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花园的植物配置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植物植物造景  rss订阅
      高级搜索 
乾隆花园的植物配置
日期:2008-09-02     来源:定鼎园林     作者:   我要评论()



    位于紫禁城东北部宁寿宫西路的花园,即宁寿宫花园,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营造,四十一年(1776年)落成,占地约6000m2,南北狭长,划分为五进院落,是为乾隆皇帝“归政授玺”后游憩预备的,后来被人们叫做“乾隆花园”,本文即采用了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称。这座内廷苑囿是古代造园艺术家留给我们的一件珍品。

    关于乾隆花园的布局、建筑及造园艺术的特点,已经发表过若干研究文献,但在植物的配置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论述。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由于本文旨在探讨造园者在植物配置上的构思及其实施效果,所以主要谈国内现存的百年以上的树木,即清代栽植的树木,较少涉及后来新栽的;至于建园时栽种的其它植物,如竹,花卉等,因原物已不存在,只能依据有关的文字资料做一些揣摩。

    乾隆花园和其它宫内园林一样,是以建筑为主体的,能种植植物的面积不大,而且条件很差。但是造园者利用有限的植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说整个花园是“小中见大”的话,那么,在种植方面则可以说是“以少胜多”了。

    因为植物种类有限,数量不多,造园者必须加以精心运用,充分发挥它们的各种功能,为创造特定的意境服务。概括地说,园内树木的栽植基本上是自然化的,特别是在园子的第一进院落,即以古华轩为主体的院落。但是个别地方也有比较规则的安排。树木的位置和疏密,树种的搭配,力求适合景区与建筑物的特点。建园基地上原有的树木也被珍惜地保留下来,并且成了园中的佳景。

    乾隆花园现有树木共96棵,其中乔木82棵,松柏占90%以上。曾有3株古老的香椿,七、八十年代枯萎,现在已经伐掉。此外就是五十年代新种的一些榆叶梅、丁香、海棠、竹等花木。现在被列为一级古树的乔木有5棵,被列为二级古树的有45棵。需要说明的是:古树等级是根据树木的胸径划分的,但是由于乾隆花园的植物生长条件差,树木生长缓慢,胸径与实际树龄往往不符,所以划入100~200年的二级古树,实际树龄可能超过这个等级的上限;因树干较细而未列入古树的,树龄可能也在百年以上,所以古树应不止上面说的50棵。

    1 各景区的植物配置

    本文将乾隆花园的五进院落相应地称为五个景区。上述的82棵乔木,在五个景区的分布为:第一(古华轩)景区39棵(柏35,松1,楸3);第二(遂初堂)景区10棵(柏);第三(萃赏楼)景区13棵(柏12,松1);第四(符望阁)景区15棵(柏),第五(倦勤斋)景区5棵(柏4,黑枣1)。下面分别谈谈各景区植物的配置情况:

     1.1 第一景区即古华轩景区 花园正门衍祺门内,假山形成的“峡谷”两旁,比较密集地种植着5株桧柏,西边两株,东边三株,古木交柯,与山屏结合,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使人走出“峡谷”立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经常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

转过山屏,便是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落古华轩,是园中最有“江南山林风光”韵味的所在。院中的乔木有39棵(桧柏18,侧柏17,油松1,楸树3),加上现在已死的两棵香椿,共41棵,为全部乔木的一半。树木大多种在两侧,掩映着叠石和高下错落地建在东西南三面的亭台,把铺着十字冰纹路的狭长庭院烘托得象青山中的幽谷。这个景区总面积只有1554m2却使人感到幽深莫测,除了因建筑布局的刻意多变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在树木配植上下的功夫。在这一景区里,充分利用了植物“框景”和“障景”的功能。

    框景 在院落的东、西两则植以高大乔木,枝柯交错,形成以古华轩为中心的画面的“景框”。

    障景 东南侧植柏,挡住宁寿宫中路的养性殿等房舍及花园的东南墙;东北角的柏树、香椿(已死)和竹子遮住了遂初堂的院墙;这些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感到后面尚隐藏着无限风光。

    东南角植柏的作用,值得专门谈一下。古华轩院落东南角用曲廊隔出了一个别院,面积350m2,内有许多建筑;它的庭院面只有150m2,但现存的古树就有6棵之多,其中有2株桧柏,3株侧柏;此外还有其它树木。为什么配植得密度较大?我认为原因是:第一,这里地处花园的边缘,种植密集一些,使人一进园子就感到山深林密,别有天地;第二,使得园主从古华轩南望时看到的是蓊郁的树木而不是花园的围墙;第三,是东南别院这个小环境的需要。乾隆为别院中的撷芳亭写的一首诗中说:“山亭构为野芳开,春意方舒殿里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九)要求这个小院有“山野”的意趣;院中建有一座“抑斋”,有联曰:“心田洗净全如水,鼻观清芬讵必莲”。据《日下尊闻录》的记载:“(乾隆)即位后,凡园亭行馆有可静憩观书者,卒以抑斋为额。”抑斋是读书的地方,需要清幽的环境,自然要多种些树。

