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辨析——找寻北京缺水现实下的景观与生态有效保护的结合点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辨析——找寻北京缺水现实下的景观与生态有效保护的结合点
日期:2008-07-15     来源:《北京规划建设》     作者:   我要评论()



  圆明园总体水面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约123万平方米。其中,湖底土工防渗膜铺设总面积为75.5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园总面积和水面积的16.4%和61.4%。工程每平方米造价为28.86元.总价约2000万元。

  2004年11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正式动工。

  2005年2月17日,圆明园西部未开放区二期环境整治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包括挖湖堆山等。

  2005年3月22日,甘肃省植物协会张正春目睹防渗膜铺设工程,随后通过《人民日报》等媒体表达对工程的质疑,认为:其一,会割断水的自然循环,容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使水变绿、变臭;其二,会破坏湖中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波及岸上植被,最后危及整个圆明园的生态系统。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立即停建。

  4月1日,圆明园管理处向外界公布,铺设湖底防渗膜的工程已经下马。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12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听证代表73名。

  4月20日下午众专家、学者再次齐聚北京,参加中国经济名家讲坛主办的题为“水资源、环保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再思考”研讨会。与会人士大多参加过13日的听证会,均支持在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此次研讨会上一致地赞成声与听证会上强烈地反对声相比,截然不同。

  此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表现了我国当代深层有效开发保护与与时俱进的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遇到新的尖锐的挑战。

  维持圆明园生态水量究竟有无问题

  对于圆明园管理处关于“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漏量近700万立方米”的说法,环保人士李皓对此提出质疑。她引用地质专家的算法是圆明园大部分水域底部有较厚的淤泥层它本身就有很好的防渗作用,可推算其平均渗漏量每天不会超过5毫米,由此计算出圆明园水域的年渗漏量不应超过225万立方米。北京地区的年蒸发量是1800-2000毫米,由此计算出圆明园水域年蒸发平均量是233万立方米。把水容量、渗漏量和蒸发量相加,就能保持圆明园水域常年有水并达到清朝时的水系景观,其最高需水量约为560万立方米,这比圆明园管理处提出的900万立方米少340万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每年能提供给圆明园的环境用水为150万立方米。如果按北京年降水量为500毫米计算,123万平方米的圆明园水域每年自身能得的雨水为60万立方米。另外按照北京市水务局的说法,圆明园附近有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产生1万多立方米中水,如果考虑将此中水提供给圆明园,每年圆明园能得到的中水量可达360万立方米。这三方面水源量的总数相加为570万立方米,比圆明园的最高需水量560万立方米要多。由此得出结论,要保护圆明园的生态,水不是问题。因此,她认为防渗工程本身原本没有必要,只是为了游船行驶创造条件。

  事实上,北京现在的地表水条件与100年前的水条件大不相同,不可能再恢复到100年。甚至20年前的水平。当年北京的西北郊遍地泉水和湿地,而今由于地下水的严重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已不可能再形成康、雍,乾时的水景。甚至未来几年不能维持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明园水面和湿地植被。因为,目前北京处在非常缺水的情况之下北京市地下水位距地面已有19米,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并且每年正以O.5米的速度下降,中心部位地下水埋深已达40米,出现了160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圆明园处于其中。这种情况只可能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或大的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后才会有所缓解。由于圆明园所处低端的地质条件不好湖底又是砂石质。渗漏严重,要想留住水,一定要采取措施。事实上,圆明园湖面每年干枯时间长达7个月导致大量水生生物和草木死亡。

  圆明园水体防渗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是否得当

  该工程参照国内外经验,更多地考虑了防渗,但完全密闭的状态忽略了防护膜下的土壤呼吸的通畅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割断水的自然循环.容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使水变绿、变臭.破坏湖中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波及岸上植被.最后危及整个圆明园的生态系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红旗认为.由于热氧化和光氧化作用及微生物的生长会对塑料物起化学作用。在一定时间内。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环保人士说,防渗膜可能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铺膜防渗后,减少湿润地区中的有氧环境,使微生物菌群发生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硫化氢,氦气等有毒,有害气体,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生态学罗菊春教授则认为,湖底铺膜对湖底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因为圆明园的湖早已不是自然生态系统,它每年干湿交替;每年干了以后再灌水再下雨,是半自然的或者人工化的自然生态系统。湖底铺膜以后,隔断了湖底土壤呼吸与水分交换,对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影响。但防渗工程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一方面在膜上铺垫了50厘米以上的土层,灌水后将种植一些芦苇、莲藕、藻类等水生植物,这样等于营造了一个大天然的湖泊,在水深达到1米左右,水生植物省长良好,湖底土壤微生物也能很好的繁殖,又将恢复一个半自然的水生生态系统。在这方面有很多做得很成功的例子,台湾日月潭的湖已经做了多年了,圆明园的工程并不是新的创造。

