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设计频道 → 理论探索 |
|
2008中国厦门园博会常德展园“黍园”设计营建浅析
日期:2008-08-27 来源:南方农业 作者:德丽思 我要评论()
摘要:“黍园”是湖南省常德市政府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营建的展园。其占地面积约2000m2,规划设计紧扣本届园博会“和谐共存、传承发展”主题,以表现常德悠久而灿烂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城头山古文化为主线,运用中国传统自然式山水园林挖池、堆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展园。 关键词:厦门园博园;黍园;风景园林;园林设计;地方特色 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由建设部和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共同举办,于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厦门集美中洲岛一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举行。2006年9月,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风景园林绿化管理局正式参与厦门园博会的常德展园项目。经过现场踏勘,结合大会主题“和谐共存、传承发展”,提出在约3000m2的展区中充分展现江南园林和常德文化是营建本园的重点。通过近4个月的评审、修改,最终确定以“沅澧农韵”为主题的“黍园”代表常德市参加这次园博会。 1项目背景和造址 1.1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在日益加剧,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围绕“和谐共存、传承发展”的主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大海的韵味和经营理念,建成永久性的旅游观光新景点、休闲娱乐新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展现中国主要园林风格的水上博览园。表达人类对与自然和谐共存和对未来美好家园的展望与追求。 常德史称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区,市域面积1.82万km2,总人口约600万人。常德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人才辈出,名胜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俗有“鱼米之乡”、“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美誉。境内人间仙境桃花源、湖南屋脊壶瓶山、国际湿地西洞庭、史前遗址城头山、茶禅祖庭夹山寺、诗国长城常德诗墙等更是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地。市境内澧县城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6000年)、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城址。古城的城垣和整体格局均保存较好,面积达18.7hm2。其内揭露出的6500年前的水稻田,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稻田。该遗址2次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成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1.2造址 按园博园的统一规划,园博园主要展览集中在占地76hm2的园博岛上,园博岛规划为中国三大园林流派园区(江南园区、北方园区、岭南园区),民族风情园区,现代园区,国际园区,风景园林师园区和公共园区(图1)。按照既要有利于造园,又要交通方便有利于吸引游客观赏的要求,结合常德区域位置及造园特点,景点造址在“江南园区”主要游路交叉口南侧,西侧紧邻园博大道,南邻杭州园区,东邻园博岛内主要景观水系,东北与武汉园区隔路相望,规划总面积约3000m2(图1、图2)。 2设计构思 黍园在设计构思及立意上,充分利用展园周边环境条件,充分挖掘常德市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表现常德悠久而灿烂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城头山古文化为主线,遵循“和谐共存、传承发展”的原则,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通过山、水、树、石、农田、庄稼、水碾房、祭坛、图腾柱等园林建筑及小品景观的塑造,并以极具农耕文化特色及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如茅庐、稻田、碾槽及祭台等为主景,配以极具沅澧流域乡土景观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展园(图2、图3)。 3设计营建手法 3.1规划布局 黍园整体布局系自然式与规则式的结合,主入口部分采取轴线对称的规则式布置手法,园内则通过一条圆环形游路与曲线、折线性的道路一栈桥相结合,整体布局及构图既严谨又活泼,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全园以自然形水体为构图中心,围绕该水体周边合理布置极具城头山文化特色的水稻田、祭坛、夯土城墙、碾槽及茅庐展室、栈桥等景观,并将江南园区景观水系与该园内水系形成浑然一体的水景(图4)。 3.2地形处理 为营造良好的景观氛围,充分反映设计意图,地形处理总体上采取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手法。主入口部分地形平坦,自主入口入园后向右侧则为前低后高2座微地形山体,前山呈半岛状,后山为主山,两山之问随形就势设计为自然形的溪、湖结合水面,水面自西向东以多级自然形迭水形式汇入江南园区主水系之中。整个展园地形变化丰富、形态自然,且与江南园区地形水系结合浑然一体(图5)。 3.3道路广场 道路广场布局充分考虑到与江南园区道路广场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主入口广场采取对称式构图手法,园内道路系统以一条呈半圆孤状环路与穿越展园的江南园区小步道为主要游览环路,中间穿插以折线形的亲水栈桥及3条平行设置的游路(景墙)和2个高低错落的圆形小广场(祭坛及碾槽),形成简洁明快而又古朴自然的道路系统。道路广场材料以能反映城头山古文化特征及具有澧水流域地方特色的材料如青石板、卵石、陶片、瓦片、红烧土、棕榈等为主(图6)。 3.4建筑小品 入口设置造型原始古朴的实木构架点题,入口广场外布置一组圆孤形装饰夯土墙,墙上挂造型古朴的木制简介牌,向游人介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及全园简介,入口广场右侧沿江南园区主游路边则设计一段形态残缺不齐的夯土城墙,夯土墙采取一层大块土一层河卵石相间的城头山城墙夯土方法做成,墙体内掺杂点缀少量出土的城头山碎陶片或陶器等的仿古饰品;主入口中轴线山顶对景为隐于松树林中且紧傍水田的一个小型祭坛,以充分反映农耕时代先民除祭天拜祖外,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心理;园区主山台地上设全园主景建筑茅庐(展室),其台基挡墙用竖木桩、芦席、横木条和子篾扎紧而成,墙壁用编竹夹泥,屋顶用稻草叠铺而成,屋前坪则用多色红浇土精铺成席纹图案,屋前栈桥用澧水流域常见的棕树栈桥形式,整个建筑及设施的形式与工艺具有浓郁的城头山文化特征;为反映农耕文化特色,还于两山之间临水边凹地设计一处古朴的水碾槽,可向游人展示碾米的过程;中心水面北侧为水稻田(种试验稻),南侧向东一直延伸到园区溪流边为多层梯田,梯田设置成水稻收割后形成的稻田景观,并设计一组呈北斗七星状分布于田问地头的草垛,在羽边树杆上挂革垛以深化烘托主题(图7、图8、图9)。 3.5植物造景 黍园通过山形水势的营造、建筑小品的点缀、道路广场的设置及绿化植物的烘托,创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具有城头山文化内涵、常德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上重点以竹及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树木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形成极具田园风情和自然野趣的植物群落景观。主要树种有楠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斑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f.lacrima-deae)、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杉树(Cunninghamialanceolata)、黑松(Pinusthunbergii)、龙桑(MorusalbaCV.Pendula)、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桃花(Prunuspersica)、枫杨(Liquidambar)、旱柳(Salixmatsudana)、垂柳(Salixbabylonica)、芦苇(Phragmitescommunis)、莒蒲(Acoruscalamus)、香蒲(Typhaorientalis)、芋头(Colocasiaesculenta)、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茅草(Imperatacylindrica)等。植物的配植采取模拟澧水流域乡村植物群落结构的自然配植形式,同时为了既能形成良好的展园氛围,又能很好地与整个江南园区周边环境相协调,在展园周边用厦门本地植物布置成自然式混交的景观林(图9、图10)。 4结语 黍园为中国厦门呈献了一座清新自然的江南园林。通过朴实的设计手法,在不断的修正、深化中完成。其营建凝聚了各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众多专家的现场指导,最终得到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德丽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常德市风景园林绿化管理局)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