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规划设计频道 → 作品交流 → 古典园林 ![]() |
|
被遗忘的公园——“对山园”(组图)
日期:2008-09-0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我要评论()
黄冠章别墅的廊柱与中山纪念堂廊柱采用同样的设计风格。
黄冠章别墅外观有中山纪念堂的影子。
黄冠章别墅前有池塘小桥及古榕,一派岭南庭园风格 荔湾区西增路的尽头,珠江分支的增埗河畔,是这个城市最早的工业区。 当高高的烟囱从这里悉数撤走,当大大小小的工厂渐渐消失,这里遗留下了一座寂寞的园林和一座寂寞的公园。在坑坑洼洼、人迹寥落的沥青路边,它华美伫立,却乏人问津。 这里有广州罕见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参天。那些精致的门扉、窗户大都虚掩,故人早已不知所终,来到了这里,你就是它的主人。下雨天,你可以在精美的小亭子里听雨打芭蕉;大晴天,又可以站在阔大的厅堂,随着五彩斑斓的阳光舞蹈。 如果不是亲自来过,你不会相信,在这座城市老工业区的腹地,居然会有一座这样的园林。它的美好超出想象,它的寂寞又让人觉得讶异,更让人替它感到一丝委屈。 在不为人知的福州路,它伫立了八十年。从眉清目秀,站到老迈不堪。它身后的布景,也从山清水秀,变成烟囱林立,再到今天的一派寂然。 一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它是西村的“翻版中山纪念堂”,是广州的“避暑山庄”。它是又寂寞又美好的“对山园”。 “对山园”传奇 满面烟火人未识 崔志民小的时候就住在西村,但是他从来不知道,在自己的家门口,有一个漂亮的园林。 他只记得,广州水泥厂、广州电石厂、广州石灰厂……大大小小的工厂在这里星罗棋布,昂天而立喷着黑烟的大烟囱,是工业化蒸蒸日上的象征,也曾是他和小伙伴们在作文里无数次讴歌过的对象。 几十年之后,当这些时代的荣耀已经渐渐不再闪光的时候,崔志民又回到了这附近的文管会工作。 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同事说,在西村的福州路一带,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翻版中山纪念堂”。自认为对这一带很熟悉的他觉得很诧异,为何自己从未听说过呢? 带着巨大的好奇,他开始了寻觅之旅。 在工厂密布的福州路,他找到了同事口中的那栋建筑,这里挤住着广州杂技团的几十户人家。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 “说实话,它的样子真是很破,但还是震撼了我。” 在一派杂乱之中,研究古建筑的崔志民,看到了大圆的廊柱、高翘的飞檐、峥嵘的桷板、还有重檐的歇山顶……“我实在是震惊极了,要知道,在清代以前,只有高官才有资格用这种象征尊贵的山顶。到底是谁建造了这个院落?它又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崔志民激动地将这栋平凡又不平凡的建筑速写了下来。他相信,总有一天,它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翻版”纪念堂 其实,关于这栋建筑的传说,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福州路的前面是紧邻增埗河的增埗村。随便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村民,他们能告诉你很多有趣的往事。 生活在这里的蔡伯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感觉就像进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亭台楼栋特别漂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它的名字叫“对山园”。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与中山纪念堂同期建造的建筑,而且它的设计、用料都与纪念堂如出一辙。 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 “对山园”的主人,是当时“广东王”陈济棠的军需处处长黄冠章。黄冠章是当时广东防城(现属广西)人,早年毕业于广东法政专门学校,据说是“以廉名勤慎见知于”陈济棠。也许是对其人品的信任,黄冠章可谓官运亨通,官至第一集团军需处少将处长,并兼广东省银行副行长。可以说,当时广东的“钱袋子”就是他管着的。 村民们口耳相传,就是这位黄冠章,挪用当时建中山纪念堂的剩余建材,在此为母亲修建了占地约9000多平方米的别墅。 当年记载中山纪念堂建筑历史的文献资料里显示,1929年1月奠基的中山纪念堂,本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李济深主持建造,但后来李被蒋介石囚禁于南京汤山,其职务由陈济棠接任继续兴建。作为军需处处长和广东省银行副行长的黄冠章,如果想要“以权谋私”,并不是没有机会。 传说是那般的“有板有眼”。村里相传,黄冠章最初的选址并不是现在的福州路,而是南面的增埗村内,因为那里临近珠江,风光更加宜人。不过,这个想法被增埗村人拒绝了。“增埗村全村人都姓蔡,如果一个姓黄的进来盖房子,那我们村不就成‘菜黄’,多不吉利!” 黄冠章于是就将自己的别墅,盖在了村外的北面。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崔志民告诉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建造“对山园”绝对需要一笔巨资,不是当时黄冠章的俸禄足以负担的。“陈济棠的别墅都没有这么漂亮,他的一个幕僚怎么就有了这样大的实力?”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