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罗出发,沿开罗——亚历山大农业路北行,穿过埃及第三大城市、三角洲中心城市坦塔,向西越过拉希德河上的卡弗尔·齐亚物高架桥至达曼胡尔市,再向北行,便可抵达拉希德河上最后一个城镇——拉希德城。如果是从亚历山大出发,那么沿地中海海岸向东行驶70公里,便到拉希德了。
沿地中海一带,风和日丽,万木葱茏,百花吐艳,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临近拉希德城,一片片挺拔的参天枣椰树雄伟、壮观。城市的入口处一块巨大的牌上用阿拉伯文大字写着:“拉希德——百万株枣椰树之城欢迎你!”拉希德城规模不大,仅有数万人口。石砌的小楼,狭窄的街道,颇有几分古色的味道。但是,别看城市小,它在埃及国内和西方却有不小的名气。一是因为它与拉希德同名,是尼罗河西支入海口,种植着大量的枣椰树;二是1799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占领时,曾在它的郊外发现一块埃及石碑,从而揭示了古埃及文字之谜。
拉希德城是一座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古城,但由于常年气候温和湿润,文物古迹不易保存,加之千百年来无数兵燹之灾,故出土文物极其稀少。城里的一个小博物馆,展出了拉希德石碑的复制品、当地传统的服饰和家什器皿以及抗击英军入侵的油画。
位于城北七公里处的拉希德城堡,是1477年卡特巴素丹君主修建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它俯视拉希德河,防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军事要塞,现已由埃及政府修葺一新。城堡的院内,一株千年古槐,虽因经沧桑,却依然苍劲。地上有一堆堆石弹,那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炮弹。
自70年代末,埃及报刊多次惊呼,从亚历山大到西奈阿里什之间三百多千米的海岸,正遭到海水越来越严重的侵蚀。70年代,拉希德河口的海水平均每年向陆地推进140米,1979年竟达1000米。10年间共前进了3千米,吃掉13平方公里的土地。拉希德城处于危急中,三角洲的面积在日益缩小。
关于海岸遭侵蚀的原因,专家们一致认为,几千年来尼罗河河水挟带大量的淤泥顺流而下,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并缓慢地继续向地中海延伸。阿斯旺高坝建成后,淤泥被阻积于纳赛尔湖内,造成海水反过来向陆地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