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工程频道工程养护  rss订阅
      高级搜索 
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日期:2008-12-03     来源:晓东CAD家园网     作者:黄非   我要评论()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引自《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发出了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资源丰富,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富,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多万k㎡,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km㎡,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达2460k㎡,大都在西部地区;全国15~25°坡耕地面积1267万km2,25°以上的达607万h㎡,其中西部地区占70%以上;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而泥沙量的70%以上来自坡耕地,导致江河湖泊不断淤积抬高,不仅加重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患,也加剧了北方地区少雨干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快西部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等几个方面的产业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却是这些事业产业开发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和繁荣西部地区经济,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会落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经济的发展,要认真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建立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要认真解决好近期和长远,局部与全局,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实质上讲,就是我国西部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而且应当是按照地理条件的客观实际,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恢复与重建。我国的植被格局自新世以来,大体与近代的相似,但几千年前,许多地方的气候比现在要湿热。夏商时期我国西部有较多的森林,新疆西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都有“范林三百里”的记载。树种也不完全一样,那时陕西有竹、棕等树种的记载;唐宋时期陕北高原还有茂密森林;只是历代战乱、屯兵、农垦、大兴宫阙,毁林不止,植被难以恢复,才造成后来的荒芜少林,再加之几千年来气候变冷、变旱,荒漠、草原扩大,山地森林退缩,森林草原东移,又经过数百年的人为日益加剧的植被破坏,就造成今天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恶化的局面。认识到我国西部地区曾是远比现在山青水秀,植被茂盛的过去,从而有信心地、坚定不移地用几代人地努力去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地大西北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凡是经过治理的地方,都已取得相应的实效;尽管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我国革命圣地延安和陕北榆林已成为举国周知山川秀美的典范。青海的西山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都已取得众所共认的实效。20世纪60年代,赣南革命老区兴国县已形成“红色沙漠”,1980年统计就有400多户投奔他乡。经全县上下苦战十几年,现在不仅森林覆被率提高了20%多;硬靠人力挖掘卧牛沟,换土培育优质蜜桔,抢占了国际市场。1996年已有原逃奔他乡的108户,又回乡安家落户,都已盖上了新房。就是在几个大沙漠围困之中的民勤县,平均年降水仅100mm多一点,建国后全县几代人艰苦奋斗,硬是从沙进人退的逆境中,转变为“人进沙退”,而且步步为营已把水浇地推出长城以外。原东川市的小江流域,是长江心腹之患。经过20多年的治理,1998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最危险的5次洪峰正在东川,小江流域除出现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崩塌外,多条潜在危险较大的泥石流沟,均得到有效控制及治理,不仅新增万亩以上的生产用地,而且开展了旅游事业。虽距现代科学高标准的防治,还有一定差距;但取得的实效,不仅可以证明泥石流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且已引起国际上的赞许。前不久委内瑞拉爆发规模庞大、毁灭性成灾剧烈的泥石流,在呼吁国际救援时,公推我国为代表前往支援,制定具体方案后,再次现场指导减灾救灾和治理工作,为国家挣得荣誉。无疑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可说明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劣的局面是可以得到根本转变的。

    解决西部生态环境的重点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其重点应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防沙治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重视现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等放到突出位置。

    1.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

    西北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于各省区一些山地(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贺兰山、兴隆山等)的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温度较低,降水偏多,蒸发量小,具有良好的宜林性质,而地势平坦地带的不少河流(塔里木河等)沿岸地带,每年可以接纳大量高山冰川雪水,也有着恢复森林的基本条件。所以,在这些地区都分布着面积相当大的天然林,构成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供给农业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森林覆盖率低,砍伐速度大于植树速度。

    数十年来,西北林区一直以采伐森林为主,至今单一木材生产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林区内经济危困,资金缺乏,造林更新欠账较多,砍多造少,使得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木材市场开放,虽然实行了限制采伐管理,但林区内外迫于生活,经济及社会的压力,受利益驱使,超计划采伐,甚至大大突破限制,偷看滥伐,私拉盗运,时有发生,过量的破坏性采伐利用,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天然林资源去趋于枯竭。经济建设、生产活动等人类活动,使西北地区特有的胡杨林及荒漠灌木灌从正日益减少。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由50年代的5.4*104h㎡锐减到1995年的0.73*104h㎡,广大黄土高原级农牧交错区人畜密度过大,樵采、垦殖使人工植被遭到破坏,天然植被越来越少。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一道最后屏障,使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为此,需要以有林山地和河流沿岸为重点,加强天然林的管护,促进天然更新,开展人工造林,以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同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2.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水土资源

