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38年,始为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3年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2001年在云南省率先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被评为良好,“利用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针对多民族特点办学,为边疆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同年被列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春城——昆明,与风景名胜区黑龙潭公园毗邻,常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景色宜人,是学习、科研的理想之地。
校园占地141.3公顷,校舍面积37万平方米,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和28个校外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73万余册。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80人,其中教授85人,副高职287人;硕士生导师228人,博士生导师15人;一批优秀教师入选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行列。办学66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9000余人,留学生21人,成人教育学生9000余人。学校设有农学与生物技术、动物科学技术、园林园艺、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烟草、食品科学技术、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技术、基础与信息工程、经济贸易、人文社会科学、外语、体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等16个学院。有40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有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 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副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拥有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云南省植物病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0个研究所(中心)以及正在建设由国家计委批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等,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达9698万元。依托云南资源优势,开展的农业生物资源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动植物资源材料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获得了一系列特色的研究成果:2000年,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杂志全文发表,被列为“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经过25年的研究,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选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最先育成我国第一个粳型水稻不育系,完成三系配套,育成18个滇型杂交水稻组合(品种);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圃;在猪的蛋白质营养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采用回-直肠吻合技术,测定了橡胶籽粕和蚕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构建了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选育出了云南大河猪、滇南小耳猪、撒坝猪和武定乌骨鸡品系;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畜禽疾病及跨境动物疫病检疫、监测、防制体系等。多年来,学校注重为地方经济服务,组织师生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科教兴农、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云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七七”扶贫攻坚先进单位等称号。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澳等国家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116名省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教授和院士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率领广大教职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锐意改革、奋力拼搏,学校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教务处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务处”;1994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998年又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2002年获“全国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校正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努力把云南农业大学办好、办强、办优,为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