    古华轩院里套了一座约占其总面积1/4小院,并没有使空间变得局促,反而显得更深远宽广了一些,这是因为高下不等的建筑和高大茂密的树木增加了层次感、立体感;同时也是有槛窗曲廊的阻隔而令人不知小院尚深几许的缘故。正如陈从周在《说园》中所说:“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植物在这一景区中充分发挥了这种“分隔”的功能。

    古华轩院落里有过竹子,嘉庆的《古华轩》诗有“密荫石栏曲,清连竹径斜”句,描写的应当是实景。

    这个院落中的楸树(catalpa bungei)是宁寿宫花园建园时保留的原有古树,古华轩的位置也因古楸而稍有迁就。这正与明末计成著《园冶》所说基地上原有的大树要在中庭留下几棵,对有碍于建筑的“多年树木”要“让一步”的要求相合(“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轩堂阶前种树,一般是对称的,但是因为古华轩前有了这棵楸树,就放弃了对称原则,而任凭这棵孤植的树在阶前斜长,满足于不对称的均衡感(现有的与它对称的海棠是五十年代栽种的)。古楸树形优美,树冠丰茂,春夏之交开白色带紫斑花朵,冬天树叶凋落,但由飞雪装点成满树银花,也非常好看。古华轩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乾隆为这棵楸树写了许多诗和楹联,其中“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一联足以表明他对这棵楸树的赏识。楸与梓(catalpa ovata)同属紫薇科,十分相象;在古文中“梓”是儿子的代称;乾隆咏古华轩古楸诗中反复强调“庭楸杰峙已生孙”,“楸根生子孙”,“孙枝亦其肩”(以上三句均见古华轩匾联),显然将这株楸树比喻为子,将它的萌蘖比喻为孙辈。楸树萌发力强,多生根蘖,它如此受到帝王青睐,是否与象征子孙繁茂有关?

    古华轩的装修古朴淡雅,天花板雕刻花朵图案,与老楸及整个院落的基调十分协调。

    景区西侧栽植的树木较疏,是因为西侧已有叠山和禊赏亭及旭晖庭等高大建筑遮住了宫墙,起到了“屏俗”的作用,况且也不应以树木影响禊赏 亭的景观,尤其是不能遮挡“初旭先得照,祥晖却受融”的旭晖庭的阳光。可见院内植物使用的疏密均有一定讲究。

     1.2 第二景区即遂初堂院落 乾隆将这个庭堂题名为“遂初”,表示希望实现执政60年后禅位隐退的本愿。因此,这个厅堂和院落的布局及装修都尽量仿效第宅、别墅,是典型的北京三合院的格局。植物的配置自然要与全院的风格一致:以4株桧柏整齐对称地种在院子的四角,以数株柏树和一丛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围绕庭院中间的湖石,给人以清朗疏落,闲逸淡泊的感觉。这正是嘉庆的《遂初堂》诗形容的“乔松荫闲院,驯鸽语回廊”的意境。在这座以“养素陶情”(见堂内楣匾)立意的朴拙无华的宅院里,植物既不宜多也不宜杂,更不须选用名贵品种。乾隆为这个厅堂写的楹联也强调了这个特点:“墨斗砚山足遣逸,琪花瑶草底须妍。”“屏山镜水皆真载,萝月松风合静观。”要求的不是“琪花瑶草”,而是“萝月松凤”。

    1.3 第三景区即萃赏楼景区 这一景区内,庞大的叠石峰峦和周围精美的亭台楼阁占满全部空间,树木只能种在山石与建筑之间的空隙里,起衬托作用。在峰峦北边的低处种植了3株侧柏和1株桧柏,树形苍劲畸古,虬枝蟠曲,增强了山石森严峻险的感觉,峰峦东侧还有3株桧柏,给拥挤局促的环境增色不少。尽管这个景区以山石和建筑为主体,但是从峰顶的耸秀亭俯视,仍是蓊郁苍翠的。这几棵乔木起了不小的作用,是“以少胜多”的一个实例。

