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日期:2009-12-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图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位示意图。

  黄河三角洲地区初步构成公路、港口、航运立体交通网络。图为东(营)青(州)高速公路。侯贺良摄

  国务院在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指出,《规划》实施“以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

  地形地貌特殊

  现实需求迫切

  生态领域的著名专家、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博士在其《生态经济》中指出,“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的经济。”生态经济就是“一个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与经济单元,开发建设中要求统筹兼顾,扬长避短。

  ——自然资源丰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需要加快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有利于农业开发和工业、服务业项目的布局;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盐卤资源丰富,具备进行大规模原盐开采和盐化工的资源条件;海洋滩涂资源丰富,是山东省发展浅海和滩涂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拥有河口湿地自然景观

  ——区位优势潜力巨大,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处于环渤海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交接地带,京津冀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复合地带,是连结两者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具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功能交通网络,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联系国内外的大通道已经基本建立,同山东省内各大城市铁路、公路运输便利,海港、空港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区位优势的发挥,必须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需要加强保护。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上,形成其特有的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格局,不但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承载体,也是东部海潮经常侵袭的受害者,加上开发较晚,国土整治历史欠账多,海岸防护体系不健全,极易受到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侵袭,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较高,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勘探、钻井、采油等生产过程不仅对土地造成明显破坏,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面临着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保护,才能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淡水资源较短缺,需要进一步开源节流。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退海之地,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碱化严重,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540毫米,人均占有淡水量约为300立方米,是山东省人均占有量的85%左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左右,需要增加黄河来水量,发展节水型产业。

  ——区域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黄河三角洲地区尤其是东营市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石油开采已进入后稳定期,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由于环境脆弱,这里不适合发展高排放的产业和走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只能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任务。

  优化空间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形态高级化,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规划》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和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性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三类区域,适度扩大核心保护区面积,因地制宜科学开发控制区,有序推进集约开发区建设,实现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约占区域面积的14%左右。核心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保护区包括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昌邑国家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潍坊市莱州湾湿地自然保护区、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现有控制面积230万亩。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北部,渤海西南岸,总面积120.7万亩。自然保护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

  水源地保护区既有平原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也有黄河及流经该区域的主要河流水源地保护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在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搞好浅海护养,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健康养殖等产业。

  控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沿海岸线的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以及黄河现行和备用入海流路。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滩海油田和风能,严禁发展重化工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高效生态农业区包括优质粮棉区、生态渔业区、生态畜牧区、绿色果蔬区。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这些区域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到2015年,治理荒碱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

  集约开发区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是集聚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在区域内,充分发挥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加强莱州港区建设,加快滨州港、潍坊港扩能。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一带,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推进大城市、县(市)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大城市,东营和滨州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积极发展县(市)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促进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集约发展重点镇,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要商品集散地和风景旅游区,建设一批集聚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五大重点

  协调并进发展

  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推进开发开放中,将突出五大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建设,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改善。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高效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新型环保企业,构筑一批特色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畜牧、健康养殖、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经济林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防潮体系,加快引供水体系建设,加大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构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提高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打通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陆海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推进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稳步发展石油产业,建设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

  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强化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改善和保障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为先导,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技术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