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图探讨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观上的相关问题,提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意识,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在景观设计中贯穿建筑意识,以建筑的科学性来实现景观意象,从而促进达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
建筑;
景观;
意识;
整体;
参照体系
引言
随着现代都市的高速运行,建筑与景观的发展空间日益拓展。虽然,景观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模拟,建筑也不再视景观为配角,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依然无法达到如自身体系般的完整性,景观仍然无法摆脱表层修饰的命运。此外,建筑形态越来越标新立异,而景观仍然处于硬地、花草拼贴的层面,往往忽略垂直性视域里的建筑因素。
本文试图探讨城市中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观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建筑的景观意识及景观的建筑意识两个概念。建筑的景观意识,即在建筑设计中,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建立建筑与景观互为参照的体系;而景观的建筑意识,是探求在景观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以建筑的理性来要求景观建造的严谨性、功能性,以技术性来把握景观生成及设计创意的实现。在这里,景观意识、建筑意识中的“景观”“建筑”两词含有动词的词性。
一、树立建筑景观意识
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而目前的设计程序中景观设计往往滞后,环境和景观被作为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的附属产品,导致城市中景观形态的支离破碎。如果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那设计就可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整体设计思想
广义上说,整体设计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是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狭义上,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
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沙里宁也曾经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刻描述:“如果把建筑史中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可是实际上却绝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道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大杂烩。
日本本州岛新滹市的表演艺术文化中心位于环境复杂的市区中心,建筑采用圆形母题取得形式上的统一,周边设置弧形道路,环形的步行道穿插于建筑及场地之中,取得整体环境形态上的整合。此外,几个圆形广场抬高、架空,与屋顶花园相呼应并形成景观平台,与环形步道相连,成为立体步行系统。而架空层下方,设置停车场与附属建筑,使得建筑环境整体性的设计意象更为突出(图1)。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相对成为环境中的主角,它决定了环境的表情、控制着景观中的重音。目前,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而前者占有很大的份额,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而滞后的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分崩离析的碎片,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
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
(1)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
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的、极端的单体形态的创作模式,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遗憾的是,在当前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催赶交图,非整体规划、决策与管理混乱的建设背景之下,决策者与建筑师已无暇顾及整体环境,在疲于奔命中忽略了建筑的背景维度与时间维度。
(2)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
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项。在泰晤士河南岸伦敦桥与塔桥之间的Morelonden,Townshend包括儿童剧院、市政厅、市长办公机构、商业、咖啡厅等多个组团式建筑。建筑在地块中以互相适应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和广场、绿化有机统一。灵活的设计使建筑与景观立体地穿插在一起,从高层主体建筑到户外广场,再到下沉商业建筑均采用统一的形式、材料、手法,使得Townshend建筑景观完整和谐(图2,图3)。
3.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
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都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一点在扎哈·哈迪德的新作——意大利卡利亚里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尤为突出(图4)。而盖里在西班牙Elciego设计的旅馆建筑,以极富动态的的建筑造型突出了景观化建筑的本义——作为景观的建筑,成为视线的焦点(图5)。
英国联盟建筑AA教育已经开设了“景观化都市建筑学”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实验,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4.细部设计与景观的协调手法
细部设计是从整体出发,对细部进行精加工的过程。细部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是需要特殊考虑的一部分。建筑细部设计应符合建筑的整体意向,体现整体风格,使各个细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为整体服务。以景观意识来看建筑的细部设计,目的在于将细部与人的尺度紧密联系。
好的建筑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尺度的意象整合到小尺度的细部呼应,每个级别都体现着设计师的精细考量。如果建筑与景观的细部协调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处于一种稳定的有机系统中,那么就可称为完整的作品。如旧金山的美国联邦大楼,建筑的体块蔓延到周边环境,材料与细部的做法延伸成为道路铺装与景观设施,加强了建筑与景观的协调性(图6)。
二、景观设计植入建筑意识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
1.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
严格地说,现代意义的景观是一个系统,是由非物质性要素(文化因素、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等)和物质性要素(构成景观的实体),经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如SAD方法、“千层饼”模式、公众参与途径、生态学途径等。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是对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对区域内的“斑块—廊道—基质”进行水平式的分析;对场地适应性、区域功能进行定位;以上论证得出的结论作为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依据,给景观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在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抒发个人美学情怀的传统造园作品仍然存在,不考虑客观存在的主观设计比比皆是。西方的景观意识仅仅作为舶来品,让大多数人学会皮毛,而真正隐含的深层科学理性却无人借鉴。
2.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
“我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看到这样的景观感到非常的失望,无论你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亦或在中国较为干旱的西部,你从城市景观中区分城市,根本无法识别,因为它们真的太相似了,因为所有城市的景观都是那几种花卉的拼贴。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景象根本称不上景观。”这是德国汉诺威大学景观与建筑设计学院安琪·斯托克曼教授的感慨,也是许多有着责任感与危机意识的中国景观设计师的痛处。诚然,千城一面也好,手法雷同也罢,特质丧失无疑,但对于这些评价,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设计水平的问题、设计意识问题、还是技术手段问题?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目前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
以日本名古屋市东区的广场景观——“都市绿洲”设计为例,方正的广场上,椭圆形体块切挖出下沉的商业设施;为了营造室内步行空间,同样上升的椭圆体块形成巨大的玻璃雨蓬;游人从地面层可通过楼梯上到观景平台层眺望四周的环境。这种复合层次的立体景观,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每个层面不同的功能,以科学的方式将广场与周围的建筑、公共设施结合成为系统化的环境(图7)。
3. 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
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
(1)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是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图8)。瑞士St.Gallen的“都市休息室”景观作品,利用了最激进的手段恢复老城中心商业区的活力。颗粒型的橡胶材料将一张红色、美艳的毯子覆盖在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中,毯子包裹了“沙发”、喷泉水池、树池,甚至是保时捷汽车(图9)。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
(2)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在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原则,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图10)。
三、建筑、景观互为参照的意义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阔,诸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则、社区规则、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外环境设计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以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后,再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合。但场地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经被破坏殆尽,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市政管线纵横交错,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也只剩绿化和美化了。
西蒙兹认为,景观规划设计应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要体现景观规划设计思想,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将城市作为景观规划的对象,具体到人的视角来把握建筑,整合周边的环境,塑造整体意象。如此,建筑就不会成为“地块中的独角戏“,景观也不会成为“罐头中的自然”。
在城市中景观是舞台,而建筑就是舞台中的主角。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建筑要与景观相和谐,但不是绝对的服从;景观需要建筑的画龙点睛,但不是一味的放纵。建筑与景观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结语
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与景观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建筑与景观的互为参照体系,消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人为界限;注重学科体系及其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创造性;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以取得相互作用的效果,并对未来都市建筑与景观设计进行的开放性探索。
参考文献:
1 克劳斯·丹尼尔斯,吴蔚.通过整体设计提高建筑适应性.世界建筑,2000(4)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 东南大学学报,2005(7)
3 仝晖.由机械理性到整体有机的转变.新建筑,2003(1)
4 金俊.试论景观建筑创作中对文学修辞法的运用.华中建筑,2006(3)
5 陆邵明,王利民.景观化都市建筑学,从200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看当代先锋建筑与教育.华中建筑,2006(9)
6 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中国园林,2002(1)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南京·21001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