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声音:公园城市路在何方?

2018-09-13 09:57:05    作者:朱玲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9月8日,在天津大学举办的“公园城市建设”国际学术论坛暨风景园林学社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多位专家结合论坛主题“公园城市建设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公园城市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讨论了公园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法国风景园林师Florence Mercier指出:“公园对于城市有3个功能:满足城市的生态多样性、进行雨水收集的重要场所、满足公共活动需求的空间。”

  那么,公园的概念与整座城市结合在一起能够带来什么?

  天津大学教授王洪成介绍,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变化,突出了不同区域、层次、功能、肌理的公园属性,最大化地为居民营造宜居的城市花园空间。

  他提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是不再以生产功能作为发展主线,而是以生活、生态为主线,统筹生产等城市功能和活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型国家。用中国园林优秀的文化,用诗情画意的思想和方法,规划城市各类功能用地,协调城市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突出城市的精神追求和居民的幸福生活状态。”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大众对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提升,如近年来“花园热”、自然教育、植物艺术的兴起。

  对于生活在绿地面积有限、生活节奏快速的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来说,人人拥有私家花园并不可行。而“走出家门既是公园”的畅想,不仅可以更加广泛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绿色的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并因其公共属性,配合一些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人际交往的需求,打破钢筋水泥对人际关系的割裂。

  城市公园建设首先要弄清服务对象是谁,这一对象又有怎样的需求。如果我们宽泛地将“园”理解为供人们休憩的自然空间,并追溯“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园”的概念在逐渐扩大。

  最初的“园”多为古代达官贵人等服务,具有鲜明的私人属性。慢慢地,出现了服务于局部区域、服务于群体的“园”,体现了“公”的属性。提到公园城市这一层级的“园”,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绿色生态空间,其所服务的对象是居住在整个城市的居民,提供的服务更具均衡性和共享性。

  除了理清公园城市与人的关系,还需要理清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公园城市要以公园建构的逻辑来建设城市,让公园成为城市重要的表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志成介绍,公园城市的秩序由“自然秩序”与“人的秩序”双向构建而成,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塑造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要构建符合自然特征的生态系统,建构符合人类需要的设施体系,塑造城市形态。

  在我国,关于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可以追溯的历史很长。刘志成说:“我国传统城市不具有生态建设逻辑,当时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但那时的思考在今天仍是需要考量的重要话题。杭州将大型人类聚居地与自然很好地结合起来,苏州则将家居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思考今天的公园城市建设,从内容上可以将其基本界定为两个层级,一个是日常生活与自然直接面对面的关系,另一个是城市的结构和自然的结构如何建立一个非常理想的互动关联。”

  现今,城市中的点状、片状等绿色空间的联结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现。与会专家在现场讲解了丰富的案例。

  比如,可利用城市街道和街景进行联结。王洪成介绍,城市街道和街景空间可以作为城市的“联通脉络”与“室外客厅”,将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域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数量多、占地广、连通性强等特点的景观。

  Florence Mercier展示了凡尔赛大公园城市绿道、图卢兹南部城市总体规划、上海浦东新区北蔡楔形绿地城市设计等案例。从她展示的案例,可以看到通过线性廊道的建设等方法,可以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绿色空间联结起来,从而形成区域性的整体绿色空间格局。

  台湾中原大学专任助理教授连振佑带来了共享共创公园城市的案例。案例中,专业人士与市民进行生活经验交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共创方法,让民众参与到景观环境的体验等实践中。这样的公众参与方式,为公民提供了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也使项目更好地满足了市民自己的生态愿景。

    公园城市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实际,服务于城市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天津大学教授曹磊提出了公园城市的4条落实途径:一是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景观营造,二是休闲使用功能满足与人性化空间创造,三是景观遗产保护与地域景观塑造,四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协同发展。

   “你多久没去公园了?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公园城市?”天津大学副教授张春彦现场问道。他分享沈从文的小说《民初北京都市空间中的漫游者》,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公园有着不同的需求。

  张春彦提出,当下人们更多选择商场等作为休闲场所,人们更多美好的生活记忆不是发生在公园中。当公园不再是大多数人最长时间光顾的公共共享空间时,建设一个怎样的公园城市或许是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公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城市生活模式,而非城市景观形态。”他说。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包志毅从植物文化角度谈及如何发展公园城市。他介绍,在5G和人工智能之后,植物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中,植物和花园爱好者成为重要的时尚,博物学已经开始重新复兴,与植物和自然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包志毅表示,“公园城市的核心并不在公园,公园城市想要深入人心,要依靠文化来打动人。公园城市建设和植物文化应用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思考,是一个新课题。”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树木可以发挥生态和文化的双重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介绍了树木医学与树木医生制度,从树木健康的角度,为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提供了一种具体途径和方法。李树华介绍,树木医生指的是进行关于树木诊断、治疗、后继树培养以及树木保护等知识普及、指导的专家。他认为,树木医学和树木医生制度在公园城市、森林城市建设中,在生态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林学、风景园林学、生态学的学科生长点和焦点领域。

  随着人们对公园城市这一概念的探索,园林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突显出来,风景园林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王洪成说:“风景园林将主动走出去,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协调,突显城市规划中绿色生态的主导位置。

  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洪远说:“公园城市建设与园林行业关系密切。从行业和专业角度来讲,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公园城市理念能落实到实处。园林行业需要明确两个目标,一是突出生态价值,研究城市绿色空间如何能够提升生态服务的功能;二是突出绿色空间的共享与公平,绿色空间格局要合理。”

  目前,公园城市还是一个新理论,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社会各界就此话题也在研究讨论之中,我们不妨期待“公园城市”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会专家也指出,对于公园城市的探讨,要避免对概念的过度解析,避免流于形式的解读,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建设。

  此次论坛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风景园林学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承办。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引领城市未来发展,中国公园城市前路美好

  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提出:要规划好建设好天府新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随后,【详细】

廖秋林:公园城市革命与在地化试验探索

  2018年11月1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园林分会隆重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文楼举行,分会主题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