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大熊猫生存报告:栖息地成灾区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植物生物多样性  rss订阅
      高级搜索 
震后大熊猫生存报告:栖息地成灾区
日期:2008-07-23     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   我要评论()



      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大熊猫研究奠基者胡锦矗

  “大熊猫现在并不缺食物。”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

  圈养大熊猫历险

  卧龙保护区核桃坪大熊猫基地,“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

  7月4日,雅安碧峰峡,天气比卧龙酷热,两岁的熊猫“喜豆”在露天圈舍里来来回回地走,突然伸出胖胖的爪子,抓住陌生人的包,不肯放手。

  “她的妈妈已经遇难了”,饲养员欧颖轻轻拍着喜豆的手,让它安静下来。欧颖是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经养过喜豆,喜豆的妈妈叫毛毛。大熊猫毛毛的尸体是6月9日被发现的,埋在一堆泥石流和倒塌建筑物的下面。

  卧龙保护区皮条河右岸,是半野化圈养大熊猫的核桃坪饲养基地,当时不仅住着毛毛,还住着准备送到台湾的团团、圆圆,以及要送到北京的奥运熊猫晶晶。

  5月12日下午,在大地的剧烈晃动中,皮条河左岸,山整块往下垮,河水溅落到大熊猫圈舍。毛毛和伙伴们的房子被滚落的巨石砸裂,惊恐的大熊猫冲出笼子,在山谷乱窜。

  “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32个熊猫圈舍,14个被砸坏。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

  大熊猫“圆圆”是5月17号被找到的,李德生坐着直升飞机上了山,晚上就看到一只大熊猫,在保护区的深圳园打转,好像在找吃的。兽医跑过去,给这只大熊猫打了麻药,抱回饲养场,后来认出是圆圆。大熊猫茜茜是十多天后在更远的河沟里发现的,第二天被打了麻药针抱回来。

  卧龙大熊猫流离失所,在原来的饲养场核桃坪,它们已经无家可归。

  野生大熊猫下山?

  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这次神秘的邂逅,是地震后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

  受惊的不仅是圈养大熊猫。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介绍说,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和邛崃山,是四川大熊猫的重点分布区,四川一共有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次就有29个受灾。

  “地震后,大熊猫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了”,凌林说。他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作为第一个受到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在中国西南致力大熊猫保护已有20余年。

  WWF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和林业部门合作,观察大熊猫行踪。地震后,他们有自己的发现,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而这里以前从未出现过大熊猫。

  “不知道这只大熊猫从哪里来,老乡报告后,我们跟过去,它已经不知所终了”,凌林说,大熊猫下山了,这是异常罕见的。

  这次神秘的邂逅,是地震发生至今,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

  据多个相关机构确认,目前还没有人发现过不幸遇难的野生大熊猫尸体,这个消息多少令人欣慰。

  大熊猫震后生存忧虑

  有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认为震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

  据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山区已形成若干个“孤岛”,可能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丧失。

  事实上,已经有著名的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吕植是大熊猫权威潘文石的学生,她从1985年起开始对大熊猫自然生存状态进行野外考察。地震后,吕植向媒体表达了地震可能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碎化的忧虑。她认为,地震产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对濒危物种将是很大的威胁。

  长江上游的温带森林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区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诺亚方舟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凌林告诉南都记者,然而这个多样性区域又是和高风险区域相互重叠。

  东邻成都盆地,西接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缓慢的造山运动中,中国西南山区的上升在急速和平缓中交替。青藏高原阻挡了东南季风,形成了西南多云潮湿的封闭环境,成为多种濒危物种的天堂,中国50%的鸟类、哺乳动物,以及30%的高等植物生活在此。大熊猫正是其中一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每一次大熊猫调查之后,就会出现一批大熊猫保护区。经过30多年积累,四川保护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0%,远超出全国5%的水平。

  大熊猫早已成为西南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凌林说,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很多动物也喜欢,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长江上游。

  而汶川大地震后,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死存亡,在这片物种丰富然而生态敏感的西南山区,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大熊猫栖息地成灾区

  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而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

  陈富斌是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为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奔波十年。和他同去卧龙做过现场调查的四川省建设厅遗产办官员告诉记者,和人居住的城市一样,大熊猫栖息地也成了灾区。

  “目前收集的材料并不完整,我们没有卫星图片能看到整片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陈富斌心情异常沉重,他说,卫星看不清楚,只有点点滴滴,都被云遮住了。