    耸秀亭所在的山峰北面有一座两层的萃赏楼,楼南现存有树木4株,种在楼和山的夹缝里,也是为了达到上述的效果。萃赏楼西边的“养和精舍”里面的一幅壁联写着:“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又有诗句:“试看芽纽蕾含始,却胜嫣红姹紫罗。”(乾隆《养和精舍有会》),这是园内的匾联及乾隆题诗中唯一强调花卉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时每到春天这里应是花木葳蕤的。“和”为“春之气”,养和精舍理所当然应多种花木。目前这里已经没有花卉及原来的花木,一丛丁香还是五十年代栽种的。

    乾隆花园中轩馆的题额,三处与植物有关。除了前面说过的古华轩,再就是这个景区东面小院里的“三友轩”和第四个景区里的“竹香馆”。此外,符望阁前假山顶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五柱亭,形似“梅开五瓣”,虽然以“碧螺”命名,可是从平面设计到装修图案全与梅有关,实际上可以称为“梅花亭”。三友轩紫檀木的窗棂,隔扇,园光罩上面,都有精美的松竹梅透雕、浮雕或绘画。按中国的传统,常将这三种植物种植在一起,以符合岁寒三友的传说。1923年烧毁的西花园内的三友轩(凝晖堂)“窗外亦植松竹梅三种”(见乾隆三十三年《三友轩》诗及注),宁寿宫花园里的三友轩窗外是否也种植过这三种植物,今天已经无法考证。本世纪五十年代在这里栽过一棵油松和一丛竹子,以便与建筑物多少有些呼应;但因种植条件极差,竹子没有成活;油松经几次补栽,照样长不好。露地种梅困难,因而种了两丛丁香,以丁香代替了梅香。

    与三友轩隔山相对的延趣楼,乾隆在位时曾来此“偷闲取静”,他的《延趣楼自警》诗说:“飒沓松竹影,胥足助心会”,表明这里当时也是有竹的。原种的竹子早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楼南杂生的竹丛是后来种下的。诗中说的“松”指的应当是楼前的3棵柏树。

    关于乾隆花园造园的“屏俗收嘉”手法,一般都从建筑设计上讲,但是根据这一进院落的树木布局,还可以看出树木在“屏俗”方面起到的作用。从乾隆花园的树木配置平面图上能发现,花园西侧,凡是没有建筑物的地方或是在建筑物之间的空隙,都种有乔木,遮住高大的西墙。乾隆《延趣楼》七绝“假山真树友忘年,远隔红墙夏飒然。”句下有这样一段小注:“大内皆黄瓦红墙,夏日睹之愈增炎热,惟此间树木繁荫,遮隔红墙,便觉爽趣飒然。”这个院落西边的树木不仅遮住了高大呆板的宫墙,而且掩盖了帝王在宫中看腻了的颜色。

    萃赏楼以北,以崇高雄奇、繁复华丽的符望阁居中的院落,充分显示出帝王苑囿庄严宏大的气派,与前两区带有江南山林和民间宅第韵味的自然典雅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乾隆花园两侧都有高墙,且地形狭长,地势平坦,造园者为了克服这种不利条件,着意采取了几种做法:一是屏蔽两侧,使院落宛若幽谷,二是留出夹道,使景区与宫墙隔离,三是叠峰峦、建崇阁,突破宫墙的封锁。第四进院落被设计为全园的高潮,建造了可与东面的畅音阁伦比的符望阁,使登临者的视线扩展至大墙之外,内外景物,目不暇接,如符望阁的楹联所形容的:“居中揽外襟怀畅”,“近景遐观揽莫遗”。为达到这一目的,自然也利用了植物的功能。这一景区的树木大都种在符望阁南北两侧(北边种在倦勤斋小院),数量比较多,登阁俯视,松柏挺拔葱郁,不觉得拥塞单调。

    符望阁正西,背靠宫墙,有座玉粹轩,当年也可以听到竹声飒飒(乾隆《玉粹轩》诗:“…竹翠常摇籁,墙高因避风。”)。现在只剩下轩南假山前的两株古柏,听不到竹籁了。

    位于符望阁西北的竹香馆,当年曾是翠竹摇曳,竹影纷披的。弓背状的围墙上开辟了许多美丽的琉璃漏窗,想是为了透视竹景。乾隆和嘉庆都有专门题咏这里的竹子的诗句:“竹本宜园亭,非所云宫禁。不可无此意,数竿植嘉荫。诘曲诡石间,取疏弗取甚。”(《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九),“翠筠满小庭,静香送窗内。…长松密荫敷,玉梅冷艳配。”“石径玲珑接曲廊,几枝修竹静含香。”(《仁宗御制诗集》卷五)。四周松(柏)高,石奇,竹疏,梅香;乾、嘉两代帝王曾多次来此“游幸”题咏。竹、梅现在都没有了。竹景是江南园林艺术的代表,体现着江南园林的“雅”。乾隆皇帝深爱江南园林风格,在宫内的花园中设一竹景园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倦勤斋小院的特点是“幽”,在它一侧的竹香馆的特色应是“雅”,没有了竹子,竹香馆便徒有其名了。

