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理论研究 |
|
云南农田种草与草产品开发的前景探讨
日期:2008-04-29 来源: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网 作者: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 黄必志 博士 我要评论()
一、国内外农田种草养畜与草产业发展概况
牧草在世界上被誉为“绿色黄金”,许多国家都把牧草作为一项主导产业和培育植物资源的基础产业,积极引导发展。世界上牧业发达国家,大部分草地都是利用农田种植,据资料介绍,英国的乡村农业模式是作物和牧草平衡种植,每个家庭农场中作物、牧草和林木都有一定比例,澳大利亚在农区划出相当面积的土地作为牧草和饲料地,以保证国家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新西兰、法国、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主要牧草种植都在农区,牧草与农作物分区已逐渐淡化,牧草业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的一大产业,美国牧草面积已占作物面积比重21%,荷兰占33%,新西兰高达97%,美国草产业已经是一项涉及47%的农户、产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大产业。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土地极少的国家之一,为发展优质肉牛和牛奶供给,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即在日本南部地区对水稻冬闲田的利用方式进行大量研究,通过研究,将过去以种植绿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改为种植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作为饲料牧草生产用地,到八十年代就已经建立了多花黑麦草和水稻(Oryza sativa)以及其它作物在不同季节轮换栽培的草田轮作系统,并培育出一批早熟、浅根系的牧草新品种,保证在短暂的冬闲期间获得较高的产量,这一系统已成为日本目前饲草生产供应的最大来源。
我国利用农田种草历史也很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即带回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长安附近种植,用作战马饲草。建国初期,我国学习前苏联草田轮作的经验,也曾收到较好的效果,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全国推广种植草木犀(Melilotus albus)、紫云英、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箭舌豌豆(Vicia sativa)等。只是当时仅仅是供作绿肥利用,过腹还田利用较少,八十年代以来,根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立草为业”的理念,我国在研究农业“稳粮增收调结构”的过程中,为开发农区草料资源,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相继开展了优良牧草引种筛选试验,筛选出包括多花黑麦草在内的几十种适宜不同生态气候区域的优良牧草品种,并对草田轮作系统进行了系列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理论与认识问题。“九五”期间农业部还组织开展了“利用冬闲田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等一系列示范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亚热带十几个省、市、区的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6年,“休闲地种草养畜技术”,被确定为全国推广的“百项农业实用技术”和全国“十大”畜牧技术之一,开始在全国普及与推广。目前,四川、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福建等省区已逐步确立了稻田冬种多花黑麦草的草田轮作模式,安徽、湖北、湖南都开展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国人工牧草种植有2.9亿多亩,其中利用农田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苜蓿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
我省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是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为目标,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效益不佳的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次受到挫折,粮食生产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因此必须进行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以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牧结合耕作制度取代传统耕作制度。农田种草养畜不仅可以克服饲料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耕地价值,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引草入田”既是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更是一项事关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当成为我省耕作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实现“粮一经一草”三元结构种植的切入点,也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富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草产业是随牧草种植而随之兴起的一项产业。