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之:园林行业篇 由表及里看四变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之:园林行业篇 由表及里看四变
日期:2008-10-06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   我要评论()



    1978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城市都要搞好园林绿化工作,要大力发展苗圃,尽快做到苗木自给,逐步实现城市园林化。30年过去了,园林行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圆满完成了当初的目标,在城市变漂亮的背后,园林队伍也越来越强大,相关的行业规范日益完善,节约型园林理念更是成为大家的共识。

  关键词1:园林城市

  回顾30年园林建设成就,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园林城市”,以及过去对园林城市的一个描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现在,“四季常绿”因违背自然规律已很少有人提及,“三季有花”在多数大中城市已经实现。确实,通过“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实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园林城市的梦想。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标志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同年,原建设部在全国开展了建设园林城市、园林单位、园林小区活动。园林城市的创建得到各城市政府积极响应,许多地方将城市园林绿化同整个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地位的提高和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列入“市长工程”、“民心工程”,园林绿化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绿化资金投入加大。2001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城市园林绿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工程。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原建设部还开展了“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镇”的创建工作,各地也实施了省级园林城市评选活动,将创建工作推向更广的范围。

  据统计,1981年我国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为1.5平方米,到2006年底已增长到7.94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国先后命名了116个国家园林城市(城区),20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国家园林城镇。近年来,一些获得“园林城市”称号的地区又对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活动,深圳成为获此称号的首个城市。一些城市的绿化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组织认可,扬州、南宁等城市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

  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不仅扩大了绿量,也促进了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科学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植物搭配的多样性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前常提的“见缝插绿”被“规划建绿”取代,城市由单纯的绿化向“春景秋色”彩化发展,塑木、透水砖等环保节能材料逐渐推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观念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得到体现。在园林城市建设的带动下,我国的绿化建设又在向更广的领域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河道改造、生态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正一步步向“大地园林化”这一更高目标迈进。

  关键词2:施工队

  在城市逐渐由绿化到美化、彩化转变的背后,一支设计、施工、养护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既是绿化建设的获益者,也是促进绿化水平提升的推动者。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施工队”的转变,在园林绿化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前,不少绿化工程是由一个工头带几个工人的施工队来完成的。现在,很多施工队成长为园林企业,工头的称呼也被董事长或总经理取代。

  变化是巨大的。1992年以前,苗圃是发展的重点和焦点,具有规模的园林企业很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绿化建设大发展的带动下,一些苗圃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绿化工程,业务形式由个人经营转变为公司运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纷纷改制,把过去的绿化工程处改制、重组,组建园林绿化企业,以及原有绿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园林建设队伍得到极大增强。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约1.5万余家,其中拥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100多家,二级企业2000余家,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1200余家。现在,园林已成为一个年产值过500亿元、吸收农民工过百万人的新兴产业。

  成长起来的不仅是企业数量和公司规模,公司内部治理、群体构成、行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园林行业,家族企业占很大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弊端日趋明显。在借鉴其他行业改制的基础上,一些大型园林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在中国巨大绿化市场的吸引下,国外的景观设计巨头纷纷涉足国内设计领域,凭借现代的概念和专业团队的优势,现在已成为国内设计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国内设计单位则靠熟悉当地文化和植物材料等优势,与国际大牌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绿化行业协会也应运而生,现在一线城市基本上都成立了协会组织,连接政府和企业的功能在日益增强。人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人才需求的拉动下,目前全国设立园林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已过百所,有实力的企业也着手开展培训工作,一些民营的园林培训学校开始出现。行业的进步还扩大了自身的内涵,“园林”已不足以反映行业的业务范围,一些人开始用“景观”、“风景园林”等来称呼,以与大尺度规划、生态环保等业务领域相适应。

  在做好主业、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一些园林企业已开始向业务多元化集团公司发展,出现了同时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和一级施工资质的企业,还有些企业开始向非洲、东南亚等地拓展业务。同时随着绿地面积的逐年扩大,养护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统计,2005年用于园林绿化维护的投资就达113亿元。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的实施和推进,将为园林绿化企业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园林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3:最低价中标