  关于防渗膜的毒性问题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其军认为,目前看它是环保的。包括一些饮水工程也用,它与聚氯乙烯膜有区别。此外,关于防渗膜渗水问题有一组数据,在中央党校和亚运会的人工湖都用这种膜做防渗在夏秋季,渗透性每天3—6毫米,因此说防渗膜并不是一点不漏的,而且渗透量相当可观。据了解,这种防渗膜在国外已经用了20多年,在中国已经用了lO多年,数百个工程都在使用。

  可见,与其让不同意见互相质疑,不如用事实检验正确与错误,这才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报批依据及环境评价程序是否缺失

  该工程是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实施的方案》实施的,近期实施方案中提出:一是拆迁三园内村点和单位。适当压缩用地和建筑规模,可进行必要的翻建,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二是清除园林内的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三是调整三园内经营,活动项目和内容;四是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逐步调整植被,整修驳岸该工程就是出于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的考虑2002年5月16-17日,在达园宾馆举行了。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文物局、首规委、海淀区及圆明园管理处的领导以及徐苹芳等十几位专家。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文件的精神,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圆明园遗址古建复建部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就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部分与保护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就圆明园山形水系整修部分编制了专项规划。2003年10月,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圆明园管理处,海淀水利局三家单位联合编定了《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该规划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0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其前提是’保护遗址和湖底生态系统“防渗后,每年预计可以减少渗漏水15079万立方米由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没有单独立项,没有经过环境,生态方面专家的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在国家文物局2004年1月《关于圆明园西部遗址区环境整治的批复》中也并不包括此项工程。但据了解,自国家环境评价法规颁布后,相当多的项目未作环评现在是否都需要补办环评并追究责任?同时,是否要追究环保总局监管不力的不作为责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圆明园“山形水系恢复工程”的规划方向是否错了

  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新京报》上发表评论,对圆明园西部的部分林灌木提出质疑,认为它比防渗工程更具破坏性。同时明确表态,所谓“恢复山形水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原来,圆明园山上已经长满了植被,物种非常多,一片片的黄芦、一片片的荆条和紫穗槐等,非常漂亮。如果恢复山形,植被就要被砍掉,这就意味着终止百多年自然演进的成果。恢复山形也没有依据,现在所依据的只是流传下来的图画,并不能够实际测出山原来是怎样堆的。水系也是不可能恢复的,因为大环境已经变了。在圆明园被毁的时候,甚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表水还很多。但是现在,地下水位已经极度下降,地表水几乎消失,昔日的水景不可能恢复。既然现在是遗址公园,而不是从前的皇家园林,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圆明园是遗址公园,这个遗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它的历史文化,就是建筑遗址,地形遗址。另一部分就是自然演化而来的生物群落。这也是遗址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不能说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只须保护建筑的遗址,而不保护自然的遗产。所谓山形水系恢复工程的规划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有网友针对俞孔坚教授所说的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湖区种田种地的景观的论点,指出“那还提什么。’圆明园遗址公园’,恢复。圆明园农场’算了”。更有人直言圆明园刚开始有人管了,就有这么多人出来指手画脚,以荒漠、杂草、野生的灌木丛,维持一种野生的生态环境能是人们心目中的圆明园吗?北京有的是荒山野地,但圆明园绝不应该是其中之一,她在全世界人心目中都应该是皇家自然山水园的典范”世界遗产的标准之一是对公众开放。

  媒体和行政主管部门应持何种态度

  目前,听证会已经结束十余天,争论愈演愈烈,且至今尚无定论。圆明园方面需要提交的《环境评估报告》由于目前的状况而无人敢接手新闻舆论与听证会而引发的全国信息和公众情感错位也日益凸显。情况不明决心大,见识不高怒火高感情用事者居多,充满了对康乾盛世,皇家园林的憧憬,缺少科学的态度,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与具体方法,一味地推责任,抓错误典型,当然也就更缺少国际适用技术方法和综合解决关键点的研究论证,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的建议。