严格的说,草产业应该包括饲草、草坪、草地、草编工艺等在内的一个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链条。就牧草而言,目前世界上加工销售的草产品主要有干草捆,草粉及草颗粒等类型,主要草种以苜蓿居多,据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仅苜蓿种植面积即有5亿亩,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和加拿大,美国种植的苜蓿占世界三分之一,已成为美国的四大作物(大豆、小麦、玉米、苜蓿)之一,年产干草8000多万吨,产值150—160亿美元。
国内草产品加工始于上世纪90年代,据介绍,甘肃省从上世纪开始即作为国家农业部的牧草开发基地进行牧草开发,成效显著。目前,仅甘肃、宁夏两省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就达1600多万亩,其牧草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河北沧州、山东元棣及辽宁省近年来大量开发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种植,已建立了一批生产干草和干草粉的重要产地,商品草生产已逐步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产业,还有部分产品出口南韩和日本。
从国内外商品市场来看,草产品潜力相当可观,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需要的牧草产品超过1000万吨,每年还以10%的速度增长,而目前年生产量仅为200万吨左右,国际市场每年缺口1000万吨以上,其中亚洲地区即需600—700万吨,邻近我国的南韩及日本,每年缺口都在200万吨以上,为我国草产品开发带来无限商机。
二、农田种草与草产品开发的前景和意义
云南的山地占全省的84%,丘陵占10%,坝区占6%。由于低纬、季风、山形等综合作用,山地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5种主要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明显,冬暖夏凉的特点。云南省草原资源丰富,是我国草原类型最丰富,植物种类最多的省(区)之一,有11个草原类,占全国草原类的6l%,有150多个草原型,有各种草原植物199科,1404属,4958种,占云南高等植物4万种的35.4l%,有饲用植物3200多种。草原面积居南方14省区之首,在全国居第七位,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全省天然草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93%,天然草原是草食牲畜最主要的饲料来源[1]。自八十年代开始草地建植以来,先后改良人工草地近30万公顷[2],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自然放牧的粗放型饲养方式,促进了我省草食家畜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引进了冬季优良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获得成功,有效地利用云南近60万公顷的冬闲田开展冬季牧草种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云南冬春季饲草供应量的不足。农区种草发展速度较快,全省农田种草已经达50万亩,缓解了种植区冬季青饲料供求的矛盾,特别是在云南肉牛饲养基地和奶源基地饲料供应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草食家畜的发展特别是奶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从国内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和经验来看,现代化畜牧业的重点除优良的种畜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外,重要的是有充足的物质供应基础,如支撑美国畜牧业的三大基础是牲畜品种、青贮玉米和豆科牧草产品,英国有得天独厚的气候,除常绿草地外,草产品也是支撑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之一。日本、韩国更是如此,为了发展畜牧业,生产世界一流畜产品,不惜花巨大财力从国外进口优质蛋白质饲草。冬季饲料的种植,可有效地缓解种植区养殖业中冬春饲料供应的不足,但就集约化畜牧业饲养来说,往往存在鲜草运输量较大,运距较远,鲜草运输成本较高的状况,特别是如果在出现产量过剩和贮存不当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大量浪费,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结合云南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优质饲料的均衡供应在集约化饲养和提高饲养水平方面将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蛋白质饲草的产品生产和产品储备是饲草均衡供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草产品开发与生产就是通过使用有关技术,把优良的牧草制作成青干草、草捆、草块等可以进行长期贮存和便于长途运输的产品,可以有效平衡地调剂各个时期饲草的供应,避免牧草生长旺盛时期的浪费和枯草季节无供应的状况。因此,优质草产品开发将是有效地保证畜牧业集约化饲养的基础。
(一) 产品市场分析
