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园博园首设风景园林师园 中外设计师比创意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风景园林师园林师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厦门园博园首设风景园林师园 中外设计师比创意
日期:2007-09-17     来源:厦门晚报     作者:   我要评论()




图为美国景观设计师作品

  园博园首设风景园林师园

  10米高的植物墙,整片的甘蔗林,渔网、芦苇、红树林,几个高高矗立看似“拨浪鼓”的东西……在园博园主展岛的西南角,风景园林师园的设立是本次园博会的一大亮点,在历届园博园中属于首创。

  “原来风景园林并不局限在传统的造园手法,还可以用各种各样新的手法表达出来。风景园林师园带给人们更多惊奇的目光。”园博园规划设计部副部长杨联告诉记者。

  风景园林师园是一场设计赛事

  园博园最初的投标方案重点放在了园区的总体布局上,当时还未提出设立风景园林师园区,而是后来增加的。

  专家们认为:相信设计师们会在本次园博会留下几个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园博会结束后能带给中国园林界一些深远的影响。

  正如一位设计师所说的,国内外园艺博览会上有不同类型的展览花园,各自出于不同的目的。其中,设计师花园可能是最富艺术性的,它的核心是在特定条件下表达设计师对花园艺术的理解。由于通常没有太多的功能要求,设计师可以尽情发挥,展现他的思想和把握各种要素的能力。

  事实上,园博会首次设立的风景园林师园就是一场设计赛事。而且,对主办方和参与的设计师们都是首次经历,一切都靠摸索。以往的设计竞赛都是设定一个题目或项目,方案的主导者是业主单位。这次则完全由设计师自己主导。

  据介绍,这次的8位风景园林师人选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推荐产生的,国内5位,国外3位。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且是近几年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中青年风景园林师。

  场地难度逼出设计师真功夫

  风景园林师园选址定在园博园主展岛的西南角,园区两边为互相连通的内外湖,并有两条环路从两边经过。

  园区共设了8个展园,每个展园的面积约在1000平方米左右,仅在园区中部公共部分设置了一些景墙、广场和小人工水系,植物配置上主要以棕榈科植物作背景。其中,景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分割空间,同时在景墙上镶嵌一些壁画,介绍一些世界名园。然而,高约4米的景墙在把园区分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同时,也给设计师们带来不少麻烦,这不仅对空间进行了限制,同时设计师们在尽情发挥创作灵感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许正是场地的困难才能将大师们的真功夫逼出来。

  风景园林师们对此次园博会极为重视,从现场勘察到方案定稿,从施工单位的选择到施工过程的全面跟进,都体现了风景园林师的认真程度。如日本设计师对定点放样的误差要求限定在难以置信的5厘米,而法国设计师的想像力和美国设计师的创造力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风景园林师抽签确定展位

  8位风景园林师对应8个展园,是通过抽签确定的。之后,风景园林师再到园区看现场,进行方案构思创作。
  今年5月,各园区陆续开工。风景园林师的设计选材也各有特色,如北京土人景观的俞孔坚教授“蔗园”中的甘蔗虽然在闽南地区常见,但在厦门的园林施工中从来没有运用过,施工单位多方联系,从采购苗木到种植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成活。
  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风景园林师园终于在8月底全部顺利完工。


  “网·湿·园”——再现渔家生活

  沿着园区道路,记者首先看到的是“网·湿·园”,然而这个名称仅从字面上看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进入园内,穿行在木栈道上,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打开。这里有绵延成片的芦苇以及水生植物、成片交织的渔网、茂密的红树林、水中的桅杆以及停留其上的鸟类等,让人依稀看到当地渔民的生活情景。

  原来,园区设计者北京林业大学的朱建宁教授围绕“渔网”、“湿地”、“家园”3个要素展开设计,巧妙地利用场地本身的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地域性的文化内涵,勾起人们对这片土地逝去历史的追忆。同时也唤起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思考与重视。


  “学园”——高难度展示“学习”理念

  走进“学园”,才知道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园,而是设计师用景园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学习”的理念,故名“学园”。

  园区内,放眼四周,几何形水面聚合成全园的中心,景墙、石桥、观景平台、雕塑结合水池的平面形式布置,形成向心和内聚的空间格局。在一条长50米的景观轴上,沿27米长的景墙依次布置罗汉松、片石、石桥、观景平台、竹墙等景观,形成中西交融、“虚实”结合的视觉长廊。

  据介绍,该园的设计师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教授王浩,其设计理念是以“学”为核心,强调中西造园思想和手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现代造园从传统造园思想、技法和元素中汲取营养;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其他相关学科(建筑、绘画、雕塑等)交融。

  据介绍,全园共设4个景观节点,景观节点的设置与游线紧密结合,做到中国传统园林的“步移景异”和西方现代造园的“动态构成”相结合的视觉效果,并设有合理的观赏距离和观赏点。


  “竹园”——把园中建筑线条都软化了

  像中国历史园林一样,竹园主庭院的核心是空灵的水面,它映衬着青石墙、白粉墙、绿竹和天光云影。但是,竹园的水面并不只限定在庭院之中,它与白粉墙互相穿插,从墙内延伸到墙外。水还被一座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桥、一座下沉到水面之下的桥、3个椭圆型的竹岛和两处水生植物种植区域分隔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部分。

  除水生植物以及一些禾本科观赏植物外,竹园的主要植物是在厦门能很好生长的毛竹和紫竹。以白粉墙、青石墙和水面为背景的竹丛带给花园清新典雅的气质,竹丛与其他植物一起,也将园中建筑性的要素和线形软化,赋予花园自然的气息。

  因此,尽管从线形上,竹园与中国历史园林似乎并无相似之处,但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又具有了中国园林的韵味,在细部上也具有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律。


  “蔗园”——用白话讲述新乡土景观

  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致,蔗园给人们带来更多田园的气息。而通过螺旋式坡道下到两米多深的中心井底,泉水的蒸发降解暑期的炎热,创造一个清凉并与外界相隔离的世界。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俞孔坚的设计理念是:也许,蔗园可以称为中国园林模板的“桃花源”,人们回到丰产而实用的田园。用白话和寻常的乡土语言,创造一种真实的人地关系,一种新乡土景观。

  “梦天”——梦幻的月亮世界
  
  日本设计师吉田先生的构思十分奇特,以中日具有共通审美意识的“月亮”为主题,副主题则是与月亮相关的“桂花”,整个庭园以唐代诗人李贺的“梦天”诗为题材。

  因此,该园特意设计了白色桂月台、绿之桂、月杯、黄色大地等,表现金黄色花香的月亮世界和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

  法国的lilika女士带给人们的是“感悟迷你空间”,带状植物造型构成花园空间,环状植物墙矗立在水渠中,既保证了水对植物的供给又充分体现了水在景观设计中的优势。

  当然,这里最大的亮点是一堵10米高的植物墙,对面是近似相同高度的,并有蔓生植物盘生的竹林骨架墙,两者相互呼应。而且,通透的竹林骨架墙既起到空间的围合作用又不妨碍人们从内向外欣赏风景。

  清华大学章俊华教授的“Landscape(风景)新浪潮”,传达的理念是“看得见的自然与看不见的自然”,表现模式为中国传统造园文化、平面构成、地被园艺的结合。而主题就是通过起伏错落的地被草坡象征着Landscape新浪潮。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风景园林师作品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