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工程频道 → 精品工程 |
|
2002人居环境奖之北京市菖蒲河改造--皇城保护
日期:2009-01-16 来源: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 作者: 我要评论()
获奖时间:2002年 项目名称:北京市菖蒲河改造-皇城保护 项目概况:近两年来,东城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故宫筒子河与周边环境整治为起点,相继启动了10余项皇城保护工程。2001年,建成皇城根遗址公园,恢复了皇城东边界的历史文脉;2002年,建成了菖蒲河公园、完成了普渡寺修缮工作、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建试点工程、南北池子大街的全面整治以及凝和庙、宣仁庙修缮工程,加快了皇城历史风貌保护工作。 项目建设过程 皇城根遗址公园位于明清皇城遗址上,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建设投资8亿元,长2.4公里,宽约29米,共拆迁966户居民, 208个单位。工程于2001年3月1日启动拆迁,4月份开工建设,9月初完工。 菖蒲河公园位于明清皇城的东南部,西起劳动人民文化宫,东至南河沿大街;北起飞龙桥胡同、皇史宬南墙、南湾子胡同等,南至东长安街北侧红墙,全长约510米,总规划面积3.8公顷,规划绿地、水面面积2.52公顷。工程总投资4.0068亿元,拆迁居民605户,单位38个。工程于2002年2月动工,同年9月竣工。 普度寺始建于明代,原为明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2001年9月开始,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度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筑近5000平方米。工程于2002年9月竣工。 南池子大街属明清皇城内南北向重要通道,俗称南池子。南池子风貌保护区修缮改建范围,北起东华门大街,南至灯笼库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东至瓷器库北巷,规划用地5.4公顷,原有居民900余户近2600人,房屋近2000间。 项目特点 在以上四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延续历史文脉,展现文化传统,注重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皇城风貌保护。皇城根遗址公园建设中,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墙基等手段,唤起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使北京古城的形象更加完整。在东安门旧址挖到了部分明皇城的城砖和城墙基础,挖到了古东安门西侧的几个桑墩,以及望恩桥的燕翅。据文物专家初步鉴定是明代文物,而且与史料记载的情况基本相符,从而证实了东皇城确实在此位置和东安门的存在,以及城墙内侧有河、有桥的记载。在东安门建设南、北两个下沉广场,进行文物的展示和说明,广场侧墙上的线刻浮雕描述了皇城内外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对东安门有一个切身的感性认识,唤起人们对皇城的回忆。另外,在中法大学、五四路口等重要节点上,运用雕塑、园林造景等手法,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2002年竣工的菖蒲河公园,属于皇城的内部环境改造,它的文化味更浓、历史感更强、地位更重要。菖蒲河公园建设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关系,使园林绿化与红墙、劳动人民文化宫、皇史宬等文物古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皇城的历史文化。公园建成后,与东侧的皇城根遗址公园相衔接,形成明清皇城东侧和南侧完整的边界,使皇城的形象更加完整,古都风貌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和丰富。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灰瓦四合院烘托着红墙金瓦的紫禁城宫廷建筑群,构成独特的城市色彩。普度寺严格按照古建传统工艺进行修缮,克服了多工种作业、场地狭小、交通不畅等困难,相继完成了大殿、山门、大台、耳殿的修缮铺装,仅大殿建筑外部的彩画补配就有80平方米、200余处,全部恢复了皇城王府所特有的“双线金龙合玺”彩画。南池子传统风貌区的改建,全部胡同得到保留,保证传统胡同肌理不变;保留院落22处,保留比例达到34%,建筑风貌的保护比例为95%。改建后的四合院舒适温馨、亲切宜人,人文景观的到充分展示,保留了南池子风貌保护区的精华。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中心城区最大的绿化工程,皇城根遗址公园总绿化率90%以上,共栽种灌木4万4千余株,栽种各种树木植物78种,南北全线依次种植银杏、油松、白皮松、元宝枫等常绿树种和2000多棵胸径在10公分以上大树及车梁木等珍贵树种,园林工人还在公园内各个结点、广场摆放了可随时撤换的19万盆串红、万寿菊、四季海棠、矮牵牛等红黄色调的应时花卉,同时加上人工设计的10处落差叠泉,使皇城根遗址公园郁郁葱葱、疏密相间、处处成景,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对改善首都中心地带的生态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菖蒲河公园除保留60余棵大树外,统一进行了滨水绿化设计。新种植乔木800余棵,灌木20000余株,花卉及草本植物1万余株(丛),还有大量的草坪植被。进入公园,两岸垂柳婆娑,百花吐艳,绿草如茵,名木异草遍布;水中菖蒲葱茏,鱼跃清波,睡莲荷花绽放,盎然生机尽现。菖蒲河的园林建设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即继承传统,又体现创新,营造具有“京都气派”的新园林。在园林设计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做到园林与生态的紧密结合,大树、巨石、净水与公园北侧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另外,将原菖蒲河位置上雨污合流管进行导流,原河道位置开挖,与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连通。恢复后的菖蒲河全长约500米,水面宽12米,水深1.5米至2米。为保留现有的60多棵大树,河道的局部稍有弯曲。为方便市民游园,河上要架设4座经过精心设计、形态各异的人行桥。在河两岸,特意设计了10处临水平台,便于游客亲水、赏鱼。为保证河水的清洁,河中安装了河水净化装置。这套装置隐藏于假山之后,河水净化后,沿假山跌落,好似瀑布飞溅,成为公园一景。普度寺公园建设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根据古建的环境氛围,进行了整体绿化,园内普遍栽种了松柏、银杏、国槐、翠竹、菩提寺观树种和玉兰、丁香、海棠、黄菊等色彩艳丽的花卉。 项目经验 皇城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一篇大文章,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章节。但我们的探索对今后皇城风貌的保护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建设留下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包括: 皇城保护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展现皇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清皇城以其杰出的规划布局、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的象征,体现出唯一性、完整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做的工作中,运用遗存展示、原样复建、腾退文物和概括提炼等方式,凸现皇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皇城风貌保护要处理好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关系。挖掘、整理、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是简单的复古。对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没有对历代历史遗迹的维护和保留,就体现不出城市的历史渊源,同样,没有更新和创造,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北京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要以创新的思想,大胆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创造出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建设中,我们在展示、挖掘历史遗址、文化风貌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段、建筑手段、照明手段实现了古朴与华丽相依、传统与时代相伴、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改善北京人居环境、实现旧城更新的一次实践。 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皇城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皇城区域内的许多地区房屋密集、人口拥挤,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历史河湖水系,是在皇城保护中要着力做好的工作。经过历史的演变,皇城墙的大部分被拆除,其上建起了房屋,开通了道路,皇城的区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重新明确皇城区界,成为皇城保护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皇城根遗址公园像一条绿色的长廊,勾勒出了皇城的东边界。公园以营造绿化景观的方式,使人明确感知皇城区界的存在,是建立皇城明确区域意向的较好选择。南池子保护区的改造,迁出居民近630户,绿地面积新增25%;菖蒲河公园建设注重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结合,园内绿地和水面覆盖率达到90%,做到了树好、水好、人文景观好,保留大树,移栽大树,多种树,少种草,乔灌草合理搭配,配以清清的流水,起到了降尘、防噪、杀菌、降温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