  要保护绿化成果,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关的法律规范是必不可缺的。尽管有些法规为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特别是广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最低价中标”,被指责为一种倒退。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性法规文件已近400项,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招投标、资质管理和标准体系等方面尤其明显。

  200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开始实施,并在园林行业迅速实行。根据原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3月至12月,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的平均应招标工程的公开招标率为64.71%。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园林管理部门已成立招投标机构,专门管理园林招投标问题。与招投标密切相关的资质管理也在不断改进,1995年7月,原建设部颁布实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和《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2006年5月又修订并印发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同年8月印发了《建设部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申报和审批工作规程》,对资质标准进行了调整,对申报和审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对园林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监督管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等城市纷纷成立了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站等专门的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部分城市还制定和实施了《园林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园林工程监理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通过逐渐普及招投标制度,加强资质管理,创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

  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也是一个重要内容,现在部颁的规范、标准达到26项,地方规范更多,内容涉及园林树木养护技术规程、绿地养护技术规程、各类绿地建设设计导则等,还有近年来新兴起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技术导则。同时,各地的绿化条例的修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7年上海率先取得突破。

  法规和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使我国园林行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公共绿地、风景区、公园等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也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市场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标准体系中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完善等问题。另外,标准执行不严格、监理不到位和验收走过场等不良现象,也制约和妨碍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规范发展。

  关键词4:节约型园林

  园林是个快速发展、摸索着前进的行业,在发展中批评和质疑声不断,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园林是我国目前所需要的。2006年8月,原建设部在新疆组织召开了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随后,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在全国各地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共识。节约型园林不仅是园林行业响应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号召的发展方向,也是对数十年园林发展实践的总结定位,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

  找到节约型园林这个方向前,我国的园林建设走过了不少弯路,可以集中用"草坪风"、"崇洋风"和"奢侈风"来概括。"草坪风"始于大连,随后各地争相效仿,特别是北方城市,大量种植需水量较高的冷季性草,增加了养护管理成本。在"崇洋风"中,不少地方盲目崇拜国外文化艺术,忽视传统园林艺术,建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洋化工程"。一些地方的园林建设,片面追求用材高档次,大量移植大树和堆砌建筑小品、雕塑,不讲代价,奢侈成风,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大量高档或外来物种的死亡。另外,不按科学规律,频繁的反季节施工,及对原有绿地反复改造等,在各地也屡见不鲜。

  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地、节水、节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太注重节约土地、生态效益及园林绿化内涵发展的模式。节地可以通过广泛推广屋顶绿化、广场绿化、停车场绿化、墙面、桥体等垂直绿化方式等,在不减少园林绿化用地的规划投入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水上,可以推广应用本地的乡土植物种类、耐旱植物种类等,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节财是要提高资金使用率,花最少的钱建最多的绿,防止大树移栽和种老树,反对盲目引进名贵植物品种和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新品种,防止使用塑料花、火焰灯来代替真花真草。

  关于园林发展方向的问题争论已久,围绕此话题还召开了多次大会,形成不同派别,对园林学科的名字也是叫法不一,这一度导致了认识上的混乱。节约型园林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这与追求师法自然,讲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古典园林理念内涵是相同的,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建设节约型园林,既是符合21世纪人类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也是园林从业人员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广东珠海1992年荣获首批“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个地处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的城市,环境绿化美化成效卓着,素有“花园式海滨城市”美誉。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8%,绿地率41%,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并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8年7月底,北京奥运场馆周边地区景观工程接近尾声。北京市朝阳区绿化局绿化二队的绿化工人头顶烈日,在位于国家体育场南路与北四环路之间的绿化带内加紧栽种玉带草。北京奥运绿化工程高质量完成,这些专业的绿化施工队伍可谓功不可没。

  2007年7月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发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广州市人行天桥、高架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开始实施。《技术规范》对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推荐了簕杜鹃等15个植物品种。

  2008年7月底,北京天安门广场奥运主题花坛正式对公众开放。奥运花坛不仅大量使用专为奥运会培育的新优花卉品种,也充分展现节约型园林理念。如运用“新型稳流集束式滴箭组”,解决了以往花坛灌溉设备普遍存在的水流过快,不利于保水等缺陷,使花坛灌溉高效又节能。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Aggie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