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
随着上海世博会进入600天倒计时,上海各界非常关心这次盛会的筹备工作,尤其对世博园区的场馆建设,显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为此,记者专访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听他畅谈世博园区的整体规划方案及世博会后场馆的利用问题。
世博园区整体风格复杂
关于世博园区整体风格,吴志强认为是复杂的,而复杂源于各种建筑不同的追求。第一类建筑是实验性的建筑,它们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像瑞士展馆选用了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的幕帷,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顶楼规划种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缆车登顶,可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体验“微型瑞士”的秀美山川。第二类建筑强调传统的民族特色,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馆。第三类是一些临时场馆,利用现有的建筑改建而成。“一些国家对展馆的投入非常大,这些展馆主创性强,用特别的方式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概念。像荷兰展馆是把一个大建筑拆成很多小的建筑,非常新颖。在世博会里,我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个展品。”吴志强说道。
虽然各个国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世博会对建筑也有一些基本要求。像建筑物的高度不能超过20米,地下的深度不能超过10米,建筑的容积率、密度和公共空间的面积也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各种复杂的建筑也能显现整体的美感。
不刻意设定标志性建筑
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都是历届世博会为举办地留下的标志性建筑,在世博会后仍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成为当地旅游胜地。对此,吴志强表示,要想成为标志性建筑物,首先要体现时代主题性。像埃菲尔铁塔是第一次完全用钢代替了水泥,而原子球馆则代表了电子时代的开始。除了满足时代性外,建筑还得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最重要的是能保留下来。
吴志强认为,上海世博会虽然不刻意设定标志性建筑物,但是随着世博会的进程,肯定会留下一批主题性强的标志性建筑物。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中国馆,吴志强介绍,该馆充分应用环境能源新技术。比如,所有的窗户都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屋顶上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屋顶上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世博场馆用途挺多
谈及世博会场馆在世博会以后的利用问题,吴志强告诉记者:“奥运会强调场馆的后续利用,而世博会则要求前沿利用。我们先做了2020年的场馆规划利用,再开始做2010年的。可以说这些场馆在会后的用处很明确,目前只是先'借'给世博会当场馆用。”
当记者好奇这些场馆会后究竟会做什么用途时,吴志强笑着为记者揭开了谜底。第一,世博园将摇身变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园区将保护、保留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及部分优秀展馆,主要以文化展示交流为核心功能,规划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特色、国际知名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集聚区域。第二,发展博览业。吴志强解释说,现在国际一流的博览会城市需要60万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服务于博览业,而上海目前约有40万平方米,空缺的这20万平方米就会在世博场馆中产生。“世博中心和中国馆中间有世博轴大道,世博会后,在世博轴周围可以考虑建设宾馆等相关服务设施,届时会议、展览加住宿可以提供20万平方米的面积,来填补空缺。”吴志强指着设计图告诉记者。第三,成为文化演出场馆。像爱知世博会采用建造临时演艺中心,世博会后就撤掉的做法,这样既浪费也不环保,所以上海世博会的世博演艺中心等建筑将被保留。“上海人的精神需求很高,每年那么多国内外的优秀演出,单单靠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和东方艺术中心等几个演出场所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世博会后即可投入到日常演出使用的世博演艺中心等建筑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吴志强说道。第四,推动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世博会,大量工业遗产建筑将得到修缮。世博会结束后,这片工业建筑将成为创意产业园区,推动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