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念蜀:一个青年人的环保征途-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梅念蜀:一个青年人的环保征途
[日期:2010-06-1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环保卫士 梅念蜀  

      “梅姐!” 在昆明环保科普协会(简称绿色昆明),不论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学生,他们对“头儿”的称呼都是这个。 

      “梅姐”芳名梅念蜀,湖北女子,年方而立,是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昆明的负责人和创建者。 

      “梅姐”的名号刚开始叫起来的时候,她觉得有点好笑,也听不惯,后来时间久了,这样称呼她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习以为常了——“大概是因为我在这个位置,做这些事情,给人的印象比较要强”,梅念蜀自己这么分析。 

      梅念蜀是怎样成为了“梅姐”? 

      少年梦 

      身穿GREENPEACE服装的志愿者,驾着彩虹勇士号在海上飞驰,身体坚定地挡在一头鲸与鱼叉中间——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中国电视新闻里的一幕,梅念蜀至今记忆犹新,“这让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做保护环境的事,我觉得这些反对捕鲸船的人特别勇敢,他们是英雄,是榜样。” 

      时年十二岁的梅念蜀还不知道什么是民间环保组织,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环境NGO的负责人。但是,对环保事业的认可与向往,已经开始在她的心里潜滋暗长。 

      经常闪现在少年梅念蜀脑海里的一个梦想是,要把她家附近的一座烂尾楼改造成一个主题公园,“这是一个自然生态的主题公园,人和动物可以挨得很近。这里发给大家带有LOGO的帽子,告诉大家我们的环境需要保护,主题公园的名字就叫地球村。”巧合的是,大约半年之后,那座烂尾楼改造成酒吧,名字正是“地球村”。“他们抄袭我的名字!”梅念蜀看到后这么告诉家里人。 

      梦想依然是梦想,现实的冲击则无法回避。也在那时候,武汉一度流行吃青蛙,街巷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时不时就能看到的手起刀落令梅念蜀觉得难受,“人和动物都是朋友,是平等的。”她自己不吃,劝说也真有用,“有的同学家就不吃了。”“这大概要算我第一次成功的环保宣传案例”,梅念蜀笑言。 

      青年行 

      “环境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1998年,梅念蜀考入武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系就读。由于对环境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梅念蜀的大学时光非常充实,“我比普通同学更加渴望能够学懂这个专业”,她说。 

      除了专业上的精进,梅念蜀大学时代颇有成就感的另一件事是创办了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招募新人,组织活动是家常便饭,“这对我后来做NGO是个锻炼。” 

      2002年,梅念蜀大学毕业进入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就职于环评部门,并考取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一幅美好的职业蓝图正在徐徐铺展,梅念蜀的脸上却看不到开心的表情。 

      “20岁和60岁做同样的事情,有意思吗?”面对这个人人艳羡的工作,梅念蜀给不了自己肯定的答案,她还发现,一些以环保为业的同事,环保意识仍然欠缺。“我劝说过他们自己从家带餐盒,不要用一次性餐盒,但被他们笑。” 

      第一份工作令梅念蜀失望,她发现这里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环保梦想。 

      这段时间,梅念蜀还有另一个身份——WWF中国网站武汉论坛版主。“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什么是民间组织,觉得他们的环保目的很单纯,行动力很强。” 

      梅念蜀确定,NGO才是实现她环保事业理想的地方。2005年,她辞去环科院的工作,只身来到云南昆明。身为家中独女的梅念蜀背井离乡,让父母很不放心,但她很坚决——“就让我自己决定一次未来吧”,她这么说服父母。昆明确实是一个NGO工作机会较多的地方,WWF、TNC等国际知名环保组织都有项目在这里进行。 

      初到昆明,梅念蜀先后与乐施会、云南绿色流域、云南生态网络等机构面谈,但“一方面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发现很多机构的关注点并不在志愿者的培养和公众参与上,与我实践环保理念的方向不一致”,眼看在NGO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2005年10月,梅念蜀进入当地一家环评公司做环评,“工作内容跟在环科院差不多。” 

      但梅念蜀没有放弃她的NGO梦想。2006年6月,梅念蜀启动了绿色昆明。绿色昆明于2007年12月注册成功,机构的目标初定为“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这个目标没特点,申请不到项目的”,有业内资深人士提醒梅念蜀。而对于NGO来说,只有申请到项目才能生存。经过反复讨论,2009年,绿色昆明的战略最终确定为两翼:一是关注“环境”,关注并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是关注“环境中的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救滇池

      2006年8月,绿色昆明接到滇池边农民报告称,西山风景区有公司要盖大型洗车场并私自截断附近地下河作为洗车水源。绿色昆明实地调查后,带着调查结果问询了西山区环保局和滇池管理局,西山区环保局说建设项目建成时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但是志愿者们对项目一经建好再拆除的可能性存有疑虑。 

      滇池管理局则告诉他们,目前地下水管理权没有明确,除了打井需要向水利部门申请外,基本无职能部门进行日常管理,至于有多少条河,目前的状况如何,均不清楚。 

      关于滇池周围地下河的资料和数据一片空白,绿色昆明开始了针对滇池流域龙潭、水库、地下河的全面清查,地下水的调查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志愿者深入一线采集数据,先后了解到24条河的状况和周边环境问题。 

      2008年7月下旬,绿色昆明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成的《关于滇池地下河管理存在真空的市民信》递到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处,提出“地下水具有对滇池西岸湖水置换能力提高和水质改善的作用,希望成立专管局明确和切实地进行管理以及对关于地下水保护立法的构想”。仇和批示要求当地水利局跟进,水利局开始与绿色昆明展开深度合作。 

      2009年12月,《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颁布。 

      未来路 

      因为滇池地下河调查及保护项目,梅念蜀和绿色昆明获得了广泛声誉,2009年4月,这一项目还获得了第三届SEE·TNC生态奖项目类一等奖,奖金8万元。 

      但在梅念蜀看来,政策推动只是NGO实现环保目的的一种方法,并不称得上是NGO工作的最大胜利。作为NGO领导人,梅念蜀更为看重的是,NGO倡导的理念,在行诸法律条文后,能否被社会公众真正接受和执行。 

      机构未来的发展,也是梅念蜀要考虑的问题。曾有NGO观察家认为,中国根NGO存在身份不清楚、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支持有限、战略方向不明确、筹措资金困难、治理结构不清晰、没有坚强的管理团队、执行力疲弱、找不到好项目、员工没有归属感等发展难题,梅念蜀对此表示认同。其中她最发愁的,一是政府对于NGO的价值还不能完全认定,二是NGO欠缺有强硬执行能力的团队,这背后则是资金支持的隐忧。 

      也正为此,SEE·TNC奖励的8万元对梅念蜀最大的意义,就是她因此有底气招聘了一名员工,结束了绿色昆明只有她一个全职工作人员的历史。但是除了发员工工资,这8万元她“不敢放手用”。 

      和梅念蜀同桌吃饭,她会建议你自带餐具,而且告诉你“吃不完会不环保”,她说,环保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社会上有很多人讲钱,讲房子,讲私家车,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另外一种人喜欢简单生活,身体力行支持环保,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都是合理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和宣传,让认可后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多。”

  •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