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晋祠重拾大寺荷风-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30年后,晋祠重拾大寺荷风
[日期:2010-06-23]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翟少颖   发表评论(0)打印



    “步出晋东路,六月乘早凉,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莲村千顷色,其作万荷庄。”清乾隆年间,退仕归里寄情山水的晋祠名士杨二酉,总结晋祠内、外八景之余,又一一赋诗描画。这首《大寺荷风》,所写正是当时晋祠东侧南、北大寺村一带令人迷醉的莲园美景。时隔200多年,村庄仍在,莲园与寺庙早已荡然无存。曼妙的诗句,成了今人怀想昔日风光的凭据。

  今年春天,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公园一路之隔的北大寺村,成立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景点原址开挖莲池、栽种莲藕,消失30年的“大寺荷风”美景重现指日可待。

 


重新开挖的荷花池内,荷已星星点点浮出水面

 

  忆前世,古刹莲园相掩映

  晋祠一带莲藕种植年代久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他的《题晋祠》一诗中写道:千家灌禾稻,满目红香田。句中的“红香田”,被认为指的正是荷花盛开时节的莲塘。而据当地民间传说,这里的莲藕最早是由晋祠的和尚从南方引种,之后又在周边难老泉水惠及的村庄推广。在当地特有的肥沃黑土和常年流淌的难老泉水滋养下,这里所产莲藕品质竟远远好过原产地,不仅茎直粗大、细嫩脆甜,还有下火、补血等功效。清嘉庆年间,晋祠莲藕还被选作朝庭贡品。盛名之下,晋祠莲藕成为当年太原府、榆次、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富家逢年过节的必购佳品,甚至远销到北京、天津等地。而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晋祠四宝”——“大米心心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中,“藕瓜瓜”所指,正是当年南、北大寺村的莲藕。

  北大寺村位于晋源区晋祠镇,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祠隔路而望。因当年村南有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崇福寺而得名。提及当年的本地藕根,该村74岁的武发仁老人陷入回忆。在他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难老泉水量大,村里莲藕种植面积也大。每年一过腊月十五,挖藕就成了村里一件盛事。本地莲藕品质极好,生吃口感如梨,加工出藕粉也不同凡响,色泽莹润略微发青,与当今市场所售完全不同。老人举例说,那年头,有妇女生孩子后奶水不足,靠藕粉一样能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为了等晋祠莲藕,当年的清徐人,不到腊月二十八九不买莲藕。晋祠莲藕运到后,当地人立即奔走相告:“晋祠藕根来咧!”

  61岁的武十斤老人则对当年腊月里磨藕粉的情景记忆犹新:第一天下午洗藕,晚上开始磨藕浆……第三天就能出粉。遥远而亲切的话题,顿时吸引了两位过路的老人。话题最终聚焦在当年磨藕粉的究竟是生产队还是个人。几位老人你一言我一句,明知争不出结果仍然乐此不疲。

  让村里上年岁的人们念念不忘的,除了本地莲藕,还有村头生长莲藕的大片莲花池。在他们的记忆中,面积广大的崇福寺院隔开南、北大寺两个村,寺庙周围是二三百亩大的花池。荷花盛开的季节,古刹荷花相互掩映,真正是美若仙境。而这一盛景,如今只能苍白地驻留在晋祠景区的导游词中: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此处,即是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

  叹今生,寺毁泉竭藕绝迹

  从晋祠公园墙外隔路相望,对面的村落,便是北大寺村。穿行村中,不时可以看到闲坐在家门口的老人。他们脸上的皱褶里,深埋了多少关于“大寺荷风”的记忆与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因为人为开采破坏,晋祠难老泉水量渐少,最终枯竭断流。告别难老泉水后,北大寺村人的生产生活随之发生巨变:成片水田移为旱地,稻田面积大量减缩,莲藕种植则完全绝迹。昔日村民引以自豪的荷花与莲藕,成了一段渐行渐远的回忆。而当年与莲花池相映成辉的崇福寺,也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0年,寺中残存的三尊佛像由市文管部门出面迁至天龙山。“大寺”与“荷风”,从此均成过往。