就牧草有关的草产品看,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已开发的牧草产品有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和浓缩叶蛋白等。其中,浓缩叶蛋白因为营养价值接近鱼粉,并且各类氨基酸比较完善,近年来研究和开发利用较多,但是由于加工过程中的能耗过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还无法在我国应用。牧草产品在国际、国内均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主要出口国;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进口国,其中,紫花苜蓿是生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牧草产品,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农作物,年产值达数十百亿美元,被誉为“现金作物”,加拿大利用其西部沿海地区核电站产生的丰富热力资源,主要生产脱水苜蓿。
近年来,国际草产品交易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国际市场对一些如苜蓿草产品的草类青饲料的需要量急剧递增。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苜蓿干草产品,现在其主要的供应国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从国内市场来看,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养殖生产体系,加之原有家畜的饲草需求,构成了庞大的国内草产品需求市场。我国有近3亿头草食家畜,仅饲料工业每年就有200—300万吨苜蓿及其它豆料草粉的添加料的需求。而且,奶牛、肉牛及肉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达2800~3000万吨。猪鸡配合饲料中以4~5%的比例添加草粉,每年草粉需求量是250万吨,由此可见,草产品的国内市场也非常广阔[4]。
云南的草产品生产可以说才起步,其主要原因有多方面。首选,云南的气候、地形地貌和云南土壤特性使云南长期处于草产品次适宜生产期,云南水热同期、干冷同季导致云南草产品难以保证适时收获而无法提高草产品质量;其次,云南土壤粘重和偏酸,可选择用于草产品生产的豆科牧草较少,特别是耐酸性的品种选择工作做得较少,没有引进和筛选用于草产品生产的牧草专用型品种;第三,草产品开发意识较差,长期以来,农户分散的牲畜饲养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质牧草的生产与贮存的重要性直到近年集约化生产饲养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做强做大畜牧业相关决定的实施,云南畜牧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畜牧业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在云南已经成为烤烟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5]。长期以来,制约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优质饲草饲料的供应,这种影响在不断发展的奶业中尤为突出,为了保证奶牛的产奶量,奶牛饲养场不得不高价从东北和内蒙购买青干草。因此,在云南开展优质草产品生产是高效利用我省饲草资源,调整草畜淡旺季供需矛盾,发展畜牧商品经济,确保畜产品供给的有效措施,也是云南省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 云南草产品研究状况和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饲草冬春季节供应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除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适度淘汰商品畜禽以外,在夏、秋牧草盛期,将牧草刈割后,通过加工、调制、贮藏,无疑是解决阴雨天和冬春饲草缺乏的主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云南可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生产出优质的干草产品。
首先,云南冬春季节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可以充分利用雨季来临的5月之前的足够时间来生产干草。长期以来,这段我省特有的光温条件均被浪费,主要原因是没有选择出抗干旱、早春生长快的优良豆科品种,特别是能通过机械刈割后进行青干草制作的苜蓿品种。因此,引进和筛选秋眠级较高的苜蓿品种是解决云南草产品生产的关键所在。
其次,长期以来的牧草品种引进和筛选为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000年以来,从致力于草产品生产、平衡饲草供应矛盾的角度出发,有目的的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引进了100余份休眠级较高,耐酸性较强的苜蓿品种,在云南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开展了筛选和鉴定试验,筛选出了10余个适合云南栽培的高产、耐刈割的苜蓿品种,这些品种除适应云南酸性红壤条件外,在冬春季能较旺盛的生长,充分利用了云南冬春季节的光热资源,5月雨季到来之前可以刈割2~3次,全年累计干物质产量高达3.5~5.0吨/亩。新品种的引进和应用打破了云南在苜蓿草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些传统思想,同时也为我省蛋白质饲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80年代开始,云南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成套的牧草收割机械,很多科研单位和大批科技工作者长期致力于草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过近20年的摸索,结合云南地形地貌特点,吸取国外先进的加工草产品成套技术,在我省能够根据我们云南不同的地形进行草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通过使用大型的机械进行刈割,翻晒,最后打捆,运输到不同的地方来满足不同牲畜的需要。经验表明,通过草产品的制作,就可以把生长季节比较旺盛的草,储存起来,利用到云南冬春季节比较干旱、饲草比较缺乏的时期,使云南牲畜生产过程中的饲料供给系统,达到一个非常平衡的协调状态。