  对此事件中各主流媒体的表现有公众认为,只是满足于制造新闻,提高收视率,缺少深入调查和科学思维。有网友明确表态称“不能仅仅听媒体一面之言,毕竟媒体不是行业内的专家,部分媒体的员工利用日益强大的媒体威慑力和读者的信任干一些无赖的事情,当然这仅仅是其中的部分人。请问:目前谁来质问媒体报道是否属实?是否利用媒体炒作自己?”“奉劝媒体在做出准确报道之前应该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更不能妄下结论。愚弄百姓,误导群众,对当事人应有更公正的态度。片面地报导有失新闻的公正性,违背新闻的特点,是对大众的极端不负责任。”

  环保部门一厢情愿地认为。“环评”为灵丹妙药,事实上,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圆明园环评迟迟不能开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讲求科学,就有可能被指责为历史的罪人,背上“外辱内耻”的罪名,这样的烫手山芋谁还敢接手?环保部门不应只充当环境警察的角色,而是应该积极向公众普及环保及相关法律知识。

  从此次事件还可以看出,政府急需建立一套机制,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仅仅针对具体的事件推出具体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本次听证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未触动问题的核心,构造共同认可的信息平台,不接触公众。不在现场,许多与会人员对情况都不甚了解。

  本文观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有价值的探索,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试验

  为解决目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危机,树立“万园之园”。遗址保护中良好的政府形象,特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对该工程可能对景观、生态、群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充分研究。必须事前与公众充分沟通,特别是作为敏感地区,任何一项决策都应主动沟通,充分宣传,以体现科举发展观。这其中既包括与上级行政部门的沟通,与相关专业研究部门专家的沟通,也包括对公众知。

  其二,该工程有价值的探索应当继续进行,无论环评结论如何,对已铺设的防渗膜再拉出来将造成更大的破坏,并导致资金的浪费。

  其三,圆明园管理部门可以就此次危机事件进行旅游吸引核的策划,制定专门景观线路和游览内容,如可以搞知识竞赛,建立论坛,设公众投票箱,召开辩论会等,了解公众的真实反应。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普。

  其四,在适当时机,建立缺水地区遗址型地区保护试验基地,由国家环保、文物、政府专门拨付生态保护基金,同时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

  其五,目前圆明园的困境是无水可买,故需要防漏,以减少蒸发。现铺设的防渗膜如果可以更换当然好,但现在的关键是要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手段。当务之急是要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节水防渗措施,方法,选择相邻地域,土壤相同的标准地形,做三年连续不同方案的试验、评估。据了解,目前的节水防渗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见附表。田作者简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现浙江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省市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1995年1月至1996年5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亚利桑那大学做交换学者,目前主要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主题公园研究等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方法提供者

  混凝土加钢筋防渗或铺板砖防渗价格较高密闭式土工防渗膜粘土防渗缺点是对生态平衡有一定影响。需大规模施工,工程费用和运输费用昂贵。防渗膜加垂直排水井用南方的竹子围成圆筒,放在石头,跟地下的渗水层连接起来。数量可调节。铺设单向膜地下水可渗透到湖中而不可再反渗回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乡斯市压实黏土厚300mm,(特种粘土,透气不漏水),压实普通土厚300mm,自农村屋面防水做法一级注册建筑师然级配河卵石厚200mm盐田防渗技术大连旅顺盐场孙孟利园内硬化地面改装成渗水性能较好的透水砖,便雨水迅速深入地下补充土节水设施壤水河地下水,避免雨后积水,调节小气候。目前只能达到排放标准,不能用于景观用水,且日排水量仅2万多立方米。中水利用难以满足圆明目的供水需求。此外,从该处理厂引水到圆明园需要经过五

  环铺管线,牢涉的范围比较太。中水供给圃明园后,清河河道内的水可能会减少,调配方式需进一步研究。建立一座社区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将圆明园周边建筑物产生的废水及附近生态废水处理系统贝茜·达蒙的雨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转化为景观水,以满足圆明圆用水。不做任何防侉处理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xuan88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