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14园林行业的“叹”与“盼”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谈到对2013年印象的时候,很多园林人略带调侃而又无奈地这样总结。确实,从几年前的项目做不过来,到年初的不敢接工程,再到对政策红利的“望梅止渴”,足以让从业者的情绪发生过山车式的变化。
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很多园林企业抓住政策机遇,赚得盆满钵满。从2012年底开始,中央开始控制银根,不少项目付款出现问题,而且拖欠越演越烈,2013年很多园林企业不得不对业务进行大幅收缩。有一定资金实力、又敢于“火中取栗”的企业,则成了或大或小的“债主”。尤其是上市或准备上市的企业,迫于业绩压力,只能硬着头皮垫资接单,工程应收款数以亿计。
在众人的期盼中,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面对如此重大利好,园林从业者欢欣鼓舞,为即将到来的又一轮园林绿化建设高潮摩拳擦掌。然后一个多月下来,园林绿化市场并没有发生人们期待的变化,虽然不断有提振人心的消息,却难见具体落实的项目。
为什么政策红利难以落地?除了地方政府换届因素外,更主要的因素是出台政策细则、配套措施需要一定时间。很多人预测,国家和地方重大的生态、绿化项目在今年全国及地方“两会”以后将逐渐清晰。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北京计划今年完成35万亩平原造林计划,来年很有可能再推出一个百万亩绿化项目。在北京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的带动下,目前全国有超过70个城市做了城市森林系统规划。
还有一点很关键,是考核机制的改变。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这些都表明,为遏制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范围的生态建设是不得不做而且刻不容缓的事情。
生态、绿化建设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回报,是需要“砸钱”的。但今年我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增长速度放缓,还需应对严峻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单列出来,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绿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以前的欠款如何解决,仍充满了变数。
业内人士预测,由于钱紧和中央对奢侈浪费的整治,加之国家推出的生态防护重大项目多以保护、修复为主,可能对绿化建设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以前城市绿化中单位造价高、大量用草花、栽种昂贵苗木等情况将会发生转变,从而使住建部几年前提出的“节水、节地、节财”的节约型园林真正得以实施。这并非空穴来风,据传已经有城市在研究出台单株乔木的限价措施。这必将对部分施工企业、苗木生产单位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市政和房地产绿化市场日渐饱和,近几年不少园林企业都在寻求业务转型。其中最突出的是华南、华东的企业,因为当地早已过了城市建设的高峰期,绿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其外拓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些企业除了加紧进军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市场外,还积极寻求在林业、生态领域业务的突破。
与轻车熟路的传统园林业务不同,生态项目一般投资都比较巨大,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没有资金、技术上的充足储备,很难揽下这个“瓷器活”。融资最理想的方式是上市,但因为国家在这方面加强了审核,提高了标准,上市门槛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迫于此,不少以前准备上市的园林企业采取了借壳、变卖股权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还有的干脆直接并入已经上市的园林公司。现在,这种趋势还在逐渐强化。
对于土壤修复、水域治理等领域的技术,上市公司等实力强劲的企业,一般通过并购相关企业或购买专利技术就能获得。其他企业则需通过与其他公司联合,或者是组建行业联盟等形式,通过对外合作共享来获得。在市场的压力下,更多的园林企业将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企业并购、多方合作将越来越普遍,行业深度整合不可避免,业务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出现强者恒强的竞争结果。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海南建设自贸区(港)对园林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海南的前所未有的商机——自贸港【详细】
PPP项目清理渐入尾声 规范发展利好龙头企业
一度被冷却的PPP市场又出现回暖迹象。上证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东方园林、铁汉生态、蒙草生态等PPP【详细】
PPP驱动园林行业高增长 蕴含丰富投资机会
响应民生诉求与提升城市价值驱动地方政府园林生态投资快速增长,行业空间广阔。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这一民生诉求,同时为促进城镇价值(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