(三) 建立云南饲草轮供系统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意义
在云南省发展优质牧草,对草食畜禽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奶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草业发展的支撑,发达的奶业要求有发达的草业,高水平的奶牛生产必然要求高质量的牧草供应。国内外实践表明,以秸秆为粗饲料来源的日粮,只能满足5000千克单产水平奶牛的营养需要,使用青贮玉米、普通干草饲喂,奶牛的单产水平可以维持在7000千克左右的水平上,要想达到8000千克以上的水平则必须饲喂苜蓿等优质青干草。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草食畜禽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量,从而,推动草业的发展。云南在草产品生产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但草产品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畜牧业需要,仅从优质牛奶生产来看,十几万头奶牛,按每天每头挤奶牛需干草5千克计算,每年需要优质苜蓿干草近15~20万吨,市场潜力非常大。
苜蓿蛋白质饲料开发的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即直接经济效益和饲喂家畜的转化效益。苜蓿种植的直接效益,据相关研究测算,同期播种苜蓿与小麦比较,每亩产苜蓿干草1500千克,产值是950元,亩生产成本270元,收获费用60元,亩纯收入为620元。而同期播种小麦每亩产量396千克,产值为356元,亩生产成本208元,收获费用20元,亩纯收入128元。可见种植苜蓿比种小麦可多收入490元,这是苜蓿种植当年的效益比较。按周年生产比较,在临近地块上采取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农业生产与苜蓿生产比较,每亩可产苜蓿干草1500千克,其产值900元,生产成本360元,每亩纯收入达540元;而种粮地块每亩产小麦和玉米分别是450千克、400千克,总产值725元,生产成本535元,每亩纯收入仅有190元。即使将麦秸、玉米秸的产值150元计算在内,每亩的纯收入也只有340元,仍不如种植苜蓿的纯收入高。牧草饲喂畜禽的效益,因畜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肯定要比单种粮食的产业链条长,增值的潜力大,是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手段。
由此可见,牧草的国内市场也非常广阔,依托草业可以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是形成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拉长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和优化畜牧业,拓展草产业的领域,把畜牧业培植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优质牧草生产,有效平衡我省冬春季节饲料供求之间的矛盾,对我省草食畜禽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南农田种草与草产业的潜力
引草入田,立草为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对肉、奶、蛋、皮、毛等畜产品需要量不断增加,促进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草食动物的比例日益提高,对青绿饲料及优良牧草的需求日趋加大,尤其是我省干湿两季极为分明,全年青饲期集中在5—10月份,天然牧草全年分配极不均衡,冬春断青、缺草突出,许多地方的牛羊处于半饥饿状态,严重者常因掉膘而死亡。我省牛羊等草食畜产品主要靠农区提供,这些地区缺草更为突出,又不具备放牧条件,因此,解决农区草食家畜饲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施农田种草养畜,是我省进行农村经济结构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草食家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2003年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07年全省计划农田种草面积达到400万亩,这是加速云南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决策。
