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年,圆明园核心景区首次开放(图)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规划设计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301年,圆明园核心景区首次开放(图)
日期:2008-07-3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虎 梁建刚   我要评论()




昨天,游客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核心区域———九州景区内参观。新华社发


  ● 万园之园最精彩在圆明园,圆明园最精彩就在“九州”……

  ● 强盗们把这作为司令部,就在这里下令“火烧圆明园”……

  ● 传说中的雍正暴毙之处、咸丰出逃之处、康熙选定乾隆之处……

  一场阵雨荡涤连日暑气,荷香四溢、绿树掩映,踩着青砖青草,新鲜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就在这样的一个上午,昨10点,作为圆明园核心区域的九州景区,在建园301年后,首次向公众开放。

  无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还是“看故宫就是看明史,而一座圆明园就是一整部清史”,“九州”都是核心区。焚毁百余年,这里也正是“圆明园重建之争”的专家长期关注点。而今,“禹贡九州”、“河清海晏”,以“九州清晏”景点为代表的圆明园九州景区,就在奥运开幕前夕,又一次以“向民众开放”写入历史……

  究竟有多“核心”?为何现在“首度”?是否有助“疑案”?如何看待“重建”?

  记者昨入园。

  最精彩中最精彩!

  入圆明园,顺福海向北,便是此次试开放的圆明园“九州景区”。漫步其中,依稀可辨九州清晏三大殿迹、圆形的台、小巧的亭基……宛如已经覆没的船只,在隐隐约约中露出些容来。

  一位母亲在护栏边,拿着网上下载的资料,让12岁的女儿边读边看。此次试开放,“核心区域”几个字,瞬间吸引无数目光。只是,当真正走在这里,相较闻名于世的西洋楼遗址,相较圆明园整体占地约346.7万平方米的总面积,这里约40万平方米实在有些默默无人知。

  贵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何以独独将这方寸之地设为核心?“九州”的价值和地位在哪?

  “说它核心,毫不为过。可以这么说,整座'万园之园'最精彩之地在圆明园,圆明园中最精彩之处在'九州'……”人大清史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一语道破———

  圆明园之精彩不必多说了,整座“万园之园”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中,它修建最早、水平最高、影响最大。

  说“九州”之精彩,除了建筑工艺,更因地位重要。此次开放的14处园林景观中: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接待外藩处理朝政之处;后苑九个岛屿,寓为“禹贡九州”,皇帝平时朝政、礼佛、游玩、书房、居住都在此;其中最大的岛屿,就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清晏。

  可别小看这一处,“这里可称为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内,真正的政治中心。”王道成说。三组大殿的中轴两侧,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自雍正开始,清朝六位皇帝曾在此居住“避喧听政”,仅重大典礼才回故宫。“小小一地,不仅有当年康熙御赐'圆明园'的牌匾,成为整座园林名称之源,更曾经历过雍正之死、咸丰出逃等著名历史事件……”

  也正因此,九州景区的整修,“仅聘请专家就达上百名,举办专题会上百次,”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逐步恢复各景点的山形水系。工程共清淤165万立方米,调整绿化31.5万平方米,修建交通桥23座,复建3座古桥———如意桥、南大桥和棕亭桥,是了解圆明园桥梁艺术的窗口……”

  为何301年“首度”?

  眼前的九州景区,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复,一个赏月观湖的月台已被发掘清理出来。站在台上,清风徐来,这样的时候总是令人愉悦。可“九州”如此重要,为何现始见公众?

  “不提则已,说之惘然。”王道成一口叹道。

  或许这与“九州”曾经的遭遇有关。“圆明园西部,尤其九州景区,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这无形中增加了建设的难度……”王道成告诉。

  少有人知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咸丰就是从九州清晏仓皇出逃,正大光明殿成为强盗们的司令部。在这里,英军中将米歇尔发出抢掠烧毁圆明园的指令。“火烧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烧起的,损毁自然严重。

  更大的破坏还在此后,数十年无人管理,圆明园历经劫难,官员、盗贼、小民齐动手,掘地三尺搜寻宝物,公然进园伐树搬石,挖山填湖改为水田……“这样条件下的恢复难度,可想而知。”王道成说。

  直到新中国成立,圆明园的保护恢复规划才提到重要日程。师从梁思成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曾向记者回忆三次大讨论———1952年,第一次有单位希望占地圆明园扩建,周总理批示拒绝,北京市作出“圆明园一草一木不准动”的指示;1980年,再次有人提出引进外资修建宾馆,宋庆龄、沈雁冰等1583人联合签名,倡议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2005年,圆明园湖底铺膜事件沸沸扬扬,2006年,浙江某民营集团再传“异地重建圆明园”新闻,一时间纷争四起……

  王道成介绍:“1983年圆明园筹建委员会成立,1988年圆明园东部整修基本完毕对外开放,1998年最艰难的圆明园西部整治也再次正式提出,但是,2005年的防渗膜环保风波,再次将圆明园推上了风口浪尖……”

