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期待怎样一个更美好和谐家园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新闻频道经验交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灾后重建:期待怎样一个更美好和谐家园
日期:2008-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邹民生 倪小林   我要评论()



  重建工作对中国社会将产生全面深远影响

  主持人: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展开。6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条例共九章80条,对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规范。此前,关于灾后重建,你曾组织过不同专业人士进行过研讨。从你们的研究看,除了经济建设,灾后重建是否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总体上,应当有一个怎样的指导思想与家园建设愿景?

  李佐军:是的,近日,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这是指导灾后家园建设的核心思想。

  由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既是一项涉及数千万人生活和生产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区域重建工作,更是一项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当下生活和今后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其意义可能要远远超过一般情况下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场大地震波及面很广,涉及人口众多。地震毁灭了上千万人原有的家园,留下了一片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社会环境角度看,都是很复杂的废墟。重建工作从哪里下手?如何建?怎么建?才能使灾区群众走出阴影,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一系列课题。

  根据中央的部署,我觉得重建工作大致涉及七个方面。

  首先是家园重建。即建安身立命之所,让灾民尽快有住的地方。

  其次是基础设施重建。即重建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原有的功能。

  再次是公共设施重建。即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孩子有学上,让病人有地方看病。

  第四是经济重建。地震造成了工厂停工、商店停业等,要通过重建使经济重新运行起来,使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使农民恢复耕作,使市场恢复交易。同时,要根据新的规划和需要,进行新的产业定位,设立新的企业等。

  第五是城镇重建。即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重新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新的城镇,同时要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

  第六是生态环境重建。地震震跨了山、污染了水,灾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需要花大力气进行重建。

  第七是文明重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地震破坏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也造成了精神的创伤,但巨大的灾难也同时激发了正面的精神力量。因此,要对灾民的心理进行重建,要重建灾区的精神家园。

  凡事预则立,灾后重建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这样大的灾情,一般来说制定规划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目前灾区群众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不容多等,因此要争分夺秒抓紧制定各种重建规划。

  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和四川等灾区已经着手对灾后重建进行调研、规划,并排出了大致的时间表。与此同时,各项灾后重建准备工作也已在进行之中。相关灾区重建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来自各方面的专家也已介入相关研究和规划中。可以说,一场涉及数千万人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已经展开,这项前大工程,不仅对灾区,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都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面临新课题

  主持人:去年,国家已批准四川与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在,突发特大地震使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这两大战役叠加在一起。这项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改革探索能不能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重建时有没有必要兼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李佐军:确实,突发这场波及面很广的特大地震灾害,给原先的改革试验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次地震破坏性很大,很多城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像广元市、德阳市、绵阳市这样的中型城市的建筑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城市的工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些处在地震中心区的县受到的破坏程度更大,有的几乎是毁灭性的。这对综合改革试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我认为,可以借此次灾后重建机会,结合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大胆进行一些制度创新,如在重新规划建设新的县市时,一揽子推进如下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衔接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农村社保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镇管理体系改革等。震后重建是推进这些改革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当然,灾后重建也要有所侧重,我们很希望这次重建能够成为我国灾后重建的典范,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规划设计、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必须注意的是,灾后重建一定要先考察好地质结构和地质条件,看是否适宜人类居住。这在国务院发布的《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已经有很明确的要求,这是很有远见的。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一提,就是灾后重建离不开市场力量的参与,而资本的逐利性和救灾的公益性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我的看法是,灾后重建首先是公益性事业,政府要发挥突出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提高重建的效率。比如,可以对灾区重建项目采取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一些名誉上的奖励,鼓励对灾区进行开发建设等等。我们高兴地看到,《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对此也有很明确的规范,这对借助市场力量,加快重建工作也是有很直接的作用的。

  以人为本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主持人:有这么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本次地震灾区达10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1%;受灾人口达4500万,超过总人口3.4%,可以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不过,从财产角度看,这次灾害主要造成的是存量损失。灾后重建对我国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如何看待重建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

  李佐军:虽然此次地震损失惨重,但是从全国经济总体看,不会影响整个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格局。

  按照国家对此次灾情基本估价,汶川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但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从国家来讲,已决定动用700亿元支援灾区救援和建设。预计后期建设还需要更多的资金,这表明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出压力会增大。

  现在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展开,一些能够继续开工生产的企业也相继恢复生产。从农产品供应看,地震也不会影响全国农副产品供应,更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而且目前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这就表明地震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我觉得,现在应该关注灾后重建本身对于地区以至全国经济可能产生哪些具体影响。灾后重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的安置、人口聚集区的空间布局等,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大问题。

  现在我国正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要把经济聚集区变成人口聚集区,对于那些分布在生态脆弱和生态敏感地带的人群,吸引到经济聚集区。经过这次特大地震,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规划上一定要增加对地质结构的考察。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关爱生命:中国社会人本发展新启迪

  主持人:重建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具体来说,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建设,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公民社会建设,有哪些影响?你曾经谈到,中国社会下一阶段的发展将进入人本发展阶段,不知道这次地震会对人本发展有哪些影响?你有什么看法?

  李佐军:在本次抗震救灾过程,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比如,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给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集中体现。另外,奋战在灾区第一线的自愿者队伍,是历年来我国自愿参与救灾人数最多的一次,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公民意识。

  而企业捐款捐物,个人解囊相助,官兵和医务工作者没日没夜地战斗在救灾现场,无数老百姓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使许许多多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洗礼。尤其是海外华人血浓于水的关爱和国际社会的慈善之举,使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发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和人类社会的精神之源。这些都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保有的积极因素,对中国经济社会下一步发展大有益处。

  可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次大检阅。因为,社会和谐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组织与组织之间及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键是心灵的和谐,而心灵的和谐主要是由文化决定的。

  要想形成和谐的社会,必先形成和谐包容的文化。和谐包容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关爱、相互团结等。有了这些和谐包容的文化,人与人之间就少了冲突,多了合作,少了矛盾,多了和谐。

  这次地震中全国人民表现出的相互关爱之情尤为感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把这些可贵的东西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延续下去。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不关爱生命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

  限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来不及细谈了,这就是灾后重建中的人文资源问题。四川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这次在地震中很多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重建中如何保护二王庙、青城山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对于已经受损的文物如何恢复,也要纳入整个灾区重建的规划之中。我发现国务院发布的《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相信在这方面重建工作也会有很出色的表现。

  ■资料链接

  国务院:今年安排70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及早谋划和适时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国务院领导下,尽快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国务院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争取3个月完成规划

  新华网成都5月23日电: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23日晚在列车上举行,会议研究部署卫生防疫工作,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

  会议指出,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做好规划。灾后重建规划组由发展改革委、四川省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要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科学选址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争取三个月内完成。重建规划总体方案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会议部署灾后重建对口支援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6月5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要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灾区过渡房安装逾四万八千套

  《人民日报》(6月9日2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报告,截至7日,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48700套、正安装22100套、待安装77000套,生产地已发运51100套、待发运65800套。

  我国发布首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门条例

  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8日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说,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制定此条例。条例确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规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是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重要法律依据。条例共九章八十条,分为总则、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的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songgaofeng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