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经验交流 |
|
震后意识:日本受灾民众安置和灾后重建追求人性化
日期:2008-06-03 来源:新华社 作者:叶佳 我要评论()
作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多发国,日本积累了丰富的受灾民众安置和灾后重建经验,追求人性化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灾区NGO协动中心”主任村井雅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受灾民众先在帐篷里住了7个月,之后搬进临时居住点,一住就是5年多。临时居住点其实并不“临时”,有可能维持较长时间。因此,要根据灾区的气候等因素来设计具体的建筑标准和配置,同时也应做一些人性化的安排,比如说考虑到行动不便者的需求等。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山中茂树教授也表示,临时居住点不仅仅是一个住处,更是受灾民众一段时间内生活起居和交流的场所。他说,临时居住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住所这个意义上,组织一些医生护士组成巡诊医疗队,定期出诊,或者建设一个小型的社区活动中心,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场所和机会,都是非常有效也很必要的举措,可以帮助受灾民众在交流和互相安慰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山中茂树还介绍说,日本社会老龄人口众多,并且相当一部分都不与子女同住,有的老人在家中去世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一些活跃在日本灾后重建现场的非政府组织曾开展了“黄丝带行动”,要求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每天定时把黄丝带系在家门口,表示自己安然无恙,非政府组织则每天在特定时间派人挨家挨户确认老人们的情况。 山中茂树说,日本在灾后重建规划时,也有意识地探讨如何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重建的各个过程。例如,去年遭受地震的日本新潟县东山地区正在研究采用“童话式复兴”来进行重建。这是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马普里塔地震后,当地的圣克鲁斯商店街重建时采用的方法。当时,商店街居民发挥想象力,想象十年后的生活情景,并在城市规划专家的指导下,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和童话故事等形式描绘出十年后的城市蓝图。这种方式能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和智慧,为创造性的重建打下良好基础。 山中茂树同时认为,灾后重建不应是一项孤立的工作,不妨采取“医、职、习、住”一体的模式,将医疗、就业、学习和住房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若不把创造工作机会与住宅重建一起考虑,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人不愿意回到家乡,容易导致“空巢”现象和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日本在这方面曾有过教训。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