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植物动态 |
|
花木欣逢辉煌三十年
日期:2008-12-15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刘艳丽 我要评论()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至今已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在我国花卉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样留下了非同寻常的烙印。历史长河中,3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我国花卉业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令国人自豪、令举世瞩目的伟大跨越。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征程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辉煌成就时,不禁感慨万分,一些影响甚或改变了我国花卉业发展进程的事件、名词依然历历在目。园林城市、年宵花、进口花卉国产化、容器苗生产……一连串的词汇唤起我们对以往的回忆与思索。今天,我们用特刊的形式重温这段历史,我们试图通过对行业发展历程中每一重要节点的分析、总结来梳理脉络,整理思绪,我们更希望以史为鉴,研判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轨迹,谱写新的篇章。 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始于农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自主生产的热情。在一些花木种植传统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民开始恢复中断了数十年的花木种植,奏响了我国花卉业发展的序曲。其后2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投入资金倡导发展三高农业,成为推动花卉行业进步的加速器。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将发展花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中国花卉业迅速摆脱规模小、品种杂、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的局面,爆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30年来,我国花卉业已经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以云南、北京、海南等为代表的切花切叶生产区,以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等为主的苗木生产区,以广东、北京等为代表的盆栽植物生产区,以云南、甘肃、辽宁等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先后崛起。几组统计数据可以为我们真实再现令人惊叹的变化:1984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1.4万公顷,产值6亿元;2006年,花卉生产面积突破70万公顷,全国销售额约557亿元,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对花卉苗木产品的供应与品质提出了更高需求,促使我国花卉业逐步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着现代化方向稳步迈进。曾经高不可攀的进口花卉渐次被质优价廉的国产品替代,并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在基本满足内需的基础上,中国花卉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也拥有了一席之地。我们仍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产品年出口额还不足200万美元,2006年则攀升至6.1亿美元,产品出口到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因此跻身世界重要的花卉出口国之列。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花卉出口大国。 伴随花卉业成长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流通体系与不断开拓的市场空间,支持着花卉业的可持续发展。花卉业起步之初,花农零星生产、小贩提篮叫卖的景象似乎还在眼前,30年沧海变桑田,2000多家专业花卉苗木市场遍布各地,专业经纪人队伍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专业物流企业陆续涌现,拍卖市场、网上花店、连锁经营、园艺超市、花园中心等新兴业态在花卉业崭露头角,突破了传统交易模式的束缚,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打开了消费空间。 萌芽于改革开放的沃土,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一个日趋公平与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一大批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花卉园林企业脱颖而出,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种植面积3公顷、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花卉企业已经达到八千余家。这些企业在品种更新、技术升级、创新经营理念、净化市场环境、引导消费、倡导新品种保护、带领农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疑成为推动我国花卉业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前进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类似“龙柏烧狗肉”的经历曾让我们难以释怀。然而让人备感欣慰的是: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国内外两大市场需求开始释放,作为新兴产业的花卉业显现出越来越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瞩目。尽管我们在此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尚有较大欠缺,尽管我们还不具备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与品牌,尽管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业实现根本性转变的途径,也丝毫不能让我们对中国花卉业的美好前景产生怀疑。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开展新农村建设,将为我国园林花卉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花卉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关链接:辉煌30年——花木产业大事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