据资料统计,我省人均有草地5.5亩,人均耕地1.5亩,相对南方其他省区还是比较多的,因此无论是开发草山草地养畜,还是农区种草养畜的潜力都比较大。有关专家认为,在西南岩溶地区,光照略少,雨水时空错位,发展籽实农业生产不如发展以植物茎叶为主的“营养体农业”,种草效益高于种粮,太阳能的转化和利用效率可提高2—5倍,并通过养畜延长了产业链,再次增加效益,如奶牛利用反刍胃这个蛋白质转化率最高的天然发酵罐,进一步提高了效益。因此,在全省粮食基本实现产需平衡的条件下,除继续搞好天然草地建设与保护,加快退耕还草,种植多年生优良牧草外,特别应加强我省每年上千万亩冬闲田地的开发,利用冬季5—6个月的时间种植一季高产优质牧草,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我省农区具有丰富的农闲田资源(包括冬闲田地、夏秋闲田,幼果园隙地以及“四边”地等),特别是南部亚热带地区“三季不足,两季有余”和“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冬闲田,冬闲时间长达5—6个月。其水、热、光、气等自然资源足以生产一季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鱼转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表明,我省利用稻田冬种特高多花黑麦草6个月的时间可刈割6—7次,亩产鲜草9—13吨,折合干草1—1.5吨,亩产粗蛋白质200—300千克,近两年引进推广的夏秋牧草“乐食”高丹草,鲜草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4%以上,生育期6个月,平均亩产鲜草10吨以上,亩产粗蛋白质200千克以上,鲜草柔嫩,营养价值较高,适口性好,深受农民欢迎。各地在实施农田种草中还开展了大量的牧草品比试验及示范工作,确定了一批适宜不同地区小气候推广种植的当家品种,对当地推广农田种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推广储备了牧草品种。
我省农田种草从2002年开始试点,到2005年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80万亩,与其它省区比较,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地方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对农田种草重视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思想,过于依赖国家扶持,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到2007年全省农田种草面积要求达到400万亩,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规划目标,各地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确立有畜农业和生态农业意识,把农田种草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走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加快我省农田种草养畜步伐。
农田种草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发展草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其内涵和外延的一些内容我们还不甚了解,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进行研究,如适宜牧草品种的引进和选育,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草畜结合的最佳模式和草食家畜高效饲养技术等。农田种草属于交叉学科,不但有技术上的交叉,还要有部门间的协作。在技术开发方面,要求农学与畜牧学科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在生产管理上,要求畜牧部门与畜牧部门紧密合作,协调关系,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加快农区草业综合开发力度。
除冬季种草的发展外,牧草生产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草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调整和平衡着畜牧业发展中的饲料供应。美国出口的牧草产品主要包括:苜蓿、猫尾草(Phleum pratense)、燕麦(Avena sativa)、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等。
(一)草产品的国际市场
1997年美国向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出口196万吨干草,其中,日本占89.6%、韩国占5.7%、台湾占4.5%、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占0.2%。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是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地区,干草出口总量的7%均产自于该地区,尤其是苜蓿干草出口总量的70%均来源于西北部沿岸地区。美国商业部数据指出,199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194万吨牧草产品中约53%来自于西北部沿岸地区,西南部沿岸地区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尤他和亚利桑那州约占47%。1997年西北部沿岸地区的干草总产量约1070万吨,其中9.7%产自华盛顿、俄勒冈和爱德华州;同年西南部沿岸地区共生产约1311万吨干草。华盛顿州干草总产量的17.1%均用于出口,其出口总额已连续4年超过10亿美元。
日本对牧草产品的需求量较大,美国和加拿大保持对日本主要出口商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草捆的进口量显著增长,美国提供了绝大部分产品。近年来,美国出口的苜蓿草块数量有所减少,而加拿大则扩大了其市场份额。与1997年同期相比,1999年日本对苜蓿草块的进口量下降了11%,干草捆下降了22%;加拿大对日本苜蓿草块的出口量也下降了9%。1997年共进口65万吨苜蓿干草块,其中,美国提供了约74%,加拿大占23%;进口的干草捆为175.7万吨,美国约占83%;进口苜蓿草颗粒的73%以上来自于加拿大。1997年日本所有牧草产品(草块,草捆,草颗粒)的进口量为267万吨,其中,美国占73%,加拿大占19%。日本进口苜蓿草块的90%用于饲养奶牛,10%用于饲养肉牛,奶牛还需要60%的干草捆,其余的草产品则主要用于饲养肉牛和马。
