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日期:2008-05-26     来源:海南风景园林网     作者:佚名   我要评论()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

  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 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入园中,激水为波潮。”

  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

  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大一统政权的不断更替和地域间的政治割据,中央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思想不再享有权威性。而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学的盛行,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私家园林作为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文人的青睐,因此,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已不乏游乐观赏的内容。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有金谷园建于洛阳,“却阻长堤,前临清渠。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召,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可见园中有水有树,有鸟有鱼,还有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东晋以后,庄园的修建则更讲究从艺术审美角度选址造景,如谢灵运所说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谢灵运在贬官永嘉太守后,肆意遨游山水,不久又辞官归隐,在祖父谢玄始宁墅的基础上整修拓建了一座拥有诸多景观建筑的庄园性质的园林。“淩阜泛波,水往步还”,水光山色可一一欣赏。谢灵运的山居情趣已经与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旨趣相当接近了,并且具有了“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谢灵运的始宁山居在设计建筑上已充分注意到构景、借景、造景手法的运用,令人置身于高山之巅的轩馆之中,犹如面对多变而又绝美的山水画卷,已臻于计成在《园冶》中所描述的“槛外行云,锐中流水,选山色之不去,选鹤声之自声”的境界。魏晋以后,园林不仅成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和闲瑕游乐的场所,也是人们有意构筑的私密天地,而且后者渐渐成为造园的主要目的,故宅园形式的园林日益流行。南朝萧梁人刘慧斐远游庐山,为明媚山水和宁静环境所吸引,遂建园留名为离垢园,这种利用园林隔绝外部世界的生活态度和建园思想得到了当时和后世文人名士的普遍首肯或效仿。北周庾信的小园也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园林功能的看法。“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不事藻饰、唯求自然的园林风格影响深远。

  3 隋唐园林

  到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园林盛极一时,如王维的辋川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皆建于山野之地,利用美丽的天然山水营造成休憩场所。王维将住宅游馆建于风景绝胜之地,又以园林建筑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为主体,构成了一个个雅致独特的景观。王维不仅偕同裴迪等友人经常赏游、聚酒酬唱,而且还用他擅长的画笔对辋川加以描绘,从而使得辋川别墅更加闻名遐迩。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在园亭聚会、游赏赋诗成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户修建园林,也必然邀请文人画师捧场宣扬。由于文人、画师更多地参与园林修建和园林活动,也促使园林日益向造景和赏景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于是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间,园林密布,号称“东都”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因此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是自娱而非娱人,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木,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不追求房舍亭阁的繁复和华美。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履道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弥苍翠,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此外,他命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据,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4 宋朝园林

  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如沈括的梦溪也只一庐、一轩、一阁、一斋、二亭、二堂而已。但是质朴归质朴,园中景观的设计修建还是颇费思量的。如翰林学士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当时洛阳诸园之中最为质朴,但在筑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颇具匠心,营造了诸如人造瀑布、见山台、浇花亭、钓鱼庵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建筑,故苏轼当时有诗称赏此园说:“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时期创建或在北宋园林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趋于完善的。另一方面,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5 元朝园林

  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足够的金钱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物质基础,而元人坦率洒脱和追求现实享乐的心态,却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心理基础。元代也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元末昆崇山大户顾瑛宅园的玉山草堂就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园林。玉山草堂创建于至正八年(1348),次年建成,先后取名小桃源、玉山佳处、玉山草堂。园中有轩有室,有斋有馆,有碧梧翠竹,有溪流清池,四时花木“常如二三月时,殆不似人间世也”。顾瑛经常于园中纳友邀朋、诗酒聚会,园中所有景点和建筑都邀请名流硕儒题榜撰记、吟诗作画,并结集出版,因此玉山草堂之盛名流传久远。此外,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也是较为别致的建筑物,它傍水而建,“旁棂翼然似舰窗”,其形式已经与后世园林中的旱船、画舫十分接近。画舫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建筑物,它似屋似船,半在陆地,半淩水上,人坐卧其中能诱发许多美妙的遐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和治园专家的重视。而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则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

