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名胜动态 |
|
圆明园:盛世开放
日期:2008-08-20 来源:北青网-北京科技报 作者:马之恒 我要评论()
“我认为,对西北地区的整修应该更加慎重。当九州地区开放以后,现在,是到了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该怎么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圆明园的时候了。” “虽然圆明园遗址公园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放,但7月29日刚刚开放的九州地区,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圆明园’。”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杨来运看来,这样的说法并不过分。 杨来运对《北京科技报》说:“我们现在常说的‘圆明园’,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为‘圆明三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座园林组成。而九州地区则是三园之一的‘圆明园’的核心。”1707年,康熙皇帝将建设初期的九州园区赐予皇四子胤禛,胤禛继位成为雍正皇帝后,将赐园按照皇家园林形制进行了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圆明三园”的格局。其中,九州地区作为皇帝的活动中心,有“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等9组集锦式的园林景观,此外还有位于后湖外围的“曲院风荷”等5个景区。然而这名副其实的“圆中之园”因何直至今日才对公众开放呢? “腾退和考古发掘的工作太繁琐了。”杨来运说,“自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圆明园当中陆续有逃荒者搭建棚舍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开始在园中开荒种田。”而这样的“园中村”尤以圆明园西部居多,并有很多都位于九州地区。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振铎告诉《北京科技报》:“在整修之前,整个圆明三园内有6个生产队,数千人口。遗址保护与农业生产,以及各住园单位存在明显矛盾。”杨振铎说,在九州地区有两个生产队,他们在其内进行了大量改造,以利农牧业生产,却使得环境恶化,污水遍地。“比如后湖,生产队从湖边的20余座山上取土,填埋了湖的西半部分作为农田;东半部分开辟为鱼塘。后来在整修时发现,湖边的山几乎没有一座是原始的模样了。”除此之外,当时的人们还在“天然图画”景区的遗址上建起了马厩;“九州清晏”岛的东部建起果园,西部则成为养殖场;“镂月开云”景区内的牡丹种植池成了鸭池。而在后湖外围,农户在正大光明殿的殿座上建起屋宅;“洞天深处”景区也变成了福园门村…… 1983年国家批准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修方案,然而由于九州景区之内涉及的腾退任务过于繁重,直至2004年才开始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 “九州地区的试开放令我兴奋。这很有意义,值得庆贺!这标志着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继东部开放之后,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杨振铎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回避过去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的遗憾,目前的九州景区依然存有不完善、不符合历史格局之处。” “九州地区中有一景叫‘镂月开云’,原称‘牡丹台’。”杨振铎说,然而在这次的整修中,由于设计者对圆明园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理解不够深入,不仅原有的牡丹种植池被垫高了,而且选用从山东运来的百年牡丹,植株过高,使得游客只能仰望欣赏。此外,牡丹的数目也多于史料记载。现在,这一缺憾只能等到牡丹花进入休眠期,再降低被垫高的部分进行弥补。 此外,在屋宇遗址的整修中也有缺憾之处。比如在遗址周围种植单行乔木,设计者认为,房屋被烧毁后出现了视觉空白,因此需要种植一圈乔木进行补充。杨振铎说,“这乔木栽远了不行,和建筑遗址无法建立联系;可是树木是会生长的,多年以后,它们的根系将延伸到遗址下面,反而不利于保护。”杨振铎表示,古建筑遗址的保护与整修,应以相应的项目自身规律确定工期,必须保证慢功出细活。 九州地区开放以后,整个圆明园的开放面积已达4/5,只在西北部还有一块遗址尚未开放。杨振铎说:“我认为,对西北地区的整修应该更加慎重。当九州地区开放以后,现在,是到了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该怎么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圆明园的时候了。”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