  钟祥浩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老研究员,地震后受邀考察卧龙自然保护区。他沿着海拔1800米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往下走,一直走到耿达乡,25公里沿着皮条河谷的道路,到处是塌方。木江坪保护站被泥石流掩盖,三名野外巡护的工作人员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死。

  汶川地震的震中,其实就在映秀、耿达、三江包围的三角形里。钟祥浩说,而三江镇和耿达都属于卧龙自然保护区,所以卧龙相当靠近震中。

  地震后的两天,卧龙一度成为孤岛,关心卧龙的人走进去,才发现,面貌已被全部改变。从映秀到耿达,再到沙湾,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

  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卧龙另一条沟——正河,还基本处在原始状态,当地居民说,里面经常有野熊猫出没。

  “现在走不进去”,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说,我们也很着急,但是余震不断,又是雨季,道路不通,大规模的野外科考根本没有条件开展。

      震区熊猫分布图谱

  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受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本世纪初,卧龙共查出150多只大熊猫,实际数量可能更多

  此次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岷山山系一共有700多只大熊猫,邛崃山系一共有400多只大熊猫。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从唐家河到白水河,从青川到北川再到汶川,野生大熊猫的群落沿西南山脉从东北到西南。

  和亲近人的圈养大熊猫“团团”“圆圆”不同,野生大熊猫闻到人气,便会望风而逃。找寻大熊猫的行踪,背后一向是艰苦和枯燥的野外科考。上个世纪,人们逐渐揭开了这些群落的秘密。

  1978年,大山里走进一位教授,后来成为大熊猫研究奠基者的胡锦矗,选定了卧龙海拔2500米的五一棚,这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测站。目前,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大熊猫调查。1974年,胡锦矗第一次参加大熊猫调查,当时全国调查出有2000多只,标志着大熊猫成为濒危物种。第二次“猫调”在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1100多只。90年代给大熊猫画分布图的工作延续到这个世纪初,查出的数量比80年代略有增加———1596只。

  第三次“猫调”,卧龙共查出150来只大熊猫,北川的小寨子有60来只、片口19只,平武27只。实际上数量可能比这些更多。

  汶川地震后,这些保护区都成了灾区,至少数百只野生大熊猫生死不明。

  云端的大熊猫

  汶川地震中,沿深切峡谷分布的村落损失惨重,但大熊猫研究权威胡锦矗告诉记者,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经历了若干年演化后,大熊猫退居长江上游,在汉水的发源地秦岭,岷江的发源地邛崃山、岷山,沱江的发源地蓥华山,大渡河、金沙江支流山脉。熊猫居住的山地,正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遗迹,而这里至今仍是地质活跃带。

  汶川地震中,沿深切峡谷分布的村落损失惨重,但大熊猫研究权威胡锦矗告诉记者,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大熊猫喜欢茂密的树林,吃含水很多的竹子,阳光至少要遮一半。胡锦矗说,那些急速隆起后缓缓退却的高山平坡,才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如果到卧龙去看,会发现,这里的山好像不高,但胡锦矗说,这就是夷平带,所谓山上有山,是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喜马拉雅山在很急的抬升之后,会缓一缓,风化过后形成夷平带。老乡叫做一道坪、二道坪。2500米是第二个夷平带。2800米是第三个夷平带。3100米又是一个夷平带。熊猫就在这些夷平带上垂直迁移。

  这个季节,大熊猫活动区一般不会低于2000米。这位大熊猫研究的权威说,大熊猫5月正在赶笋,龙门山大熊猫吃拐棍竹竹笋,这些竹笋大约分布在海拔2400米。吃竹子的大熊猫不会往下走,找对象的大熊猫更不会往下走。山沟里,雌大熊猫的气味发散不出去,它们只会在山坡上走。如果大熊猫在山坡上,被石头砸到的可能性很小。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说,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越往下,坡越陡,垮塌越严重。而卧龙2200米以上的植被基本完好。

  但是汶川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究竟有多大影响,还需要更深入的野外调查,胡锦矗说。

  卧龙震后困境

  积累了30年的大熊猫野外保护力量几乎毁于一旦,而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震后,要不要在卧龙重建保护中心,成了争论焦点

  人似乎更困难。

  四川几十个大熊猫保护站,一震震回解放前。一位林业系统的官员告诉记者,保护站都修在2000米以下,这次受损严重。不仅房舍被震垮。在多个保护站,地震之前开展的大熊猫野外调查,保存在电脑上的资料,连同电脑一起被砸碎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大量标本、样本地震后被毁。

