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01-2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形成5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形成100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20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10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分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鼓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表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

  结构优化全省生产总值(亿元)27100400008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51800720006.8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535400010预期性

  居民消费率(%)35.4*38预期性

  城市化率(%)5963〔4〕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348〔5〕预期性

  创新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822.5〔0.68〕预期性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1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6*13.5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56〔11〕预期性

  资源和环境耕地保有量(万亩)2863.5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72国家下达指标—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68<58—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9.815〔5.2〕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国家下达指标—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吨)国家下达指标—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2422529225〔5000〕约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300〕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3.2<4—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7359411008.5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1303174009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2.42<2.36—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58〕约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人口自然增长率(%。)4.536—约束性

  人均期望寿命(年)7778〔1〕预期性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7503400〔650〕约束性

  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8102130〔320〕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30.13—约束性

  注:(1)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带*值为2009年数据;(3)〔〕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4)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专栏1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蔬菜。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为目标,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等,培育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茶叶。以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主线,以建设现代茶叶园区为重点,以茶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培育优势产区,实施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主体六大提升工程,建设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果品。围绕打造“精品果业”目标,以现代水果和珍稀干果园区建设为重点,做精柑橘、杨梅、梨、葡萄等品种,加快山核桃、香榧等珍稀干果和油茶、板栗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优化结构,提升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畜牧。在稳步发展生猪、奶牛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家禽、兔、肉羊等节粮型动物,加快发展蜂产业和特色畜禽养殖业,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水产养殖。建设现代渔业园区,着力发展养殖主导品种,加快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发展节水渔业,引导发展稻田养鱼,强化水产良种繁育,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竹木。大力开展竹子丰产林培育、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提升和设施竹业建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快大径材、珍贵树种和工业原料等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竹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竹木产业综合效益。

  中药材。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浙产药材生产和加工水平,创建品牌。

  食用菌。按照“优结构、提品质、深加工”的目标,实施菌种产业提升工程,推进集约化生产和循环生产模式。

  花卉苗木。在适当控制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新优品种比重,提升品质,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规模。

  蚕桑。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调优嘉湖产区,发展浙西产区,保持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专栏2制造业转型升级11个重点产业

  汽车。重点发展轿车、豪华大客车、微型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皮卡车等五大系列整车产品和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配套的动力、制动、转向、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船舶。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以及船用主(辅)机、动力装置、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做强特种船舶和远洋渔船,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和中高档游艇,提升发展船舶修理业。

  钢铁。规划建设宁波临港钢铁基地,加快杭钢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做强做精不锈钢产业,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石化。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聚碳酸酯、有机化工原料等七大产业链,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材料、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五类产品。

  装备制造。重点突破重大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轻工机械、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及民用飞机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机械基础件和特色产品等十大领域。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和关键器件,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和终端产品及宽带无线等通信网络产品,高端服务器等计算机产品,新型显示与光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半导体照明,以及云计算、“三网”融合、应用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

  有色金属。巩固提升铜铝加工制造业,着力发展铜铝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钛合金、镁合金等新品种加工材,规范发展再生金属业,调整提升有色金属冶炼业。

  轻工。提升食品、家电、造纸、皮革、塑料制品、照明电器、家具、日用化工等行业的竞争优势,发展印刷、包装、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产业,推进亚洲包装中心建设。

  纺织。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印染业发展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服饰及家纺产品升级。

  建材。推动水泥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发展特种优质浮法玻璃、优质高档建筑卫生陶瓷、新型装饰陶瓷和新型节水卫浴五金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拓展玻璃和玻璃纤维深加工,鼓励发展高性能化学建材、新型墙材、高档装饰装修木制品等新型建材产品。

  医药。大力促进原料药产业转型发展,做强医药制剂,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新型医疗器械及关键制药设备等领域的突破。

  专栏4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

  现代商贸。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行业监管机制。

  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体制、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构建银行信托、证券期货、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并举的“大金融”服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建成金融改革先行区、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区。

  现代物流。以港口物流、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城乡配送、快递服务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推广供应链管理,调整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

  科技服务。以研究与开发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技术中介及推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为重点发展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技服务业主体。

  商务服务。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扶持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等行业,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

  旅游。拓宽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强原创作品研发,开拓文化市场,培育一批文化服务业集聚区、跨国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大省。

  房地产。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发展房地产规划设计、经营、装饰、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倡导“绿色建筑”,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加快形成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和非营利性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推进在岸外包业务发展,加快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开拓外包业务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专栏3一批块状经济

  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1.杭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2.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

  3.余杭家纺产业集群4.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5.慈溪家电产业集群6.乐清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7.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8.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

  9.嵊州领带产业集群10.海宁皮革产业集群

  11.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12.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13.永康五金产业集群14.义乌饰品产业集群

  15.台州医药化工产业集群16.黄岩模具产业集群

  17.温岭泵业产业集群18.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

  19.衢州氟硅产业集群20.舟山船舶修造产业集群

  21.缙云机床产业集群22.富阳造纸产业集群

  23.建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4.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

  25.温州鞋业产业集群26.永嘉泵阀产业集群

  27.南浔木地板产业集群28.安吉椅业产业集群

  29.德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30.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

  31.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32.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3.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34.新昌轴承产业集群

  35.东阳磁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36.兰溪棉纺织产业集群

  37.江山木业加工产业集群38.舟山海洋生物与海产品深加工

  产业集群

  39.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40.临海休闲用品产业集群

  41.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42.遂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我省第一、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后将根据各地发展情况进行增补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专栏5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1.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2.义乌国际物流中心

  3.浙江传化物流基地4.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

  5.温州粮食物流中心6.嘉兴现代物流园

  7.德清临杭物流园区8.衢州综合物流中心

  9.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10.宁波南部商务区

  11.瓯海总部经济园12.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

  13.温岭总部经济基地14.嘉兴科技城

  15.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16.温州科技城

  17.乐清科技孵化创业中心18.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19.凤凰·创意国际(杭州)20.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21.宁波和丰创意广场22.龙泉青瓷文化创意集聚区

  23.杭州高新区中国互联网经济产业园24.新加坡杭州科技园

  25.浙大网新软件园26.浙中信息产业园

  27.杭州万象城28.诸暨铭仕广场

  29.千岛湖旅游休闲度假区30.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31.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32.义乌国际商贸城

  33.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34.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

  35.新昌江南名茶市场36.舟山国际水产城

  37.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38.绍兴县纺织品综合服务区

  39.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集聚区40.湖州织里童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我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今后将根据各地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增补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五)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图

编辑:jo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