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师论坛:张文英《场所与定居——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3年1月13日下午,风景园林师论坛暨园林设计院2012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社区园林景观的营造。EDSA Orient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先生担任主持人,国内外多位知名设计师出席了会议并发表精彩演讲。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教授、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张文英女士做了题目为《场所与定居--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类型学方法研究》的精彩演讲。张文英女士在她的演讲中探讨了应用类型学思想对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的实践。她提出运用类型学方法中的新理性主义和新地域主义思想,从历史、地域中寻找人类主体记忆中的原型或者景观原型,挖掘原型中的永恒价值,通过地域文化的介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关注人们对居住区真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需求,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实现诗意的栖居美好目标。
张文英女士在演讲中用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她对"场所"与"定居"理论理解,阐释了她在设计中"发现蕴藏在场地中的灵魂,至少发现场地有别于其他场地的特质或者启发景观之外更深层的意义"探索与实践。
张文英女士 (摄影 董静)
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张文英:大家下午好!我的演讲题目是"场所与定居--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目的,诺伯格·舒尔茨说,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也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
从这张表可以看到,原始的自然到有意义的场所,是通过两个过程来实现的,一个是定向,一个是认同。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对环境选择适应、调整和改造,从而"定居",对"定居"空间的经营活动便形成"场所",是基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活经验对场所以及场所原型的承认。
如何在当代多元文化纷争的竞争格局中发掘传统和文化民俗的内涵,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这种锤炼之中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文化的基础,触摸它的机理和质感,利用最直接的空间和画像提示物质和现象、过去和现在、有形与无形、民族性与国际化等多种二元对立的交融扭转。为设计与现场提供焊接点,建立特定的场所精神,必须需要穿越时空,寻找契合历史地区和由此交织而来的文化根源。在这里利用建筑类型学,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从地区中寻找原型。
在我们的实践中能够发现蕴藏在场地中的灵魂,至少发现场地有别于其他场地的特质或者启发景观之外更深层的意义。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这个发现与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设计的过程。最好的设计看起来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就像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灵魂,不仅仅发现场地的灵魂还要发现它的一些特质。
案例一:莲花河畔景苑,即"楼倒倒"案件场所的再处理
“楼倒倒”事件(本图片来源于演讲资料。)
第一个案例是上海的莲花河畔景苑,说到"楼倒倒"大家可能都知道,2009年有一座在建居民楼全部倒塌,只有一个施工人员伤亡,这个项目被万科买了之后改名为莲花河畔景苑,后来找我们公司做设计。接手这样一个项目,对我们来说,它的意义是非常严峻的--因为它是世人瞩目的项目,在巨大事故发生之后,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消除人们的心理负荷?如何让人们的心理产生安全感?这是对我们设计者的最严肃的要求。因此在这个设计里面用了中国传统的鼎--鼎非常稳定。这个项目提出了如何消除场地心理负荷,通过景观文化的多重整合。
莲花河畔景苑实景
这是我们最后的设计,施工出来的效果,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它方方正正,上小下大,很稳定,不会倒。
左图是倒楼时的图片,右图施工后的实景图。
再找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前后的对照,那张就是倒楼的那一刹那,另外一张就是局部的花园,做完了之后的一张图,那个鼎就放在倒楼的附近。
项目实景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潘远智:风景园林师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
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详细】
青海省海东市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昨日举行
11月23日,青海省海东市特色小镇发展论坛在平安区隆重举行。论坛旨在交流特色小镇建设先进理念和经验,研讨发展路径和方法。【详细】
世界级园林大师玩转学院派?
自从东南亚旅游业发展以来【详细】
园林与生态修复论坛在长沙召开
5月17日—19日,“城市——风景园林与生态修复”高端论坛将在长沙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