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缔造上海65幢历史建筑

2011-05-10 11:42:00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国际饭店、百乐门、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绿屋、宏恩医院(华东医院南楼)、达华公寓、市三女中等65幢建筑,其中绝大部分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竟出自同一个人的设计手笔——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

  邬达克之于上海,好比高迪之于巴塞罗那。不同的是,在1918年的上海,邬达克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者,且不名一文。但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他却以传奇的人生书写了上海的建筑传奇。

  从邬达克这个上海建筑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开始,我们推出“重温经典”栏目,用目光逐一抚摩那些凝固的音符——历史建筑,希冀在推土机与起重机的轰鸣声中,再次感受它们半个多世纪的心跳。它们的美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高度。

  在上海的街头,遇见“邬达克”

  周日的下午,孩子在上课,我在教室外的愚园路上溜达。

  不长的愚园路,有着长长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从愚园路699号的严家花园开始,几乎每隔几个门牌号码就有一处风景伫立,就有一段故事流转,一直到愚园路1352弄的联安坊,竟有十五六处之多。

  在这里,要想不遇见“邬达克”,也难。

  愚园路1136弄31号,也就是孩子上课的长宁区少年宫,是一座别致的哥特风格的公寓,隐于行道树后。它原是私人住宅,属于国民党政要王伯群。住宅及其美丽的花园建造于1930年,设计者是邬达克。至今,仍有神秘东方风格的彩色壁画留在公寓大厅和画室的墙上,公寓外的草坪上,仍有百年的古木树影婆娑。

  不远处,愚园路745号。屋顶错落有致,屋檐和屋顶局部覆以绿色釉面筒瓦;内部,犹太建筑风格的拱门引人注目,起居室的彩绘玻璃保存至今。它被称为犹太建筑。一位名叫罗斯伯雷(Roseberry)的英国籍犹太人在1931年建造了这栋大楼,设计者仍然是邬达克。现在,它是同仁医院的一部分。

  如果我走得远些,我知道我还会在江苏路91号市三女中“遇见”他,在铜仁路333号吴同文住宅“遇见”他,在番禺路60号孙科故居“遇见”他;如果我走得更远些,南京路、延安路、西藏路、浙江路、四川路、虎丘路、圆明园路……我都可以遇见属于邬达克的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沐恩堂、焉息堂、武康大楼、四行储蓄会大楼、爱神花园……

  邬达克给上海留下65座美丽的建筑。行走在上海的街头,如果你惊讶并感动于街边某座有年头的房子,也许它就是“邬达克”。

  上海,庇护、欣赏了邬达克

  尔冬强,著名摄影家,强烈地好奇:在1918年流亡到上海的25岁的不名一文的邬达克,如何成为上海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为此,他去邬达克的出生地拜斯特尔采巴尼亚(现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寻找答案,去对邬达克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母校——布达佩斯科技大学寻找答案。

  建筑世家的出身背景或许是一个理由,1916年即以23岁的青涩年龄当选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或许是另一个关乎才华的理由,但尔冬强更相信邬达克对机遇的把握能力:邬达克是不幸的,才华横溢的年轻建筑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为奥匈帝国在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之后又作为战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但不幸的邬达克又是幸运的,他逃到上海后,正值租界迈入鼎盛时期,中国建筑师只做中国传统建筑,砖木结构,四根柱子搁上梁,殿堂味十足。但租界想要的是西洋风格。欧洲建筑师都不愿意来上海,他们要拓展海外的事业会选择去美国。而海归的建筑师,比如范文照、陈植以及赵深,他们有的毕业于美国的大学,有的留学德国,因而他们有的只会英语,有的只会德语,而邬达克懂七八种语言,他在监狱里学了俄语、波兰语,在上海学了法语、英语。

  落魄的邬达克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在那里的7年间,他又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并得到了第一个设计作品的机会。1923年,他与美国建筑师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国总会(AmericanClub)——当时沪美组织中最大的俱乐部,位于福州路209号(原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他的天赋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该建筑外观为美国殖民地时期乔治式风格。立面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入口处有三开间饰塔司干柱式的浅门廊。外墙用美国进口的棕色面砖饰面,白水泥勾缝,白色大理石勾勒线脚。阳台、窗架设计简洁,二层为落地长窗及出挑阳台,二至五层窗口上方均有白色平券形楣饰。顶层则改为白色大理石帕拉蒂奥母题式双壁柱券窗,形成反差。整幢建筑轮廓醒目,庄重又富于变化。入内,宽敞的白色大理石弧形楼梯分两边可登至平台客梯处,楼梯栏杆为精美的铸铁花饰。室内各娱乐设施设置完善,采用美洲殖民地风格的深色木装修,有古典的浅壁柱和白色门框,地面铺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

  美国总会对邬达克的意义非凡,在他日后设计的多个作品中,美国总会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偏好用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一直反复出现。该建筑也开启了1930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声。

  之后,32岁的邬达克在圆明园路209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和鹊起的声名。上海庇护了邬达克,欣赏了邬达克,让他的作品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

  从古典走向先锋,邬达克“代言”装饰主义

  刚开始,邬达克虽然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住宅在内的建筑,但无一例外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这段时期的代表作是沐恩堂(西藏中路216号)。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注重细节的装饰,复兴哥特式的塔尖。