  汶川地震之后,地质活跃区的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工作或许面临新的困境。

  最现实的,就是积累了30年的大熊猫野外保护力量,几乎毁于一旦,而恢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WWF物种项目部主任范志勇说。

  震后,国家林业局专门召开了专家座谈会,范志勇也参加了。要不要在卧龙重建保护中心,成了会上的焦点。后来统一的意见是,卧龙已经形成大熊猫保护的力量,有国际声誉,研究中心要在卧龙恢复,虽然核桃坪的地质条件已经不适合基地重建,但专家可以在卧龙另外选址。参与卧龙重建选址的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钟祥浩告诉记者,耿达幸福沟的黄草坪——神树坪,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完全可以重建大熊猫研究中心。

  但相比基地选址,未来的交通会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钟祥浩说,映秀到耿达公路大部分没有了,到处都是高陡坡。公路即使修通,未来几年垮坡和泥石流仍然会不断发生。如果公路得不到保证,将来重建的材料,包括水泥,都要从夹金山、巴郎山过去。以前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要一天,而且一到冬天,这条路就走不通。

  一个更现实的困境是,大熊猫研究中心即使建成,也很可能成为孤岛。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四川省内省外多家林业局在各个林业部门和专家之间活动。四川的雅安、平武,甚至浙江也来争取卧龙的大熊猫。

  “迁走不太可能,卧龙是不可取代的”,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这里环境最适合大熊猫生长,人工、野生和放养已经浑然一体,大熊猫每年沿着沟垂直迁徙。而且从感情上说,当地老百姓也希望大熊猫和研究中心留在卧龙。

  进退之间,契机与反思

  “地震带来的可能是两面”,另一方面,地震或许会让人们去反省渗入自然的方式,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或许是好事

  汶川地震后,关于大熊猫食物短缺的报道常见报端。但四川省林业厅熊北蓉告诉记者,大熊猫现在并不缺食物。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损失了大熊猫栖息地8%的植被,这些损失的面积并不会让熊猫遭遇类似竹子开花的苦恼。然而,这8%可能令保护区的破碎化、相互隔离更加明显。

  大熊猫这种古老的生物,它的生存环境在地震后会不会变得更小?

  历史上,大熊猫栖息地已经有无数次退缩。岷山、龙门山,几万年前都没有大熊猫,因为找不出化石。胡锦矗说,大熊猫以前都在下面,是人把它们赶上山的,已经快赶到顶上去了。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曾经非常广,南至越南,北达北京。大熊猫是古兽,传说中,黄帝打败炎帝,借助了猛兽的力量,貔貅(熊猫别名)就是其中一种。冰川过后,北方的大熊猫绝灭了,湖北湖南的大熊猫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经历了小冰川,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小冰川才过。神龙架的大熊猫就是那时绝灭的。

  现代大熊猫,从杂食性动物变成了草食性动物,而且只吃竹子。大熊猫退居岷山山系、邛崃山系,食物单一,令它们成了对生态敏感的濒危动物代表。上世纪80年代后,大熊猫开始成为圈养动物。卧龙的圈养大熊猫数量已从10只增加到80只。

  然而在野外,人与大熊猫的关系越来越微妙。

  令多个环保组织关注的现象是,最近几年,成都平原一直在往外扩张,人们进入山区,开矿、建电站、建高耗能工厂,大修公路,大熊猫生存居所越来越破碎。

  一个现象是,西南多座电站的开发,已经深入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

  另一个现象是,旅游开发区与自然保护区相互重叠。九寨沟县,因为旅游开发和森林砍伐,九寨沟、勿角、白河三个保护区相互隔离。胡锦矗说,九寨沟的大熊猫越来越少,银厂沟原来有大熊猫,旅游开发后没了,都跑到上面的白水河保护区去了。

  “地震带来的可能是两面”,凌林认为,一方面,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地震或许会给人机会,让人们去反省渗入自然的方式,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或许是好事。

  “地震把山震坏了,但并不是不可逆转”,WWF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对大熊猫的未来依然很乐观,他说,大熊猫在岷山、邛崃山已经经历了若干次地震,自然干扰是短暂的,经过 一段时间会逐渐恢复,不会真正形成破碎化。

  事实上,初步地质调查已经证明,地震次生灾害严重的野外,都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而野生动物活跃的无人区或半无人区,很少有大面积滑坡垮塌,参天古木牢牢抓住了地下的土壤。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xuan88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