  整修之难,圆明园工人老李感触最深:“我家几辈子都住在这园里,烧掉100多年了,原来的地方又长出了别的树、花、草,就是光恢复老图上的花、树,都不是件简单的事,难呐……”

  可以告慰历史,我们正在进步。从整治,到开放。

  康熙·雍正·乾隆·咸丰·慈禧

  后湖东南岸的景点“镂月开云”,当年曾叫牡丹台,是皇帝赏牡丹的地方。如今建筑早已荡然,但有几株百年牡丹,向世人诉说着名园传奇。“就是在这里,曾发生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人一起同赏牡丹的历史佳话。也有人说,后来雍正、乾隆的继位,就与这次牡丹台相会有关。”

  王道成介绍,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已经69岁的康熙应儿子雍正之邀到牡丹台赏花,偶遇当时仅10多岁的孙子弘历。康熙共有20个儿子,150多个孙子,但因忙于政务和巡游,和弘历还是第一次相见,随后三人一同赏花,康熙对弘历非常欣赏,据说也就是那次后,康熙命人将弘历带回宫中重点培养,并起了隔代相传帝位之意。

  真是这样吗?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就在这年秋,康熙帝逝世,雍正帝即位。

  九州清晏,更是清朝几次宫廷斗争、重大事件发生之地。就说“天地一家春”,道光出生在这,嘉庆也出生在这,包括同治据说也因缘于这。专家介绍,当时慈禧每次陪咸丰帝来圆明园就居住于此。但她起初等级很低,便买通太监带皇帝来,不久便生下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于是,对这个发迹地,慈禧分外怀念。

  还有历史迷案,譬如“雍正之死”。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勤勉也最不乏争议的皇帝之一,1735年暴毙于此。“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王道成说。“相传最有名的,是吕四娘乔装混入宫中后,一刀砍下了脑袋,以至于后来只能装一个用金做的头草草下葬。当然,这些野史可信度不高。据一份史料记载,雍正死时'七孔流血',这正是严重中毒的反映。我认为,雍正应该是死于长期崇道服丹,他当时还特地在圆明园为道士建房炼丹,后来改叫'别有洞天'。”

  在那样一个制度与年代,“九州清晏”,怎能清晏。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次九州景区的整修,收获可谓颇丰———

  据管理处介绍,在这次发掘中,慈云普护遗址北部已清理出当年自鸣钟楼的遗迹。据载,自鸣钟楼是一个可以通过刻漏钟表完成报时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这一建筑,意义重大;“坦坦荡荡”,俗称金鱼池,遗址经考古发掘,在池中发现四支铜壶和一个玉扳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当时建筑的独具匠心,池中假山,下带水井,供鱼儿躲避寒暑;“天然图画”,遗址南部发掘一方形水池,池中小岛飘然独立,是原景观的历史遗存;“茹古涵今”,遗址东部棕亭桥已按原貌复建,桥上亭中,向北远望,后湖景色尽收眼底……

  但就整治内容来说,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主要是以清运垃圾渣土、加固修整破损驳岸、整修山形水系、景区绿化和水环境整治等为主。“建筑在目前很难恢复,山形水系的恢复是重点,”王道成也说,“当年圆明园的山水为人工所造,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山形水系是圆明园的精髓。”

  也正因此,200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实施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明确了保持圆明园的完整性,同时恢复山形水系、植物景观,以及十分之一的建筑等原则。

  不过,“圆明园建筑还有大量图样、模型、规制记载,而圆明园的山形水系究竟如何,却资料寥寥。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也往往是建筑写实,山水写意,难于参考。”王道成说。

  康乾时修建圆明园,多采取挖湖堆山,“如今整修也是这个方法,疏通河道,在遗迹上堆山造水。但经过上百年自然与人的破坏,当年山究竟多高、水究竟多深,资料非常匮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几次前去参观的王道成认为,“观众很难再见到当年的风景。如今的整修,能恢复当年的一半水平就不错了。”

  “问题不是没有。”王道成说,“比如针对桥栏杆破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部用青砖补上。这样是否真的合适?”

  但对于众多学者和群众来说,这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在如今九州清晏的石刻铭牌前,满脸喜气的市民胡大妈高声朗读着铭文,几位老姐妹则根据介绍,“按图索骥”地对身旁的几处遗址指指点点。已经70多岁的王道成老人,也准备“有空去看看”。

  开放,这本身就是一次进步,是一次圆明园在保护期间阶段性成果的公众展示。对于圆明园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一直是在专家之间,在纸面上你来我往,如今终于走向公众。王道成说:“牵头的主要是文物部门,也采取了专家全程指导,但专家毕竟是少数。让更多人看到圆明园西部遗址的保护情况,更多人对如今的工作评头论足,更多群众前往凭吊怀古,欣赏如今的遗址公园,或许就能够看出如今的成果是否能经受考验,或许这是圆明园能继续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究竟如何?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oya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