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源创新实验室丨浮庭——地下入口广场改造更新设计
四周支起的柱子减少了结构对下沉庭院的影响 摄影:陈颢
“浮庭”座落于苏州高新区科技城,这一面向地下停车场入口广场空间的整体改造,组成了时尚水岸龙湖星悦荟的公共空间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深源创新实验室完成了该项目由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
原下沉广场橄榄型的空间形态赋予了场地的基本几何与轴向条件。设计在保留了开放性的同时,通过“织连”与“嵌补”两种手段,重塑了由下至上的界面景观,对原本的缺口进行了修补式的营造,使其成为进一步弥合城市空间关系的体验性场所。
场地平面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1:200 模型,织连与嵌补城市界面 摄影:刘秦榕
南北向橄榄形态构成场地的主要特征 摄影:董博儒
下沉空间的入口台阶与膜结构的延伸形态 摄影:陈颢
共有的构成
设计拓宽了保留的楼梯,并将原本几乎完全向广场开放的地库界面根据防火分区重新划分为三个出口。“浮庭”由上方如同水母般漂浮的半透明织物膜结构,与下方悬浮感的地景花园共同组成。
膜既成为了广场的顶盖,形成包覆与洞天的感受,也作为织连体引导主要流线衔接了室外几个重要节点。结合原混凝土柱的加宽基础上支起钢柱,以悬吊与支承合作的形式将膜结构撑起,减少了广场中结构的出现。
空间轴测拆解示意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1:200模型 摄影:刘秦榕
从地面层的平台看向下沉广场与柔性膜结构 摄影:陈颢
漂浮的膜结构与下沉庭院共同组成立体的连续界面 摄影:陈颢
地景花园则以嵌入式的方法,使得下沉广场空间成为一个整体式的面层,利用原有的几何关系将上下层组合为关联的连续景观。种植池在图底关系上随机与朝向不同的分布,形成了离散的花园,采取的窗洞式的基本形,从实体中开凿出发光的房间为植物造像,通过相似又各异的组合,构成了统一而多样的如画园林场景系列。
栏杆作为划分活动区域与地面铺装的功能性对象,地面层的平台从四周伸入到花园中,也成为了参与构图的要素,并与人们的活动产生关系。
建筑元素示意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空间表面模型 摄影:刘秦榕
地景花园中离散的植物造景 摄影:董博儒
图底关系不断变化的共同构成 摄影:董博儒
不同要素形成多种互动 摄影:陈颢
光作为景物
木纹透光玻璃立面与面层边缘共同表达除了轻盈的姿态,使得整个水洗石面层在夜晚如同从地面掀起的薄壳。配合种植池中设置的投影与柱体上的灯光,膜结构的表面成为了光影的接受器,场地中光的元素相互配合,消减了原有的物质材料性,营造出沉浸式的互动光影艺术情境,令这一地下入口广场空间成为日落之后的重点氛围舞台。
模型灯光效果 摄影:刘秦榕
由下沉庭院通向地面的台阶 摄影:陈颢
透光玻璃与边缘塑造出悬浮的轻盈 摄影:董博儒
与花园开展多种互动的孩子们 摄影:董博儒
灯光对场所情境的重新渲染 摄影:陈颢
设计图纸
平面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地景花园平面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结构平面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剖面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构造节点详图 ©深源创新实验室
项目名称:浮庭——地下入口广场改造更新设计
项目类型:景观/改造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用地面积:780平方米
委托方:爱城市智库(深圳)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苏州科技城科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源创新实验室
主创建筑师:刘秦榕
设计团队:姚璐、许朝财
设计时间:2022.3
建设时间:2023.10
结构设计:广州瑞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方:上海标定合嘉科技有限公司
摄影:陈颢、董博儒
编辑:liqing
相关阅读
北京推荐十条旅游公交线路
暑期正值旅游旺季,热门景点客流量显著增长,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公交集团向市民游客推荐十条旅游公交线路,可以“坐着公交游北京”!天安门和前门等热门景区不但深受首都市民喜爱,也是外地来京游客必去打卡的目的地。乘客可乘坐环绕着北京核心区域的【详细】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成为国内游一大亮点
火热的暑期旅游市场中,乡村游因亲近自然、玩法多样等特点,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成为国内游的一大亮点。走进乡村的游客常会感慨,与过去相比,乡村已“大变样”。手握一杯咖啡走在景色怡人的乡间,身边是整齐现代的村居【详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详细】
北京中轴线,历久弥新的城市之脊
申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