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人物访谈 |
|
50年香了2000公里——记“梅花院士”陈俊愉
日期:2008-04-08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我要评论()
“梅花院士”陈俊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国际园艺学会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他用20年时间完成的《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是中国及世界上目前关于梅花分类最完善的专著。他在梅花品种分类上创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元分类法”,进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 他一生爱梅,联合了近百名院士联合推选梅花及牡丹为双国花。 他被称为“梅花之父”,全世界所有的梅花都要到他这儿来“报户口”。 “我的大半生就用来做一件事了,南梅北移。”91岁的陈俊愉,一听说与“梅”有关的事,立即精神百倍。日前他赶来参加南京的国际梅花节开幕,并将在市民学堂上与南京市民一起漫谈梅花。 南京初识梅花清香 陈老祖籍安庆,出生在天津。5岁时,他随父母来到南京,一直生活到21岁。南京的梅花山、梅园、梅岗……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南京后,他到了成都,考入了金陵大学分校农学院园艺系。1943年起,陈老开始在四川进行梅花品种调查。此后这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梅子7000年前就有了 据了解,梅花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已经很广,全国有19个省,岭南,江南,甚至是西藏的东南部都有野生梅花的分布,但寒冷的北方却没有。 “其实在古代,气候比现在要暖和,北方也有野梅分布的。”陈老举例,孔子在《诗经》里就经常提到梅,河南、山东、陕西当时都有梅花,而去年在河南新郑的考古发现更证实了这一点:专家们挖出了7200年的梅子,而且是被人用过的。“那时候的人就开始利用梅子的酸来调味了,这也是全世界木本植物中利用最早的记录。伊拉克的蜜枣不是向来被看作两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吗,他们总是说蜜枣有5000年的历史了,我们中国人用梅子,比他们早了两千多年呢!“ 南京梅花开到了北京 气候的变迁,使得野梅分布被迫南移,从明代起,就有人开始尝试将梅花引种到北京,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对南京的梅花,陈俊愉一直很偏爱。“种类多,品质也好。”因此,在他的“南梅北移”研究中,他选择了两个地方的梅品种,南京的梅花山和湖南的源江。 1957年,陈老从梅花山上采下梅子,第二年春天播在了北京。经过数年的努力,1964年,梅树竟在寒冷的北京开花了,次年还结了果。陈老培育出了两个品种:北京玉蝶、北京小梅。它们竟然可以抵抗零下19摄氏度! 北移的第一步就跨出了1000多公里。第二步,是出关外、塞外,这在七八年前已经完成,梅花在沈阳、长春、包头都成功绽放。第三步,则是要到中国最冷的地区,陈老选择了东北的大庆,新疆的乌鲁木齐,这两个地方又冷又干,最低温度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陈俊愉向记者透露了好消息,去年就有部分品种开花了,这一步,已是将南梅北移了足足2000多公里。这不仅是让北方的冰天雪地终于也能看到娇艳的花儿,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植物学的意义都很大: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米丘林的苹果迁移的地域幅度。 联合众院士推选国花 除了研究梅花,近20年来,陈院士还一直致力于推选国花的活动。 陈老说,选国花,有三个基本要求:中国原产名花;老百姓普遍喜爱的;还要有经济价值。从这3点上来说,梅花和牡丹都符合要求。在传统花文化上,国人很早就有用梅、爱梅、赏梅、艺梅的习惯,对梅花有深厚的感情。 为了能让“国花”早日明确,陈老一直不遗余力地努力着,甚至以“没有国花,死不瞑目”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认为,根据国人对花卉的喜欢传统,以“牡丹”和“梅花”做“双国花”似乎更好些。记者了解到,这次的全国两会上,就将有人大代表递交关于选国花的提案。为此,前不久,陈老在北京已经联合62名院士签名,推选双国花,此次来南京,他又联系了八九名院士。目前,推选双国花的院士签名已达到了90多位。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