月,巴黎高等法院便承认巴黎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建议商人在店里保留武器,以便帮助警察们逮住这些“晚上偷斗篷的人”。

  外国人很快就开始互相提醒,谨防小偷。英国的作家兼牧师彼得·黑林曾讲述自己在1625年遇到“偷斗篷贼或者街痞”。另一位英国游客说,自己晚上走过新桥的时候,被偷斗篷贼“抽走了一件新的长毛绒斗篷”。到了17世纪末,巴黎的常住居民内梅兹为其旅行指南的第一卷最后一章取名“偷斗篷贼介绍”。他提醒那些从小城市去巴黎的游客,偷斗篷贼是巴黎特有的问题,因为巴黎是“最大的城市,自成一个世界”,偷斗篷贼作案后可以迅速匿迹于茫茫人海。游客要保护衣服,首先要避开一个地方,那就是天黑后的新桥。

  文学界开始取材这种新的城市犯罪故事。1646年,克劳德·德埃图瓦勒的《扒手的把戏》上演,成为当时一绝,到了该世纪80年代仍然被不断改编、上演。这部剧的背景是亨利四世铜像附近的一座桥(还能是哪座桥?)。剧中有一伙专偷斗篷的人,有“疤面人”(亨利四世也被人称为“疤面人”)和“独眼人”。他们夜晚作案。靠着萨玛莉丹的钟声知晓时间,以此避开定期巡视大桥的民兵。

  从这类作品中,我们认识了贝隆特,也是文学作品中第一位倒卖赃物的角色(也是位诚信全无的人物,因为他会把转手卖掉的斗篷又一次偷走)。我们也知道,当时的富人到了晚上,在靠近新桥之前,多半会有意识地脱下斗篷,除非身边有保镖。而保镖保护的不是人身安全,而是斗篷。我们认识了拉贡德,一个旧衣服贩子,专卖赃物。即使出于再清楚不过的原因,这些二手衣服贩子无法在桥上开店,他们的店仍开在新桥附近,提供便利。这些赃物转手前已经过一番精心处理,因此,据说要去这些店里找回失物绝无可能。当时的报纸有篇文章曾说“一件斗篷很可能做成两件紧身外衣”。对这种偷窃的刑罚也相当严厉。有位倒卖赃物的妇女,名叫瓦朗坦,于1665年3月被公开执行死刑。然而,犯罪的利益如此巨大,这些斗篷的诱惑令人难以抵挡,倒卖赃物依然猖獗。人们惧怕偷斗篷贼也是不难理解的。这些扒手通常穿成贵族的模样(毕竟他们也有这类行头),黑暗中趁机下手。甚至也有故事说,一些正牌的贵族也想要去新桥上偷人斗篷,过把手瘾。

  第一个现代旅游景点

  事实上,新桥的设计,很明显就是在鼓励行人驻足,欣赏眼前之景,这也是新桥最值得骄傲的创新。

  整个17世纪,巴黎人和外国人都强调,这样的景色在欧洲独一无二,法国人应引以为豪。旅行指南的作者们都同意,“邂逅一条河,几处美景,以及远处的山坡和树林”,不容错过。布里斯则提到,“一位当代最伟大的旅行家”认为,河上的景色“是他长途旅行中最为壮观的所见”,只有君士坦丁堡港口和印度果阿能与之媲美。17世纪70年代是旅行写作的鼎盛年代,而贝尔涅里正是最具影响力者。他比布里斯笔下这位佚名旅行家说得更夸张,说新桥是“全世界最美丽、最令人惊叹的风景”。

现代都市公共空间如何在巴黎塞纳河上诞生?

  赫德里克?莫默尔在17世纪60年代创作的作品也代表了该世纪巴黎最受欢迎的形象。许多绘画中,新桥都是一条熙攘的街道,悬在塞纳河上方。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不仅如此,贝尔涅里将自己树立成美丽景色的权威专家。他曾游遍世界,除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边陲”。因此他也底气十足地告诉巴黎人,“不需要离开巴黎,就可以欣赏到全世界最美妙的景观;走一趟新桥足矣”。

  贝尔涅里说,“因为这里几乎全部出自人工,乃世界一绝”。技术和城市规划带来了城市景观,它由人为产生而非自然的结果。巴黎不再只有巴黎圣母院或者卢浮宫这一两处单独的景色值得一去。从桥上看去,塞纳河已是一处美景。17世纪许多关于新桥的作品生动地说明,巴黎的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大奇观。

  创作于17世纪60年代的图11正是这样一幅油画作品。画面的前景是巴黎街头生活和各色人物的新景象。在画面背景,则是这座桥教会巴黎社会各阶层的人欣赏“全世界最美妙的景观”。

  那个时代,世界上的大城市普遍缺乏足够的桥梁,有也仅仅满足基本功能,而新桥重塑了当时关于桥梁的概念。新桥技术领先,成为各类娱乐方式的中心,让社会各个阶层享有平等,这座桥也是巴黎获得美丽和现代美名的关键。1717年,当彼得大帝前来巴黎学习如何规划一座欧洲大都市的基本之道时,新桥自然成为他的必去之地。

  因此,新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旅游景点,且催生了一个纪念品产业,也并不奇怪。特别富有的游客总会买下描绘新桥的作品,带回家,挂于客厅或者画廊,用以回忆巴黎美妙绝伦的体验。而家境普通的游客则是买下小挂饰,纪念巴黎之行。

  在17世纪,手工绘制和装饰的折扇是欧洲各国时尚女性最爱的饰品。1672年4月,赛维涅夫人对新买的折扇大为欢喜,赞叹这是“平生见过最漂亮的物品”。这把折扇画的,就是赛维涅这位老巴黎称之为“老伙伴”的新桥。许多画有新桥的折扇保存至今,而最早的便制作于赛维涅所生活的时代。图12所示的折扇为18世纪制作,画的是桥上的丰富多彩的、被视为巴黎特色的现象,从交通拥堵、买卖到欣赏美景。这幅作品令这座城市常驻游客的脑海,纪念过去的旅程,或者憧憬未来的行程。

  17世纪的很多巴黎谚语也可表明,当时的巴黎人眼中,新桥已成为巴黎的灵魂。当时发明了许多表达方式,包括“在新桥上叫喊”(“把消息告知全村人”)。人们用“造新桥”表示艰巨的任务。他们会说“像新桥般坚固”。当表达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时,他们会说“一千年后,新桥还是新桥”。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努力提升公共空间意识

  所谓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资源。公共空间意识则是指人们对于公共【详细】

公共空间,触手可及的生活之美

  喜欢一个城市,是需要有理由的。有的人喜欢这个城市的诗意,从望江楼到浣花溪,从万里桥到武侯祠,脚下每走一步,都有诗人吟诵的回响。有的人喜欢这个城市的美食,从春熙路到宽窄巷,从玉林小区到抚琴小区,有格调非凡的精致筵【详细】

北京地下群租房的华变增加公共空间有效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城市环境与安全的专项治理工作,为了减少火宅、减少公共安全隐患,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地下室、群租房、违规公寓等进行了认真清理。使得社会城市面貌和城市安全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