  转折发生在1933年,邬达克以先锋设计改建大光明戏院,从此成为当时上海建筑界的灵魂人物。

  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淹没在一排商店中。1928年落成时,名流梅兰芳、包天笑、严独鹤为其揭幕,盛极一时,但之后因放映辱华电影而遭观众抵制,几年后,邬达克的重建为它赢来了“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

  在大光明电影院的设计中,邬达克摆脱了欧美古典风格的束缚,戏院内外均为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沿街立面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墙面饰以浅黄色拉毛粉刷。入口为高大的铬合金钢框玻璃门,两侧墙面贴黑色大理石。入口上方为乳白色玻璃雨篷,其上由大面积玻璃长窗构成强烈的竖线条,一个方形半透明玻璃灯柱高达30.5米,在夜晚光彩夺目。整个立面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对比强烈,色彩明快。因基地狭长而不规则,邬达克将观众厅平行基地长轴设计成钟形,观众席上下两层共2016个软座,呈同心圆排列,在保证空间舒适的同时,追求营业面积最大化。厅内采用暗槽灯照明,冷气用喷射式送风,无风口、无噪声。一二两层的休息厅则呈腰果形,通过两部直跑大楼梯与门厅相连,两侧墙体、墙面装饰及天花都设计成流畅的曲线形,门厅与休息厅连成整体,不仅临街、面窄、用地局促的难题迎刃而解,还创造出一个舒适、动感的独特空间。《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一书的作者伍江说:“大光明电影院使邬达克成为先锋建筑师。”

  而最终,邬达克将自己化身为“现代装饰主义”的代言人。“邬达克”研究学者将其建筑分为三个阶段,从原先强调严谨、唯美的古典复兴风格到回旋于新旧形式之间,在受到美国ArtDeco(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下,最终转变为完全的现代主义,即后来被学界称为的“现代的装饰艺术派”。

  上海一直是装饰艺术建筑的荟萃之地。什么是装饰艺术?它滥觞于新艺术运动,以简洁、几何线条和颜色著称,混合了立体派、包豪斯以及未来主义的元素。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工业博览会宣告装饰艺术风格走向成熟。不久,它就风靡全球,最后登陆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建筑与室内装饰展示了装饰艺术的普遍主题:锯齿形、舷窗、风格化的动植物图形,以及糅合了云、海上的山、古代钱币以及道教的八边形等中国元素。其他元素诸如太阳的光束以及闪电的杆状物也被采用。装饰艺术的意蕴同样涵盖于大量的家具、电器和小器具之中。纵然张爱玲小说中的老上海已在时光流逝中变得模糊,可是,从邬达克的一件件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在小到天花板的图案装饰中感受到余韵缭绕。只是不像其他装饰艺术中心譬如迈阿密海滩、佛罗里达和墨尔本,上海的装饰艺术建筑并非集中于一个区域,他们随着邬达克复杂多元的客户群而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番禺路,设计一栋房子给自己

  番禺路129号,一幢英国乡村风格的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这是邬达克为自己设计的家。

  “如果你追寻他的足迹,你将惊讶地看到,这个越狱来到上海避难的匈牙利人,设计了上海众多最为人注目的建筑。”在邬达克故居前提起邬达克,年轻建筑设计师小乔的口气满是崇拜。

  作为天才建筑师,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家?一如国际饭店般雄伟?或是别致如铜仁路上的绿屋?抑或是像巨鹿路上刘吉生住宅般的文艺复兴风格?这的确让邬达克为难:如何把自己多变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一个自己工作、会晤、休息的房子中去。

  最后,邬达克给出了一个简朴答案。这座房子既不显赫也不另类,更没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它看上去虽简朴却摩登,舒适、实用。它有7个房间,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宽敞的阁楼。其中一个房间有一个精致木饰的壁炉,可能是邬达克与客户见面的地方,皮制的沙发使小而奢华的房间更见精美,但它不是房子的原配陈设。

  这栋房子在1956年之后成为戏剧学院的仓库,2003年被重新装修,在入口附近添置了一个玻璃房屋,据说它即将被再次整修,翻新方案的设计引来5家公司角逐。但第一次的修复工程并不引人注目,负责的只是戏剧学院的两位老师。

  “工人把许多生锈的铜把手丢在地上,它们中的一些甚至被当作支撑物。我把它们捡起来并且洗干净,它们重新变得非常漂亮。我还将一个装饰有精美铜片的水晶把手放回到原来的地方。”俞老师说。“可惜那些石膏的天花板,在重新装修中被漆成了白色,它们曾经有很美丽的颜色,葡萄样式的纹饰曾经是紫色的,并且有着金色的镶边。”所幸两个木质的壁橱仍旧完好,它们的图案与天花板上的图案一致,可见邬达克多么注重细节。

  范老师也十分热爱这栋建筑,他阻止工人将灯光由原来柔和的黄色换成白色。

  邬达克从1931年开始,住在这里,它并非是邬达克建筑的最佳代表,但众多建筑珍宝却在这里孕育成形。1947年,邬达克离开上海,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又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根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的房子。

 

编辑:xiaxiaol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全球顶尖建筑师如何为了拍照而设计

  Instagram的文化正在改变世界各地的建筑景观,各地的建筑行业会因此降低自身的品质以满足人们对拍照效果的追求吗?【详细】

万丽:一个“草帽建筑师”的选择

  从马鞍桥村项目开始,万丽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有超过40%的人生活在农村,就应该有这么多建筑师为农村里的人服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