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保护矛盾多 皖南探索新路子-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古宅保护矛盾多 皖南探索新路子
[日期:2010-08-0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青   发表评论(0)打印



   

安徽省歙县


    安徽省黄山脚下的歙县鸿飞村里,18岁的冯巧娟正站在自家门前的青石板路上,恋恋不舍地望着正在被拆卸的老宅。“以后要看看我们家的老房子,就只能去合肥看了。”冯巧娟的话中透着留恋。

  这所她曾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古宅将被精细地拆分成零部件,然后运到省城合肥新建的博物馆中去重新组装。

  冯巧娟家的宅子在当地被称为“冯仁镜宅”。冯巧娟的父亲冯高学说,家里的这栋老宅建于明末清初,最初买下这所宅子的冯仁镜是其太爷爷。

  “冯仁镜宅”原本像皖南其他历史悠久的古民居一样,虽然建造精美,但是却在深山里默默无闻。即使已经被歙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仍像其他普通民居一样,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起居。

  2009年底,安徽省博物馆决定在新馆复建一座真正的徽派建筑,这改变了这座古民居的命运。 

  安徽省博物馆馆长朱良剑说:“我们在建新馆时请专家设计,大家提出能不能搬迁一栋真实的古民居,把它异地复建,让观众感受一下真实的徽派民居建筑。就在歙县选择了这样一栋县级文保单位,大胆地在新馆复建。”

  被安徽省博物馆看中并购买下来的“冯仁镜宅”无疑是十分典型的。在这所民居里,可以看到制门楼上精美的木雕表现的民间神话故事。“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封神榜、聊斋,多着呢。”冯高学的年近70的母亲自豪地数着。

  但冯高学却说,这座祖上留下来的古宅谁也不愿意居住。“什么设施都没有,你想想生活能方便吗?每年为了维护这个宅子家里要花上3万块钱,买防虫药水,翻修屋顶,不然就漏雨,还遭白蚁。”

  冯高学作为家族唯一的男丁继承了这座精美的古宅,但是这座在专家眼中看来是艺术品的古民居却对务农为生的冯高学一家来说成了沉重的负担。

  “县里定了文物保护单位,自己家的房子就成了不能动的文物,不能拆,不能卖,不能随便修。”冯高学谈起家传的这个“宝贝”,却是一肚子无奈。这次安徽省博物馆的收购,让冯高学家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冯高学说,已经在村里的其他地方选址,盖了一栋3层的新楼居住。

  在皖南,和冯高学一样守着家中的“古民居”文物却烦恼重重的人家还有很多。

  鸿飞村的村长冯德明心痛地对记者说:“我们村是黄山定下的‘百村千幢’的古村之一啊,但最近又有四户人家跟我提出申请,要把自己家的古宅子给卖掉,我硬是没签字。但是我也明白,撑不了多久的。” 

  一些村民说,很多人家不愿意透露自己家房子的真实年代,“怕被定为文物啊,想拆拆不了,又没有钱去维修。”徽派古民居最值钱的部分莫过于木雕、砖雕,一些小偷专门在这些古宅聚集的村落盗窃。村民们说,每天提心吊胆。

  对于古民居的异地复建,除了展示和传扬徽文化之外,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更好的保护手段,朱良剑表示还有待探索。

  “皖南有很多这样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很精美的。异地搬迁对这些古民居来说,是一种更好的保护手段,也可以更好地展示它们。但是目前只能有少量的民居能做到,这样的保护需要精细的技术和很高的代价,能不能起作用,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朱良剑说。

  “冯仁镜宅”将在三到四天的精细作业后被完全拆除,所拆的所有部件将被编号,在合肥再恢复到原先的位置。

  冯巧娟年近70的奶奶在即将不复存在的家门前叹息说,拆房子前一晚没有合眼。冯巧娟回忆说,老房子是全村夏天最荫凉的地方,小时候孩子们都在自己家里的地上打弹子。这些场景都将只存在于鸿飞村居民的记忆中。

  “冯仁镜宅”将在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重新现身,但是早已与皖南山水融为一体的这个民居也许能在合肥为更多人展现徽州建筑艺术,但难以展现的是它背后的故事和深厚的民俗积淀。

编辑:水墨清侠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