韩国已成为牧草产品的第2大消费国。这是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可耕地的限制以及更强的经济实力。从90年代初至1997年,韩国草产品的进口量有很大变化。1997年,韩国共计进口56526吨苜蓿草块、34451吨苜蓿干草、77450吨禾本科牧草干草捆,53396吨苜蓿草颗粒。其中,美国提供约53%的苜蓿草块、87%苜蓿干草捆和69%的禾本科牧草干草捆;加拿大提供了约大部分苜蓿草颗粒和约46%的苜蓿草块。总而言之,1997年韩国牧草进口总量约22万吨,美国占51%。1998年1~7月韩国的进口总量比1997年同期减少了55%,其中,苜蓿草块减少48%,草颗粒减少41%,禾本科牧草干草捆减少67%。7月以后禾本科牧草干草捆需求有所增长,它可作为稻草秸杆的替代品,并且比苜蓿干草和草块便宜得多。但是,如果奶牛场希望生产更多的牛奶,则苜蓿干草和草块是无法替代的。韩国牧草需求的巨减起因于1997年12月的金融风暴,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其市场前景极为可观。估计韩国潜在的市场规模将是日本用量的1/4~1/3,即50~80万吨的草颗粒、干草、草块和禾本科牧草干草捆。南北韩达成和平共处协议会促进这一发展,因为这会促进养牛和乳制品的发展以及对北韩的援助和贸易增加也会促使进口牧草增加。
台湾是太平洋周边地区的第三大市场。由于作物和天气情况,1995年台湾进口激增,而1996和1997年进口的降低显示出这一水平不会持续。
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苜蓿草产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同时,大多数富裕的伊斯兰国家农业资源贫乏,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每年仅在朝觐期间的宰生节一天就要屠宰200万只羊,短时间内集中这么多只羊所需的饲草主要依靠进口苜蓿,这也是一个潜在的远期市场。
(二)草产品的国内市场
我国主要生产的牧草产品为草捆、草粉和少量草粒。从国内市场来看,对牧草产品需求量较大的主要是配合饲料生产厂家和规模较大的草食牲畜饲养企业等。据有关专家分析和国外的生产实践,在各类畜禽的饲喂标准中,牧草产品在牛羊饲料中可占到60%,猪饲料中可占到10~15%,鸡饲料中可占到3~5%。依据我国1997年配合饲料的产量5500~5800万吨估算,可用于配合饲料的牧草产品潜在市场约650~800万吨左右。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对牧草产品的需要量也将以每年7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据1997年统计,我国共生产草产品210万吨,外调29.5万吨,其中紫花苜蓿生产76.9万吨,外调3.78万吨;羊草107万吨,外调24.8万吨;沙打旺25.1万吨,外调0.89万吨,目前,已开始简单加工的牧草占人工种草资源的5%左右。这些牧草产品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奶牛场、赛马场及特种动物养殖场,配合饲料使用牧草以及出口的数量很少。因此,今后我国配合饲料使用牧草以及规模化养殖场使用牧草的数量至少在100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我国适宜冷季放牧的草地仅占全年放牧草地的24.3%,还有75%以上地区的牧畜冬季缺草。同时,适于刈割调制干草储备过冬的草地只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5%,而且70%以上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地区,这种地区间和季节性的不平衡将会推动我国牧草产品的发展和流通。但是,我国当前的牧草产品流通量不足30万吨,据海关1997年的统计资料,芫箐(Brassica rapa)、甘蓝(Brassica oleracea)、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苜蓿和三叶草(Trifolium spp.)等草产品出口18.55万吨,进口0.12万吨,其中,苜蓿干草粉和草颗粒出口仅1232吨,牧草产品加工较为粗糙,大部分草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均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牧草产品加工在发达国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草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际市场价含18%粗蛋白质和14%粗蛋白质的草颗粒售价分别达到200美元一吨和140美元一吨,国内市场售价1400元人民币一吨,东北、西北、华北一些省区正在加速发展。但就我省而言,由于地域分散,交通不便,运距长,加工成本高,在近期内要开发深度加工的牧草产品如草粉及草颗粒等,一时还有一些难度,但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冬季光、温、水和热的自然优势,利用季节和时间差的优势,可以在冬春季节生产出优质牧草产品,满足我省冬春季节牲畜的优质饲料需求和平衡饲料的供应,特别是针对目前一些肉牛养殖大户及奶牛饲养场、野生动物园等不同对象,采取订单农业形势,根据养殖对象要求,组织生产刈割鲜草、草捆青贮等产品供应养殖户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尤其在昆明、大理奶牛区及一些肉牛规模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前景;云南桑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绿盛草业有限公司在宣威、晋宁、弥勒、泸西等地已经开始草产品开发及组织鲜草供应养殖场(户),颇受欢迎。目前,根据养殖场(户)的需要,尝试、探索牧草产品粗加工及销售渠道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且条件已成熟;就目前我省情况,结合正在进行的深加工研究结果表明,牧草深加工的条件已经具备。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