    西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但是许多地区至今仍存在生活用水,农田用水严重浪费现象。目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连年断流,长江源头的冰川连年后退,新疆的绿洲之源-塔里木河下游300km河段干涸,曾经滋润肥美阿拉善大草原的居延海已经消亡,西部地区的水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诸多内容中,贯穿全局的问题是水的因素。水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农业、林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命脉,它已成为西部生态建设成败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专家们指出,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样也将成为考核西部大开发是否成功,是否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水是制约干旱区丰富的土地、光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生态建设中水的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问题,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供需平衡”。开发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利用水资源可带来财富,滥用则招致灾祸。阿拉善孪井滩集“救命、脱贫、致富”的绿洲工程,节水灌溉1.13万h㎡田地(包括防灾林),安置2.5万多移民,11万k㎡退化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而不合理的大水满灌,浪费了宝贵水资源,也造成农田草场盐渍化,这在西北又到处可见。生态环境建设,靠的是恢复植被、增加植被。但干旱荒漠平原造乔木林带或片林,是要灌溉的,没有水分保证,湿度不足的土地,植林后必然消耗地下水,进而加重土地干旱程度,林子也长不好。因此,干旱荒漠造乔林的承载度值得探讨。

    防治土地退化,在荒漠中有地表径流地域,利用飞机播种有养畜价值的灌木或半灌木是可行的。阿拉善高原有例可循;或者划定区域实行保护性经营轮封育草。天山以北荒原天然梭梭牧场的恢复,证明封育是经济有效的恢复林草植被措施,为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区域之一。建国至今,对黄土高原的一系列工作主要集中在基本农田的大量兴建与部分地区经济果木的发展上,这对黄土高原生态环进保护与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有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荒山,虽经反复倡导与实践,至今仍是综合治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客观上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进行全面治理的条件:经过数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的面貌有了初步变化,多数地区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黄河下游的防洪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速解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有能力加大对黄土高原治理的资金投入,并对大量退耕地区实行补偿措施。

    黄土高原地跨3个气候带,而以半干旱为主,约占土地面积的60%。在典型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天然乔木林。人工造林由于受到环境限制,只宜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道和阴坡适当发展,同时必须加大人工措施,付出较多代价。因此,应倡导乔灌草相结合,一些地方还必须明确以草灌为主。另外,在大面积人工营造时,要以适合当地条件的旱中生优势种为主,引进高耗水的树草种一个时期内也许可繁茂生长形成较大生物量,但因水分供应不足难以持续利用。黄土高原地区需要治理的面积大,处坡耕地外,天然草场平均占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地面积的1/4强,大部退化严重,如不切实加以保护和治理,仅靠人工营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区的人工造林保存率只有25%-30%,人工种草虽受水分条件限制较小,但由于受当前种植制度、农业结构、市场等因素制约,真正能持续下来的更少,因此,还必须把天然林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不可忽视残存天然林草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草地植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人工种草被认为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为此,还必须将草纳入农业生态系统之中,建立起农牧业结合的生产体系,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实行“以丰补歉、区域调节”对策。

    4.现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大力发展集水林业,把有限降水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再分配。例如在山区修建反坡梯田、鱼鳞坑、集水果园等;在我国大面积次生林经营中,可利用坡地地形,为树木修筑集水盆。据研究,在坡地油松林中,每株树如有0.5-1.0㎡的集水盆,3-5年内可比对照株直径增加1cm左右;长1.7m、宽1.0m、深0.6m的鱼鳞坑能蓄水0.3㎡。推广使用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等,都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此外,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化学调控技术都有增加植物生产、减少水分消耗的效果。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4.5kg/mm.h㎡,利用现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7.5kg/mm.h㎡,正常年份使旱地每h㎡产量达到2250kg左右是可能的。

    这里仅举几例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的科技成果。总之,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需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为了提高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只有充分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并加以组装配套,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西部的生态建设,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只要坚持不懈,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就一定能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annazy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