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新九洲清晏”打造理想园林-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博“新九洲清晏”打造理想园林
[日期:2010-07-08]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世博“新九洲清晏”打造理想园林

——记清华建筑学院张利教授合作设计世博会中国馆

  去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人也许不会忘记这样的惊喜——沿着中国国家馆的扶梯缓缓而下,花草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凭栏俯瞰,地区馆平整开阔的顶面上铺展出一座波光潋滟、树影婆娑的屋顶花园。沿着一条曲径深入,中国大地的万千山水浓缩其中,恍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瑰丽画卷,为古朴肃穆的“东方之冠”平添了几分柔美、自然和鲜活。

“新九洲清晏”局部

  这片宜人的东方园林叫做“新九洲清晏”,这一写意的名字浓缩着设计者对它的理解与期待。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享有“东方之冠”的美誉。

  簇拥着这顶“东方之冠”的地区馆则是汇聚人流的平台基座,外观平缓舒展,有着“社泽神州,富庶四方”的美好寓意,“新九洲清晏”正是它的屋顶花园。它们的主要设计者是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副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
  
  与世博结缘

  张利与世博的结缘始于一条新闻。2007年,他从新闻中获悉,上海世博会正向全球华人建筑学家征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此消息一传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就在全院教师大会上进行动员,鼓励老师们踊跃参选。得知这一消息,张利随即决定参加征集评选活动。“那时就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参与其中。我并没有把它当成一场比赛,更没有想去赢得竞争。”张利坦言。

  “决定参赛之后,大家分头琢磨,一周之后开会,每人提出了一个方案。”张利记得,交上来的方案以圆形建筑居多,“说明多数人都会选择具有中心感的圆形”。张利却想反其道而行之,“能不能摆脱纪念性的形象思维,转而从城市和功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算不能中标,也表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

清华参与中国馆设计的团队成员(右二为张利)

  张利把想法一说,团队里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反对的意见很明确:这是兵行险招,既然不打算中标,何苦费这个心力?无奈之下,大家只好靠集体投票来决定。结果,赞成的人数略多。张利就势提出 “三个转变”:中心式转向发散式,圆形转向方形,纪念性转向功能性。两周以后,方案提交,文本中这样介绍它的优点:方案设计以方正规则的几何单元创作出简洁美观的建筑造型艺术,同时实现展览建筑空间利用率最优化的功能需求。

  这一方案的点睛之笔出现在方案闯进八强后的深化修改阶段。当时,听了外界的建议,张利一下子想到了九叠篆。“这是一种特殊的篆字,源起于隋,兴盛于宋,多用于官式印章镌刻”,张利说。九叠篆的字体折叠堆曲、布局匀称、端庄且不失华美,古韵悠悠。它还有一个特点令设计师欢喜不已:九叠篆可以有五叠、六叠,也可多达九叠、十叠,每个字的笔画折叠并无定规。这便为设计师留下了足够的设计空间,既可以尽情施展,摇曳衍生出精美的纹样,又可以随需应变,将各种建筑元素置于蜿蜒曲折的笔画之间。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无损美感,可谓一举多得。张利创造性地将九叠篆用在建筑外表面,作为装饰纹样,成为方案的点睛之笔。上海世博集团副总经理施建培曾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一改动:惊艳。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