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植物造景 |
|
杭州九溪景区植物配置回归自然野趣
日期:2008-11-20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沈士华 蒋春其 韦国权 我要评论()
改造后的杭州九溪景区一角 嘉泰园艺 供图 “叮叮咚咚泉,曲曲环环路”,当人们一提到杭州九溪景区时就会想到这样的景象,然而近年来由于景区周围人口不断增加,林地被大量侵占,规划无序。为提升景区品位,恢复到从前那种“青山飘渺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的原生态状态,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8年对景区实施整治,恢复景区历史景点,使游客能体味到九溪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笔者有幸参加了改造工程,下面详谈改造中是如何进行植物配置的。 植物配置特点 九溪景区的植物配置首先遵循多样性原则,植物配置从乔木、小乔木、灌木、观赏草、地被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共计165个品种,其中地被植物和湿地植物种类达83个,沉水植物有聚草、金鱼藻;浮叶植物有萍蓬草、睡莲、荇菜、水罂栗;挺水植物有水芹菜、香蒲、黄菖蒲、水鬼蕉;湿生植物有玉婵花、溪荪;岸边护坡植物有细叶芒、斑叶芒、凤尾竹;地被植物有野菊花、绣线菊、凤尾蕨等。 其次,强调原生态植物群落概念,选择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自然、野趣的特征,淘汰外来种或园艺品种等色彩较强烈的植物,如再力花、红花檵木、金叶女贞、花叶芦竹、欧洲大慈菇、花叶锦带、花叶美人蕉等植物品种。 另外,九溪景区特别注重植物群落的穿插、过渡、形状、轻重和节点处理。 穿插:成片栽植某一植物时,一般都另选几种植物混栽穿插。混栽的关键就是要突出主体,如景区中大片栽植黄菖蒲时,选择了几丛海寿花、水芋等混栽,以表现自然界中野草相互混合的景观效果。景区内还将耐水湿地被植物延伸至浅水中,将水生植物黄菖蒲、千屈菜等与常绿萱草、麦冬、吉祥草等地被植物从水中延伸至岸上,达到地被和水生植物相互穿插交融,避免栽成一条直线的“裙带”形状。 形状与过渡:由于九溪水系均为狭长形,故片植植物时以不规则狭长图案为主,如栽植睡莲时形成大小不同2至3个小块,使同一品种有断续的形状且有起始、高潮、收尾,形成S形状,避免形成直线或对称形。 轻重:在水系较开阔处栽植较密聚,而在狭长的收尾处栽植较稀疏且植株较矮小,以形成轻重疏密的自然状态。岸边栽植凤尾竹时,在宽阔的岸边大片栽植,而在另一头较窄处凤尾竹仅作点缀,利用植物栽植的轻重体现整体自然效果。 节点处理:溪流转角处是游人视线的焦点,九溪景区以大丛、密聚的栽植方法和地形相互呼应,但靠近路边的堤岸转角处栽种以交通安全为考量重点,栽植植物时以不影响人的视野为原则。 具体植物配置方案 乔木配置:乔木组成了植物的框架,九溪景区最上层选用香樟、枫香、玉兰、乌桕、大叶柳、青冈等作为骨架树种,香樟、枫香、玉兰等植于排水好山坡地,乌桕、大叶柳可斜栽于水边,栽植时按不等边三角形稀植形成自然林相。第二层小乔木以红枫、鸡爪槭、桂花和果树类的樱桃、枇杷、桃、梨等组成,前几种植物能体现季相的变化,而果树类植物能吸引鸟类动物觅食。 灌木、观赏草、地被植物配置:灌木、观赏草和地被植物形成中下层的过渡,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景区的层次感,同时给人一种野趣、自然的感受,九溪景区中引用较多的有芒草类、狼尾草、蒲苇等观赏草和溲疏、金钟花、锦带等灌木,由于九溪地处钱江潮冲涮地带,为安全考虑,驳岸叠石时选用石块较大,故选用较为高大的观赏草、灌木等植物对块石起到遮挡效果,同时和较矮灌木和草本植物交互种植,使驳岸更趋野性自然。乔木下层栽植的地被则采用不规则的块状图案,在视线较低处或路边栽植阔叶麦冬,在较高处栽植野菊、杜鹃等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 水生植物配置:九溪景区在水景布置上也下足了功夫,水面中间栽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水面宽阔处栽植睡莲、萍蓬草,水面较窄处栽植荇菜、水罂栗、西湖莼菜等小叶片植物,并留出较大的水面倒映山体。水边则用挺水植物如黄菖蒲、野茭白、香蒲等植于水陆交界处,并和岸边的观赏草、灌木等形成花境。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