    北方种竹不容易,乾隆花园里的条件更差。我们五十年代在竹香馆种竹,几次都未能成活。但乾隆在一首咏竹香馆的诗里表示,竹子难种也是要种的:“北地虽云艰种竹,条风拂亦度筠香。”当时宫中还有为宁寿宫补栽竹子的专门规定(《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宫内宁寿宫等处补种花、树、竹子,由南花园办理。”后来改为:“宁寿宫…补种树竹,移奉宸苑办理。其花卉应用护罩,交营造司办理。”),乾隆花园重视竹子,还表现在建筑物上。三友轩的门窗有竹,禊赏亭的石栏也有竹(乾隆《禊赏亭》诗:“有石巉岩有竹攒”),总之园中绝对是“不可无此意”的。

    竹香馆庭院的树木,被列为古树的有2棵桧柏,1棵侧柏;另外有3棵虽然因为胸径不够而没有列进古树范围,但估计也是乾隆时期栽种的。这6棵树,4棵在竹香馆围墙内,2棵在墙外,自然散植,不讲对称,符合该馆的格调。

    1.4 最后一个景区即倦勤斋景区 符望阁后的倦勤斋有一个深庭小院,4棵桧柏以院中十字形甬道为界,整齐对称地种在四角,配置方法与遂初堂院落相似,但效果截然不同。遂初堂院落较大,总面积1073m2,庭院占地350m2,呈正方形,四角植树仍觉疏朗开阔,而倦勤斋的庭院仅198m2,扁形,4棵桧柏足以使得院中荫翳匝地,幽深肃穆,正是“娱老养性”的倦勤斋需要的气氛。院内有一棵自生自长的黑枣(Diospyros lotus,学名君迁子),因为树姿优美,枝干玲珑,无病虫害,所以保留了下来,给深沉的小院平添了青翠。

    至此已是花园的尽头,往前就是花园的北门贞顺门了。

    2 乾隆花园植物配置的几个特点

    2.1 乾隆花园的植物种类是按照皇家园林的要求严格挑选的,少而精。由于空间限制,树木数量不多,但运用得适宜恰当,有明确的意图。或密集,或疏朗,或散植,或对称,都依景区意境的需要而定。每组植物甚至每棵树木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2.2 因为清代帝王天气炎热时要到紫禁城外的苑囿避暑,这座内廷花园主要是为秋、冬、春三季游憩而设的,所以园中多种松(柏)、竹、梅等植物。“松寿竹贞梅雅洁”(嘉庆《三友轩》诗),乾隆、嘉庆对宁寿宫花园的题咏多有对松竹梅的赞颂,园中的建筑物也有以这三种植物的图案为装饰的。

    2.3 乾隆、嘉庆的题咏里常说到松,但是整个乾隆花园里的松树只有两棵,其中一棵还是后来补种的。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在这里不容易成活(我们几次补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造园时基本不种;柏树适应力比较强,树形古朴遒劲,色调深沉肃穆,而且松柏可以通称为松,因此柏树成为乾隆花园里的主要树种。

    2.4 北京地区种竹,如果长期无人养护、清根、补栽,就会逐渐退化,甚至自行消失。乾隆花园里的竹子,全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栽种的。至于乾隆、嘉庆时代园中的梅,情况就比较复杂。梅(Prunus mume)生长在黄河流域以南,北京地区一般不能露天过冬,但乾隆的诗及其注里说到静怡轩、三友轩(凝晖堂)的梅有露地栽植的。冬天需搭暖棚密封,解冻后把棚拆掉,到春天和桃花同时开放。(“棚梅不攻火,发却后江南”句下注:“庭前梅树二株,不事熏然,只以旃(毡)棚护之,已蓓蕾而未花。”;“虽是梅子后,无妨通体馨”句下注:“……而窗外亦植松竹梅三种。”均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九)。露植的梅不能按期(11月~翌年3月)开花,所以殿内冬春多放置暖洞中熏开的盆梅。清初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述南花园每年“十一月、十二月进早梅、…蜡瓣梅,又有香片梅…安放懋勤殿。”高士奇应制诗咏懋勤殿盆梅称“一树新开殿里梅。”据此可见,乾隆、嘉庆咏宁寿宫花园的诗中所说的梅,既有露地栽植的,又有南花园或奉宸苑送来的。乾隆《撷芳亭》诗中的“殿里梅”无疑是盆梅,而嘉庆《竹香馆》诗中的“玉梅”也可能是更耐寒的蜡梅(Chimonanthus prae cox)。今天我们已经培育出梅树的抗寒品种杏梅、江梅,种在紫竹院、北海、中山公园和香山等地,可以在露天过冬,不需要象清代那样搭暖棚了。

