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动态 |
|
南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城市篇
日期:2008-12-18 来源:南昌日报 作者:陈凌 李志强 尹玲玲 我要评论()
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录着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凝聚着当地人民奋发图强。南昌城区面积从新中国初期的8.27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城市面积40多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多平方公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岁月里,南昌正向世人演绎一座城市由贫瘠走向繁华的变奏曲。今日南昌,八一大桥、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公园等特殊音符依然在延续着英雄城的红色旋律,讲述着英雄城的光荣历史;而高楼林立的红谷滩新区、长虹卧波的生米大桥、俊秀美丽的青山湖、时尚新潮的住宅小区,则处处体现着动感都会的强劲脉搏。 双城拥江打造大南昌 【历史剪影】 “22万人口,8.2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7条道路,267盏路灯,100多个棚屋住区,346户居民使用自来水……”一项项新中国初期南昌城区的统计数字,让我们触摸到了昔日南昌城瘦小平庸的面容。斗转星移,时光飞逝,1951年南昌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波浪潮,兴建了长5公里,宽60米的八一大道,这是当时新中国各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京长安街的第二条大道,也是当时南昌人引以为豪的平坦大路。 【变迁记录】 南昌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停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的建设者们深刻地认识到,几十年来,南昌城市的发展还仅停留在城南——赣江一侧,南昌城市要做大就必须首先突破赣江的阻隔。于是,“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构想开始在南昌付诸行动。1994年1月9日,经过五年的紧张建设,位于市区西南面洪城路西端,跨越赣江的南昌大桥竣工通车了;紧接着1997年新八一大桥也正式通车。两座跨江大桥的建成无疑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城市建设的框架,南昌人也正式开始了改造红谷滩滩涂的历史日程,为今天“大昌北新城”规划奠定了基础。 “才几年没回来,现在在南昌路都找不到了!”这是许多离家返昌的人发自内心的感叹。2001年春天,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的“两篇文章”宏伟蓝图横空出世,南昌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并在整体规划和城市布局上制定了“一江两岸,南北双城,敞开四门,内外有环,外带五个组团”的发展蓝图。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南昌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增加到209万人。随着市委、市政府的入住,昔日荒凉的红谷滩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一江两岸,双城拥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都市演绎花园生活 【历史剪影】 1949年建国初期,我市园林绿地面积仅为3.08公顷,有公园一个,占地2.90公顷。那个时候,在南昌城内行走一圈,满脸灰尘令人尴尬无比,缺乏色彩的城市也一度黯淡。到1985年我市园林绿地面积为1142.37公顷,有公园8个,占地66.23公顷。 【变迁记录】 城市因为有了绿地的映照更具生机。当时间的脚步迈进1992年,全国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市一步步探索着如何把南昌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多年的耕耘有了收获,2002年我市顺利跻身省级园林城市。随后,我市又一步步朝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而努力,追逐着更高的目标。正因如此,我市的城市建设改造始终与“绿”字紧密相连,在对玉带河的改造中,不仅从百里之外引来活水净化城市水系,更把昔日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龙须沟”变得风景秀丽、绿水长流。 “从光秃秃的街头,到现在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我们沉浸在一片绿的海洋。”几年来,按照“多栽树、栽大树、栽好树”的要求,我市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一个个绿色美丽的景观相继呈现在市民眼前,构建了布局合理、绿量充足、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了全市性的大园林格局。到2007年,我市绿化了湖东一路、城东一路等22条道路,更新改造了昌东一路等10条道路,城市绿化覆盖率40.2%、绿地率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平方米,有效地扩大了南昌市城区绿化面积,所有指标都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2008年2月14日,建设部正式命名南昌为2007年“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