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增绿增收并重 造林造景并举-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晋中:增绿增收并重 造林造景并举
[日期:2010-07-0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祁县 集体林改先行 生态富民双赢

  山西林改第一县——祁县集体林改先行,对26.7万亩、95%的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全县林绿化率以年均1.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

  经济林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干鲜果经济林24万亩,其中酥梨面积13.5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酥梨之乡”。全县人均果树1.1亩、年人均果业收入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主产区古县镇,80%以上的村人均果业收入超过万元。以该镇为中心举办的“中国·祁县梨花旅游节”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此赏花品果、休闲观光。

  苗木基地的不断扩张,成为广纳四方之财的“聚宝盆”。林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育苗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苗木基地5000余亩,涌现出一大批育林大户和育苗专业户,形成了塔寺、中梁、张堡等一批远近闻名的苗木营销专业村。2009年,全县苗木销售额2.13亿元,成为广大农民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苗木专业村塔寺村,全村75%以上的耕地用于育苗,年销售额8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1930元。今年全县新栽200万株速生杨全部为本地苗木,既提高了成活率,又降低了购苗成本。

  林业产业的提档升级,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助推器”。林果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果品加工、贮藏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大型恒温冷库160余座、土窑洞2.3万孔,水果储藏能力超过3亿公斤,实现了“季产年销”、经济效益翻番。成功引进的恒兴果汁深加工项目,年加工残次果20万吨,几年来为果农“捡”回收入2.4亿元。新发展的1万亩玫瑰种植基地,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生产的玫瑰精油,被业内称为“液体黄金”,填补了全省林业产业空白。

  太谷县 打造百里林果带 推进产业大发展

  “中国红枣之乡”太谷县近年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百里红枣林果带,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发展优势太谷壶瓶枣。太谷壶瓶枣是山西十大名枣之一,具有千年栽培历史,以“个大、肉厚、味甘、核小”而闻名。近年来该县加强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从而获得了无公害生产认证和壶瓶枣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预计红枣产量可达6000万公斤,产值2.4亿元,仅此一项,可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42元。小白乡万亩壶瓶枣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壶瓶枣生产基地。

  壮大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引进培育苗木花卉七大类80余种,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白皮苗木基地。不仅销往整个山西,还拓展到20多个省(区、市)。年出圃各类苗木7000万株,总收入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90元。

  林业产业园区各具特色。南北张立体林业示范区体现的是“集约高效种植”模式,凤凰山生态园体现的是“生态养生休闲”功能,王村白燕苗木基地体现的是“产业规模发展”特色,小白乡万亩枣园体现的是“红枣标准化管理”样板,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苗木之乡、中国枣乡的独特魅力。2009年,山西省农业现代化会议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促进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等国家级省级林业工程的实施。“十一五”以来,该县累计投资近亿元,造林?35.4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4.5%,全县人民“植绿、育绿、护绿、兴绿”的积极性日见高涨。

  灵石县 实施以煤补林 加快生态修复

  灵石县作为煤炭资源县,近年来大手笔、大投入、大力度地推进生态治理,开展造林绿化,近3年累计投入4.56亿元资金实施“八大造林绿化工程”,使全县林木绿化率从35.62%提高到47.31%,平均每年增长近4个百分点。

  灵石县昔日大量开采煤炭,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为加快生态修复治理,全县共取缔私开矿近4000处,?重点对20个私采取缔区实施填埋废碴、平整土地、挖坑造林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区、一乡一镇绿化一沟一叉”的运作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县内所有相关企业无条件对其厂矿区和周边荒山进行绿化,县政府还规定,造林亩均投资不得低于1000元。3年来,全县厂矿企业累计投资1.5亿元,治理荒山面积11.43万亩。

  灵石县绿化建设中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相结合,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山在林中、路在绿中、村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目标。荒山绿化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集中连片治理原则,注重适地适树、乔灌结合和立体配置,累计完成荒山造林6.98万亩,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环城绿化采取不间断的造林方式,累计对县城“三山”投入资金1.1亿元,绿化总面积1.18万亩,使灵石的城市品位得到了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实施了“大树进城、见缝插绿、破硬建绿、拆墙透绿、摆花加绿和立体绿化”等措施,投资4500多万元,完成了8处绿地建设,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景,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2%,人均占有绿地9平方米。

  为彻底改善人居环境,该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汾河流域环境治理工程,搬迁或取缔了汾河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31户污染企业,先后绿化荒山5.5万亩,建设护岸林6700亩,封山育林3.6万亩,使汾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介休市 以工业促林业 建设低碳城市

  走进介休大地,宽50米、长300公里的通道宽林带令人心旷神怡;以湿地公园为龙头的3万亩汾河生态防护林形成百里绿色屏障;新建的5万亩环城林带使城市绿化率达到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6平米。介休市5年投资7个亿实施的城区、汾河、通道、荒山等“十大绿化工程”,使全市的林木覆盖率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5.76%,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38天增加到2009年的346天。介休市2009年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介休是以煤焦及其延伸转化产品为优势的工业城市,昔日煤焦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付出了触目惊心的生态代价,森林植被破坏,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堵塞河道,成为全省重点监测的30个环境污染县区之一。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环境优先、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以工促林、以煤换林和以企兴林,奋战5年,实现了绿色转型。近5年,介休市依托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每年拿出8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大力推进以工促林。同时调动社会资金5000余万元,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植树造林投入体制。实施以煤换林战略。按照“谁开采、谁恢复”的原则,限期由矿山业主组织绿化,或者由政府收取矿区生态治理保证金,组织专业队实施绿化。5年来全市煤矿企业累计完成荒山绿化3.2万亩。同时大力推进以企兴林,创建园林式、花园式企业。目前已有300余个企业通过绿化达标验收。同时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3000亩毛白杨基地、2000亩苗圃基地、7万亩核桃经济林基地,涌现出20余个千亩以上的林业大户,带动广大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榆次区 以绿化促美化 以绿化促净化

  榆次区坚持以绿化推动净化,以绿化促进美化,按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人文自然、生态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平川林网化、通道林荫化、城乡园林化、丘陵山区林果化、宜林荒山全绿化”的“五化”为目标,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全区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先后被山西省、晋中市政府命名为“造林绿化先进区”。

  为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精品,榆次区摒弃“就绿化搞绿化”的传统片面思维,突出整体效果,坚持统筹兼顾,做到3个结合:一是林业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绿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以通道、城乡接合部、旅游线路、景点景区、小街小巷、各乡(镇)所在地、各村为重点,加大力度整治“脏乱差”,以绿化促进净化和美化。今年把108国道作为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投资2000万元,开展了以违章建筑拆除、垃圾清理、沿线花池规范、人行道慢车道硬化、明排改暗排以及沿线店面广告牌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林业建设与道路建设相结合。道路修到哪,绿化就跟到哪,将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太长、太旧两条高速、108国道和130公里省道、150公里县道、430公里乡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高标准完善提升,使每一条道路都成为绿色通道、景观大道和经济走廊,成为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窗口。三是林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以红枣、核桃、美国大杏仁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发展,仅去年经济林栽植面积就达6000余亩,今年将新增1.1万亩,使干果经济林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同时,榆次区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种植规模将突破1.2万亩,使其成为农民兴林致富的主导产业。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