    2.5 虽然乾隆花园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并非尽善尽美,我们仍应保持并在可能条件下恢复它的固有特点。故宫已故院长吴仲超在宫内园林保护工作方面曾提出过一个“宁缺勿滥”的原则;古典园林学家陈从周在《说园(四)》一文中也强调在古迹上植树,必须“心存‘古’字”,要于史有据而不可“古迹新装”;他说:“园林不在乎饰新,而在于保养;树木不在乎添种,而在于修整。”本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在乾隆花园内的许多地方种过竹子、榆叶梅、丁香、太平花和海棠。除了竹子以外,都是园中原来没有的。据说这是为1958年乾隆花园的开放做的准备。多种些花木,固然会增加这个古老的花园的观赏性,但也会改变它的“冬景园”的特色,在管理上是应当考虑的。

    3 乾隆花园植物配置的不足

    乾隆花园无疑是一件有独特价值的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它构思周密,布局紧凑,手法多变,而且处处精雕细琢;在植物配置上有许多值得称道和借鉴之处。现代城市小公园的建设和被建筑围合的狭窄地段的绿化,某些方面可以从乾隆花园的植物配置和对植物材料的恰到好处的利用中得到启发。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往往要求“万物皆备于我”,“移天缩地在君怀”,“罗五岳于一区”。陈从周说:“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陈从周:《上海的豫园及内园》)。乾隆花园造园者必须在不足十亩的面积上进行大量的构筑和堆砌,尽管显示出高超的本领,仍不能完全避免上述的毛病。在植物的配置上虽然费尽心思,但施展才能的余地究竟不大,与建筑相比,还不能说取得了令人十分瞩目的成就。严格地说,悦目赏心的花园,主要就是古华轩一个院落。造园者虽然采取了诸如借景等种种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把紫禁城内以至宫外的佳景收入视野,但仍不能弥补园子本身的不足。

    现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园林的需求已有很大变化,人们要求回归自然,已不能满足于小山细水,咫尺山林,今日造园的植物配置,在吸取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的同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满足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需要。

    4 乾隆花园的保护

    乾隆花园是为少数人观赏而设计的,适于静观,而不适于动观。乾隆的《遂初堂》诗中说的“萝月松风合静观”,对于全园的景致都是合适的。叶圣陶《从扬州园林说起》一文中说,“私家造园,当然只须为私人着想,…游人少,站在适当的地点,凭审美的眼光观看,就能发现这儿有佳景,那儿也有佳景。…在挤挤嚷嚷之中,即使有审美的素养也顾不到审美了。”“古名园的亭台楼阁、厅堂庭院及假山回廊、九曲桥之类不宜于大众的挤,…挤进去了就挤出来,这有什么意思?”他还列举了保护文物等其它一些理由,认为“古名园不甚宜于大众游览”。古名园是否开放,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就乾隆花园而言,叶老的意见是很中肯的。宁寿宫花园自乾隆、嘉庆以后,逐渐冷落荒废;1802年(嘉庆七年)修过,1891年(光绪十七年)重修,但基本保持着乾嘉时代的原貌,它的文物历史价值大于游览价值,最好留作一个古典园林艺术的标本,并根据历史资料尽可能恢复原有植物景观,供一定范围的人士参观及专业人员研究,而不适合当做供大众游玩的场所。乾隆花园里的树木在土壤光照极差的条件下存活下来很不容易,更经不起人为的破坏。而如果在这样一个精致的花园里安装围栏,铺盖地砖,或竖立许多“严禁…”、“请勿…”之类的标牌,将大大有损于它的艺术和文物价值。民国时期乾隆花园前两进院落曾短期开放一次;1958年“大跃进”时,全园曾一度向游人开放,不久便重新关闭。说明当时就认识到不宜普遍开放。目前这个花园实行部分开放,游人尚不拥挤,这样做暂时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游人激增,到了拥挤的地步,那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了。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Aggie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