  6月14日,北大寺村小学校门前,53岁的本村人武卫家身着保安制服坐在一棵大树下。他说,印象中,自己只在二十六七岁时种过一次莲藕,之后难老泉水便流不到村里的莲花池了。70岁的李小牛老人对莲藕种植印象显然更深些,他顺嘴说出几句当地培育栽种荷秧的节气顺口溜。一位40来岁的男子小心翼翼插话,他依稀记得,小时候曾在生产队里烧吃过莲藕。旁边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则始终保持沉默,问及对当地莲藕知道多少,他一脸茫然地摇摇头:“没吃过,也没见过。”

  近几年,随着晋祠景区改造,北大寺村农业用地锐减,村里的年轻人,有不少靠在晋祠公园照相、摆摊、跑面的或当导游为生。路边两个停车场,是该村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在人均土地不足一分的情况下,如何以少做精,如何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成了村委会主任张明雄等人面临的一道难题。

  昔日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重新成为北大寺人的梦想。

  望未来,大寺荷风将重现

  今年年初,北大寺村经村民代表议事会审议通过,成立荷风种植专业合作社,从1600多名村民手中收回300余亩土地,开始集中经营。其中70余亩,规划为东西相邻的两个荷花池。听说要恢复“大寺荷风”美景,村民们有着说不出的兴奋。早早就开始开挖莲池、打机井、联系荷秧……就连一些原本在外跑面的的村民,也闻讯回村拿起了农具。

  经过数月忙碌,如今位于村东的两个荷花池已经初现面目。一个月前白洋淀的师傅们专程前来栽种的莲秧已经开始陆续展叶,圆圆的荷叶星星点点浮在水面上,大的如同面盆,小的也有碗口大小。尖细的水点缀其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两个莲池之间,几位村民正在烈日下紧张施工,一座小型拱桥就快完工。西侧荷池的一角,亦有人在忙碌,村民介绍,完工后,那里将是一处景观瀑布。荷塘周围,不久前栽种的野玫瑰已经进入花期,微风吹过,送来一阵淡淡的花香。

  记者在村口一间会议室找到村委会主任张明雄时,武德明、武福星、武发仁和武田娃几位主张恢复“大寺荷风”的老人也在场。除前任村支书武德明外,其余几位均是从区上、镇上退休后回村。提及“大寺荷风”,几位老人时而回忆当年、时而引经据典,说到关键处,有人搬出一本精心复印的《崇福寺志》来。

  武德明说,早些年本地莲藕均为浅水种植,水深与稻田无异。此次出于景观上的考虑,开挖荷池时有意加大了深度,如此一来,不仅有助增强荷花观赏性,还可以水面泛舟。为了尽快掌握莲藕深水种植技术,村里还专门派人去河北白洋淀等地取过经。首批从白洋淀引进的20000多株莲秧,以观赏性强的红莲和产量较高的白莲为主,同时还引进了重瓣莲、王莲等国外观赏品种。昂贵的娃娃莲又称王莲,据说长成之后,荷叶直径最大可达2米左右,浮力足以承载一个小娃娃。“看荷花要到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到时欢迎你再来!”武德明笑着发出邀请。

  35岁的张明雄原本是外村人,婚后落户北大寺村不久,便被村民选为带头人。他说,吃旅游饭是北大寺村必然的选择。村里的构想是,上游靠晋祠,下游打造大寺荷风。近几年,晋祠旅游不断向好,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还存在明显的断层。一期的两个荷塘只是试种,如果成功,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荷塘面积,同时修建水磨作坊、藕粉加工作坊,恢复当地传统的手工元宵、糍粑、软糕、藕粉加工。游客赏罢荷花,还可带些本地特产回去。“大寺荷风”恢复后,北大寺村将成为与晋祠景区接轨的又一旅游观光区,在安排剩余劳力、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晋祠景区的品位。

  “荷风”有了,“大寺”安在?张明雄介绍,崇福寺旧址上,如今是一座敬老院。但寺院的根基还在。按照村委会的构想,下一步他们还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崇福寺和离崇福寺不远的结义庙,最大程度地让“大寺荷风”原景重现。他感觉,不恢复“大寺荷风”盛景,既愧对古人,也愧对这个时代。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