  6 明朝园林

  由于明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市镇经济受到压制,因而园林的修建也难以发达。直至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园林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官僚贵富热衷于此,文人雅士推波助澜,由此掀起了阵阵建园热潮。据统计,仅苏州一地,明代建园就达270余所,大大超过以往历代。如此兴盛的园林修建,一方面促进了花样繁多的园林活动,同时也为园林品评奠定了物质基地。明人士认为:修造园林,并非生活必须,似属闲事,然而却能从中显示才情和风韵。可见明人所推崇和追求的是自然素朴的园林景观。比如建于明正德年间“广袤二百余亩”的拙政园,水色渺弥,竹树翳邃,建筑物稀疏错落,全园仅一楼、一堂和八间亭轩,主人下力气整治的是花坞、钓台、曲池、果圃,造就的是一个以水景为主的近于自然风光的园林,“茂树曲池,胜甲吴下”。不过随着园林广泛深入市镇,以前属于士大夫的园林已经融入了各个阶层。但由于受地域地形的限制,有限的天地必须蕴含无尽的风貌,才能足以展示主人的情操和抱负,于是小型写意山水被普遍接受,小型庭院式的园林风靡城镇。北周庾信曾经在《小园赋》中戏言过的“覆篑为山”、“堂坳作池”在晚明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丰富的园林实践又促成了造园理论著作的产生,明末《长物志》、《园冶》等著作,都有关于象征性山水表达手法的介绍。但与此同时,市民的习俗和情趣也就不可避免地渗入园林的建造,致使晚明以后园林中建筑物显著增加。如上海市现存的创建最早的豫园,虽然占地40亩,其中仅楼、堂、轩、亭、阁等就有20来所。此外豫园还建有供吕洞宾的纯阳阁、祭土神的祠堂、奉关云长的关侯祠、拜山灵的山神祠、烧香拜佛的大土庵、纪念祖先的家祠,真正是人、鬼、仙、佛各得其所。

  在明朝,北方园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与江南园林相比,以北京为集中地的北方园林还不够精致,却粗放浑朴,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园林。比如“荒荒如山斋”的定园公园;不尚小巧,追求宏大,将园内园外打成一片,以一亭、一轩、一台而周览四方的英国公新园;不求景观建筑和景点景色的繁复多样,而于单调中求变化,布局上出新意,纯粹以柳取韵的白石庄等。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园林多为皇帝贵族所建,他们常追求建筑的数量和奢华。如李皇亲新园以梅争胜,园中亭、池、门、窗,甚至墙壁都塑造成梅花形状。此外,亭如鸥、台如凫、楼如船、桥如鱼龙,还有数百间的长廊,显示了贵族园林的灼人气焰,与当时江南园林的典雅风范不尽一致。

  7 清朝园林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花树都有独特见解的李渔;采用山水花卉画的构图来设计园林布局的张涟;乾嘉平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等。清朝园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江南园林主要是以苏州的网师园最有名气,网师园以小巧精美、舒适著称,是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宋宗元在南宋侍郎史飞志万卷堂的故址上兴建起来的。作为一个典型的住宅园林,网师园由宅居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虽然不足十亩,但安排相当紧凑,故能给人迂回不尽之感。园林与住宅由一堵粉墙隔开,环绕一池碧水。池岸用黄石垒成形状各异的洞穴,池水涓涓,登山临水,见天光山色、花木亭阁映于水中,虚实呼应,妙趣横生。1979年,以该园的殿春移庭院为蓝本设计创造的明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网师园的盛名更是远播重洋。皇家园林的代表则是占地290公顷的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由于慈禧太后长期住在园中,不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兼有宫苑双重功能,其布局和风格也就存在着差异。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几乎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形式,仅粗略的记载,已见殿、台、楼、亭、阁、轩、塔、坊、桥、戏台、月台、回廊等十余种形式,其中如排云殿之宏伟、转轮藏之奇异、宝云阁之坚固、众香界之高耸、十七孔桥之美丽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朝园林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代晚期,随着中西方接触的增多,中国古典园林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西洋建筑的某些形式开始在沿海一些城镇园林中出现。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苑长春园中就已经建有西洋楼,其中包括六幢欧洲罗可可风格的建筑物、若干园林小品等,不过它们是由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设计并督造的,而且集中在园北一隅,以示与中国园林迥然有别。而晚清建于上海的愚园、徐园,则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本身风格上的演变。它们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文化、有意标新立异的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愚园将球场、弹子房引入园林,可谓洋为中用,徐园的当门广庭在布局上就改变了中国园林含蓄深藏的固有格式,而赌棋处、风车、吸水机和喷水机更是把西洋文化和西洋机械展示于众人面前。不过,在总体风貌上,它们没有抛弃摹写自然的山水式园林格局,愚园的假山、石笋、水池、亭榭,徐园的竹径、山洞、烟波画船都还是传统的延续,都还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植.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陈植,张公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孙小力.咫尺山林——园林艺术文粹.东方出版中心,1999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81nunu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