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综述:最美湿地看西溪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工程频道工程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综述:最美湿地看西溪
日期:2008-09-26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韩峻等   我要评论()



  :“西湖游罢西溪去”,再过几天,一个更完全、更完美的西溪就将呈现在我们面前——29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将实现有限开园,与东区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意义的城市湿地公园。这个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与西湖一起,在杭州这个生活品质之城翩翩起舞。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是市区联动的“融入工程”、湿地保护的“示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作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收官之战”,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标志着西溪湿地将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从而为后人留下一块面积近11平方公里的宝贵的都市型湿地,圆杭州老百姓的世纪之梦。西溪湿地将真正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之肾”,为杭州这个城市“再活一个五千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起点规划“世纪精品”

  曾以“一曲溪流一曲烟”闻名的西溪湿地,位于距市中心不到五公里的杭州城西,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它也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一块城市湿地,天然湿地的野趣美景和深厚古朴的文化底蕴,给这片古老的土地赋予了美妙和神秘的色彩。

  随着杭州“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西溪的保护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2004年初,市政府正式批复《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决心把1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块打造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湿地。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脚步没有丝毫停留。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多次要求,要围绕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区块今年国庆节“有限开园”目标,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坚持功能化、差异化、整体化、一体化“四化”方针,坚持和而不同、细节决定成败、既好看又好用“三大理念”,落实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洁“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打造“世纪精品、传世之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早日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添砖加瓦”。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三期,即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地处余杭区,东与西湖区接壤,西以绕城高速为界,北至文二西路(文新路),南至五常大道,面积3.353平方公里,总投资43亿元,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为确保工程规划的高规格、高品位,实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收官之作”的圆满,余杭区请来了杭州园林设计院专家,现场勘察,精心规划设计。设计过程中遵循六大基本原则,坚持积极保护方针,通过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的保护,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方案,并于2007年报经市政府批复同意。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调整完善后的西溪湿地三期工程控规方案分湿地农耕文化体验村、西溪五常文化民俗村、西溪艺术集合村和大众湿地休憩村(以上均为暂名)四大功能区块,方案既体现了同一期、二期工程的统一性,又较好地体现了差异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西溪五常文化民俗村,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景点包括洪园民俗村、民居博览区、洪园、龙舟竞渡、观音庵等,景点内设有主入口和游船码头。其中民居博览区占地30亩,计划移建30多幢江南古建筑,有明清时期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厅堂、宗祠30幢,古戏台、古亭子、古石牌坊、古石雕等500多件。

  西溪农耕体验文化村位于三期工程北侧,规划以湿地农耕渔耕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落。西溪艺术集合村位于西溪湿地三期工程的西南角,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由十二位中国当代明星建筑师的实践力作组成,是中国唯一城市湿地艺术聚落。西溪大众休憩村建筑以生态展示和休闲旅游为主,包括入口服务区、生态展示区和生态村落区。

  所有的建设都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等六大原则,通过消除杂乱的不良生态环境,以恢复湿地景观,增加生态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原来区内荡中有岛、岛中有塘、港汊纵横,随意生长的河柳群以及遍布桑地、柿林、竹林的独特水乡原貌变得更加美丽,生态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和发挥。湿地内洪氏文化、五常武术文化、龙舟文化以及具有江南水乡田园气息的河渠行舟、碧网捕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文化、活动也将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展示。

  政府以民为本,群众全力配合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工程拆迁涉及村民住房1701户,创下了余杭征地拆迁史上单次数量的纪录。故土难移的情结,给拆迁增加了一定难度。但工程的建设者始终相信,工程的建设将带给当地群众更高的生活品质,而他们的努力,也让当地的居民充分认识了这一点。

  从2007年5月初开始,经过艰苦细致的前期工作,工程指挥部在相关部门、五常街道等大力支持配合下,打了一场漂亮的动迁签约“攻坚战”。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工程涉及的1701户各类动迁户中主房户全部完成,总签约率达99.24%,比较圆满地完成阶段性动迁签约工作目标。尤其是在首个签约时间节点内,短短半个月即一举完成96%以上的签约量,这在余杭区历史上尚属首次,彰显了西溪精神,体现了西溪速度。

  1600多户在外过渡动迁户的冷暖牵动着建设者的心。指挥部会同五常街道编制了《外出过渡人员通讯录》加强对大量外出过渡人员的联系、服务和管理;逢年过节,工程建设指挥部都会同五常街道开展广泛的走访慰问活动,为动迁户送上温暖,及时帮助解决老百姓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让支持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及五常城市化推进的广大动迁群众,按期入住农居多高层安置公寓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对五常人民的重大承诺,广大动迁群众的殷切期盼。为使在外过渡的动迁农户能早日入住,三期工程指挥部会同五常街道克服诸多困难,全力推进多高层安置公寓建设。

  涉及湿地三期工程及五常城市化推进动迁农户安置的多高层公寓共有6处,目前3处已在建设之中,2处进入前期施工阶段。西溪人家一期的5幢住宅楼已经全部结顶,部分拆迁户明年年底之前就能搬进新居。这5处多高层公寓占地1708亩,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近2万人。高效的工作和务实的作风,有效地打消了群众的疑虑,为征迁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百日攻坚,高速推进

  不到1个月的时间,一举完成1701户住户的动迁签约;不到9个月的时间,高标准完成了西溪五常文化民俗村、西溪大众休憩村等区块1.3平方公里景观、道路和近4万平方米建筑的建设。西区工程的建设进度,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专用名词:西溪速度。

  今年6月30日,西溪湿地(西区)工程建设“百日攻坚”正式打响,所有建设人员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种种制约因素,忘我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全力以赴加快工程推进速度。市级有关部门、西湖区在工程建设上一路绿灯,只要是涉及西溪的,都尽最大能力予以支持。

  洪园工区、龙舌嘴工区、五常港及各道路、景观、水利工程均划分出标段,实施定点定人定岗,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各施工单位正夜以继日地进行施工建设。

  为确保有限开园区域的建设顺利完工,工程指挥部制订了“开园倒计时”方案,并从9月份开始,指挥部全体现场管理人员将办公地点移至洪园工区现场,实行24小时到岗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抢抓进度;针对施工力量不足这一瓶颈,指挥部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抽调了200多名大木工、石匠、铺装工、泥水匠等充实到重点施工岗位,全天候施工。

  工程总指挥屠冬冬,带领各级指挥和工作人员,吃住在工地,每天早、中、晚三次巡查进度,召开例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负责洪氏宗祠景点的抽调干部蒋民,每天超过10个小时在工地上,因为晒得比工人还黑,被大家戏称为“大黑哥”;检察官胡军和司法干部陈利明,白天在尘土飞扬、烈日暴晒的工地上忙碌,晚上因过度疲劳挂点滴,第二天一早却又准时出现在工地上……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songgaofeng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