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一张明信片上记录着苏堤拓宽工程。 图片由周德新提供
如今的苏堤绿树成荫,景致迷人。 本报记者方炳徐 实习生黄景华 摄
“我收藏有一张建国十周年发行的‘惠州西湖明月湾’明信片,很有纪念价值。”日前,市民周德新老先生告诉记者。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那是一张印有惠州西湖风光的明信片。因年代比较久远,上面所印的西湖风光已逐渐变得模糊。老人指着明信片上的风景,为记者娓娓道出一段惠州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来历
庆祝建国10周年而发行
明信片正面是一张惠州西湖的图片,平湖在图片中占据了主体位置。可能由于这张明信片已经历了近50年岁月,抑或是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图片虽能展现平湖风采,不过远景比较模糊,环城西一带仅能依稀分辨出建筑、树木等景物。
据周老先生回忆,1959年,他在邮局看到一套由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发行的明信片。这套明信片共10张,里面全是广东各地风光照片,其中有一张就是“惠州西湖明月湾”。周老先生买下整套明信片后,将其它9张寄给了亲朋好友,只留下这张西湖风景,一直不舍得用。“因为这套明信片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发行的,因此非常有纪念价值。”
建议
叫“惠州西湖风光”更贴切
“其实,这张名叫‘惠州西湖明月湾’的明信片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在图片上很难看得清明月湾景点。”周老先生指着明信片告诉记者。顺着周老先生所指位置,记者首先看到的是红棉水榭中几棵高大木棉树的模糊影像,而位于明月湾景点的明月湾茶厅也被这些木棉树挡住了一角。
“这张明信片上看不清明月湾风景,首先是因为摄影者离景点距离很远,所拍又是全景,因此明月湾显得很不起眼;其次,从图片近景可以看出,应该是在宝塔山上拍摄的,由于角度问题,明月湾被红棉水榭挡住一部分,如果换成在孤山上拍摄,应该就可以拍全了。当然,如果真的要拍明月湾,现在的惠城区财政局是最好的拍摄角度。”周老先生建议这张明信片的名字应该叫“惠州西湖平湖风光”,或者干脆叫“惠州西湖风光”。
见证
苏堤在往平湖方向拓宽
在明信片上,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苏堤堤面堆着不少泥土,尚未平整,靠平湖一侧的堤岸还有几个人正在植树。显然,那时苏堤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施工。“1958年下半年,苏堤进行拓宽工程,这张照片应该就是在那一时段拍摄的。”周老先生说。
据其回忆,1958年11月,他从汝湖回到市区,途经中山西路时,发现那里已经面貌全非。“平湖门(大概位于现在的商业步行街街标位置)已不见踪影,原来狭窄的马路也被拓宽了。”
据《惠州西湖新志》记载,1958年下半年,惠州扩宽中山西路时,拆平湖门、小东门两个层楼,利用所得红石条及城墙砖,在原苏堤北侧5米处筑起一条新堤岸,填上沙土石块并夯实,与原堤形成一体,使苏堤从原来的6米宽扩至11米宽。
周老先生告诉记者:“照片上,苏堤靠丰湖一侧还有不少大树,而靠平湖一侧则只剩几棵小树,显然苏堤是往平湖方向推进了5米。”
改变
4座红色牌坊不见踪影
在这张明信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红色牌坊。从照片来看,该牌坊位于宝塔山北面。周老先生说,这座牌坊原本矗立在中山北路,“当时,中山北路竖有4座牌坊,所以老惠州都管那个地方叫‘四牌楼’,后来才改称为中山北路。”
原来的4座牌坊,其中1座迁到宝塔山脚下。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对此有记载:“……‘四奉勅命’‘世受国恩’,为车邦祐(原籍博罗,后徙归善,官至御史)建,并记述世系勅命,今移棲禅寺北。”据史料记载,棲禅寺原来建在孤山,位于六如亭的旁边,几经兴废,后来移到泗洲塔前。
“牌坊为4柱3间3楼的木制牌坊,比较大型。当时,也算西湖一景,可惜后来不见踪影。”周老先生告诉记者,“空闲时,我经常到惠州西湖散步,虽然很多景点已经消失,但现在的苏堤已从当年的土路变成水泥路,两旁种满植物,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