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01-2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八、建设创新型省份

  以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为目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开展创新型企业、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质科技资源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推广和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八个一批”试点,支持青山湖科技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发明专利授权量力争突破1000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建成50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500家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国家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推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建成30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成200家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先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和科研条件建设的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及首购政策。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幼师队伍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达到等级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以县域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改革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骨干专业,扶持建设一批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800万人次,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高校成为国内知名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若干所特色教学型本科院校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继续加强“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实施本科高校重点一级学科建设工程和高职院校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打造一支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

  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布局,建成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小学布局体系。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充分满足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需要。继续对大中小学残疾学生实行学费、住宿费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完善公办学校体制,开展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全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1%以上,全省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现有水平并力争逐步提高,全社会教育投入增幅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幅。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稳妥推进中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创办2—3所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和5—8所二级学院。

  (三)建设人才强省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统筹科技研发、技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重点培养一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创领军人才。

  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积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开发各类急需人才。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建立20个以上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培养教育、政法、人文、社区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和公务员队伍。提升“浙商”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批能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专业技术人才410万人。大力提高技术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水平,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160万人。适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105万人。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培养造就社会工作人才10万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明显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比重。制定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创业+民营资本”模式,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环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实施促进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吸引集聚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各种形式来我省创业创新。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一)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实施“春泥计划”。不断拓展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下转第五版)

  专栏8“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轨道交通:铁路营运里程达3300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以上高标准铁路里程达2300公里以上;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190公里。

  公路:公路里程达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00公里。

  港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0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800万标箱,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1500公里。

  航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70万吨。

  专栏9“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

  围绕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保能力、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八个方面目标,重点推进11项生态文明专项行动:

  1.节能减排行动2.循环经济行动

  3.绿色城镇行动4.美丽乡村行动

  5.清洁水源行动6.清洁空气行动

  7.清洁土壤行动8.蓝色屏障行动

  9.森林浙江行动10.防灾减灾行动

  11.绿色创建行动

  专栏10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1.新能源技术1.农业新品种示范

  2.新材料技术2.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3.生物技术3.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

  4.新一代信息技术4.节能技术

  5.高端装备制造技术5.现代纺织、皮塑生产技术

  6.节能环保技术6.先进化工、建材生产技术

  7.新能源汽车技术7.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8.海洋开发技术8.减排技术

  9.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技术9.基层卫生适宜技术

  10.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10.服务业数字化技术

  专栏1112个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

  1.“151”人才工程

  2.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3.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

  4.重点创新团队推进计划

  5.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7.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8.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

  9.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0.医疗卫生人才工程

  11.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计划

  12.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

  专栏12重点发展八大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加快发展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和文化科技,重点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创意城市。鼓励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咨询服务创新,规范和扩大艺术品经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影视服务。抓好主旋律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提高影视后期制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拓展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及其他重点影视产业基地产业链,鼓励新媒体发展,努力使我省影视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新闻出版。以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现代新型出版业态。加强印刷业集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数码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促进复制印刷业转型升级。推行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数字内容与动漫。充分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三网”融合趋势,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加快发展动漫、网络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娱乐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中心。

  文化会展。加快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培养和引进专业会展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市场主体,以杭州、宁波为中心,联合义乌、嘉兴、绍兴等特色会展城市,着力打造国际会展知名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

  文体休闲娱乐。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旅游文化品牌,做优做特民俗文化、山水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休闲业,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全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文化产品流通。以建设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为目标,加强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和文体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开发,推动文化产业流通渠道创新。

  文化产品制造。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文体用品、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升级,推动工艺美术品、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培育若干区域品牌,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弘扬发展浙江精神。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大力弘扬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加强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重点科研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发展。深化文化研究工程,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县级以上城市为重点,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乡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从群众需求出发,创新文化内容形式,积极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加强村级农家书屋和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工程建设,多渠道向农村提供文化服务。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全民健身。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加强专题、特色博物馆建设,支持和引导民办博物馆发展。稳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构建层次合理、比例均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扶持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发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优势文化企业和精品文化会展活动“四个一批”行动计划,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落实财税等扶持政策。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培育一批重点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走出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市场主体,支持国有文化集团跨地区覆盖、多媒体经营、跨行业拓展,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逐步扩大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十、加强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

  (一)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落实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多样化就业。全面落实税收、融资、补贴、项目推介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群创业,帮助15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最低工资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强化劳动保障行政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和省级统筹,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各类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整合衔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积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等专项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鼓励社会互助和帮扶。

  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合理布局福利设施,切实保障“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孤残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对公办福利机构的需求。积极发展老龄和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逐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旧宅区及危旧房改造,逐步实现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的住房条件。

  (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卫生强省、全民健康目标,加大卫生事业投入,率先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县(市、区)达到卫生强市、强县标准。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医疗保险整合与接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大重大、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力度,推进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残疾预防,全面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将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与救助范围。加强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和加强红十字会工作。

  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强化体育公共服务,继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科学健身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民运动会制度。建立10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力争3个市、50个县(市、区)达到体育强市、强县标准。全面推进精神心理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心理卫生健康工程,加强人群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加快建立惠及全民、持续提升的健康促进体系。

  (四)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完善低生育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水平,确保实现人口总量目标。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增加免费婚检、优生监测和基本生殖健康检查等项目,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努力遏制出生性别比偏高势头。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推进人口城市化,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有序集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调控力度,鼓励人口“内聚外迁”,促进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的救助力度。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完善城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推动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益,依法平等行使民主参与权利。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关注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深化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构建维权服务网络。

  保障残疾人权益。全面关心和尊重残疾人,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办好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创建扶残助残爱心城市为抓手,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康复服务、安全的住房和义务教育。加强残疾人特别扶助,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与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残疾人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化、规范化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广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完善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

  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加强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检验检测和风险预警,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落实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加强特殊人群帮扶和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强化档案与电子文件安全监管,确保重要公共档案信息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不断完善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推进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工程建设,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建设农村应急广播体系,以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保障和学校、医院、商场、娱乐场所安全为重点,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海洋、水文、地质、地震等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协作,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雷电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整合各类灾害信息资源和应急技术系统,完善110社会应急联动体系和防灾避险设施,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利,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健全立法机制,完善立法计划,加快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比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持续开展依法维权活动,高度重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突出问题,加大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社会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社会法律素养。大力扶持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编辑:jo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