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演进30年:90年代至今的半截城镇化

2013-03-26 08:20:13    作者:周范才 王玉宁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浏览次数:

  城镇化启新

  城镇化演进30年

  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而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全面的城市化。

  正如此前舆论所热切期待的,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单独用200余字的篇幅阐述了“城镇化”。记者梳理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这种专门对“城镇化”进行阐述的情况并不多见。

  城镇化,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可以预见,随着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将再一次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飞速变迁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作为衡量现代社会进步标准之一的城镇化,也经历了内涵不断演进和修正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逆城镇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热情高涨地推进工业化,从而催生了新中国城镇化的萌芽。然而,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城乡户籍制度也在此期间形成,作为城镇化前提的人的自由迁徙受限。

  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文规定: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必须持大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录取证明,或者城市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

  这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随着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福利越滚越大,中国长期呈现城乡人为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对立的局面,从而导致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和某种程度上的扭曲。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记者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主要是“国家推动城市化”;1959年后随着“大跃进”的失败,转向抑制城市化、甚至出现城市化的倒退。

  此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文革”开始后,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进,又出现了“反城镇化”的倾向。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向本刊记者分析说,在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情况下,这一历史时期城镇化率提升极为有限。

  即便如此,依然有学者展开了对城镇化的初步研究。早在195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就曾刊载一篇文章《农村人民公社居民点的规模及其配置》,应是新中国最早提到“城市化”概念的文章之一。到1979年,南京大学教授吴友仁在《城市规划》杂志上发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率先展开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80年代:乡镇企业带来小城镇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时,就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984年1月,国务院发布《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确认了这一方针。

  当时的背景是,“文革”结束前后,农村不少地方就地办起了社队企业,并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1984年,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由此,我国农村经济迅速繁荣,直接影响就是小城镇的飞速发展。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家乡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进行农村调查时,发现原本凋敝的小城镇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而重新勃兴。费孝通判断这将是我国农村又一次大变革的开始。他把相关思考写成《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  再探索》、《小城镇  苏北初探》、《小城镇  新开拓》等四篇文章,陆续刊发于《望》新闻周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所主张的“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城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胡鞍钢认为,在1978~1992年间,伴随着农村改革而崛起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有力地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格局,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至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形成了农业和乡镇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加上城镇部门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三元结构,即农村农业部门、农村乡镇企业和城镇正规部门。

  其时,在团中央任职的李克强正在攻读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他的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还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乡村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乡村城镇化。”蔡继明认为,这种城镇化的特点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的是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蔡继明看来,这是一种低级的、初级的城镇化,因为这“实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上世纪80年代一度红火的农村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跌落,其所带来的小城镇发展也动力大减。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小城镇、大战略”的城镇化思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1989年,国家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从此,“积极发展小城市”的表述消失不见。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冯奎:对“逆城镇化”切莫误判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现象,还有一些企业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赴农村投资。由此,有观点认为逆城镇化已经形成趋势,这种观点着实值得商榷。【详细】

新型城镇化等将成政府投融资主要方向

  日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详细】

“特色”引领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详细】

着眼“新”的特质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着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