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醉颖堂”和“药圃”-国内名胜-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解析“醉颖堂”和“药圃”
[日期:2008-07-31]  来源:《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37  作者:徐建国   发表评论(0)打印



  艺圃位于苏州阊门内文衙弄5号,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典第宅园林。1984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0年增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艺圃历史上建造年代和园名的解释仍纷争不定,笔者近来有幸接触到一些史书籍,对上述问题即不同时期的园名及建造年代作了一些考证,谨供大家参考。

  1、关于“醉颖堂”建造年代和堂名解释

  艺圃最早称醉颖堂,《苏州古典园林史》上称,袁祖庚在考中进士当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即构造了“醉颖堂”。《苏州园林》期刊1995年第1期上文章注释“醉颖”也就是韬略才能,收敛锋芒不问世事的意思,表现出封建士人高蹈遁世的隐逸思想倾向;《艺圃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艺圃旧主”一文中如下表述:“醉颖”即醉笔之意,醉颖堂为饮酒作诗之堂。

  袁祖庚建醉颖堂是无异议的,关键是何时建?为何题名为“醉颖堂”?据明代徐学谟撰写的《赠宪副袁先生七十寿序》、《明浙江按察副使袁公墓志铭》中可以得知徐学谟与袁祖庚是同时代的好友,交情颇深厚,所以徐的文章应该是详实可信的。

  1.1 袁祖庚其人其事

  袁祖庚,字绳之,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自小天资聪慧,十四岁就下笔如流,十六岁补县学,郡院试俱第一。22岁中三甲进士,先任绍兴推官,四年后入京,任礼部客司主事,再任精膳司员外郎、郎中,后调任荆州知府,三年后调升浙江按察司副使,袁祖庚与戚继光(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时年二十七岁)等在台州、磐石一带大破倭寇,取得了很大的战绩,获得了朝廷嘉奖,不料因其部下佥事王德私自外出被倭寇杀害之事所遭受牵连,受一小吏诬告,先降级,后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被朝廷罢官,削职为民,并非许多文章上所述是辞官。(当时袁祖庚才四十一岁,古人以“强仕”为年到四十之略称,所以在清归庄的《跋姜给谏匾额后》中才有了强仕之说。)

  1.2 袁祖庚何时建了“醉颖堂”?

  从墓志铭中可看出,袁祖籍是吴县,其曾祖父因家中变故入赘长洲(今苏州)阳山惠氏,祖上既不显赫,又不富有,出仕时才22岁,所以不可能在出仕前建造“醉颖堂”。他为官清正廉洁,极有才能和远大政治抱负,直到被罢官返乡,所以“醉颖堂”只能建于他被罢官、返乡之后,而且由于袁本人财力所限,所以选择了“屋宇绝少,荒烟废沼……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此”之地。“醉颖堂”也仅是他的居住之屋,建筑称之为堂,而不称“庄”、“园”,可想其规模也不宏大。

  1.3 何为“醉颖堂”?

  袁祖庚为什么把他所居之屋取名“醉颖堂”,这要从他的人文历史背景分析。他出身一般普通人家,22岁出仕,从绍兴府推官到京城礼部客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到荆州知府、按察司副使,“绍兴推官以精严用法为名”,“其守荆州能先修百姓之急,以驯服悍王有豈弟神明之称”。他共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芝麻小吏到达官显贵,应该讲仕途一帆风顺,年轻有为,平步青云。正当蒸蒸日上之时却被罢官,从一个位居要职的朝廷命官变为一芥民,人生起伏跌宕,悲欢心情,即便是如今社会现代文明人也难以接受,更可悲的是被罢官的原因并没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所以他从被罢官直至终老,心情是郁闷、哀怨的,精神萎靡不振,所以他的好友徐学谟比喻他“然则世之梦梦者常以醒为醉,而皎皎者反以醉而为醒,而公之自逃于酒也。”袁祖庚自认为有远大抱负,经过实践,也是有治理国家的杰出才能。“以高蹈闻於前”。无奈朝廷不用,只能整天以酒浇愁,来逃避现实社会。颖:《辞海》解释为“尖端,脱颖而出,才能秀出,聪敏。”在昏庸的封建皇朝统治下,这类精英的栖身之屋只能命之为“醉颖堂”。

  2 众人纷说的“药圃”及建造年代

  2.1 “药圃”的建造年代

  袁祖庚之后,“醉颖堂”归文震孟,他把“醉颖堂”命之为“药圃”。文震孟何时得到“醉颖堂”?清初文学家归庄的《跋姜给谏匾额后》文中“圃之名则始于万历末年(1620年)”清楚地告诉我们,“药圃”在万历末年就已有了,从建筑学名来看,“堂”是主体建筑,而“圃”是占地面积较大,里面可以包含“厅”、“堂”、“亭”、“台”等建筑,就是说“药圃”比“醉颖堂”的面积要广,范围要大。文震孟得到“醉颖堂”后,再加以扩建,营造成了面积、范围更加宏大的“药圃”。至今,“药圃”(今艺圃)旁边还保留着文衙弄的地名,可以想象当时“药圃”的地域广大。

  文震孟究竟何时得到“醉颖堂”?从徐学谟的文中得知,袁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先娶文氏后再继王氏、谢氏、终生只得一子孝思。袁孝思仕途不顺,出身只是儒生,家境逐渐败落,直到晚年赴京城上林苑任监署丞。由于经济的困难和常年在京任职,所以变卖“醉颖堂”是可能的,时间也应在其父袁祖庚过世后不久,而文震孟也应在万历年间购买,通过若干年营造、扩大,在万历末年(1620年)初步完成,取名“药圃”。

  2.2 文震孟为何取名“药圃”

  何为“药圃”,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四种:①“药”表明园主志向高洁;②“药圃”之“药”,古读作“yue”(第四声),是指一切气息芬芳可用来制作香料的草本植物;③以“药圃”命园也正是用的情怀之高洁;④“药圃”就是用篱围起来的园圃,“药圃即园圃”。这几种说法笔者都认为值得商榷。

  文震孟出身名门望族,是文征明的曾孙。他博通经史,尤长《春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获乡试,年仅二十一岁,“年少歌鹿鸣,束躬砥操,绝不染熏时世习,不知车裘饔食之喻,伊吾不辍,六经左国,手录成帙。”可谓踌躇满志,而后赴京会考,屡试不中,这对于一个从小出身于儒学名家,醉心于科举出仕,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不可谓不是个打击。况且明朝会试要去京城,路途遥远,交通落后,仅靠马车、船,路途劳累,身心疲惫。三年一会试,也就是讲,要准备二年多,第三年去京城考试,而且屡试不中,高兴而去,失望而归,再认真苦读,充满信心去京城会试。这种状况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到天启二年(1622年)长达二十七年之久。他在万历年间,得到“醉颖堂”经营数年后,在万历末年命之为“药圃”,当时他已年近半百,仕途迷茫,在追求科举制度的功名下已身心疲惫,谈不上什么志向高洁,情怀高雅,应该是很俗,很现实的,非常想通过科举来求得一点功名利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参加会试,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急需有个静养身心的地方。《辞海》中“药”另一种释义:治疗,即养伤。因此,“药圃”应该是文震孟科举会试屡试不中,急需疗养身心的之地,把自己居住的第宅命之为“药圃”,应该是非常贴切的。

  文震孟步入仕途后,由于他秉性耿直,品行端庄,刚方贞介,也三起三落,褒少贬多,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方任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是他一生中最大职务,也是最辉煌的时刻,可惜好景不长,因与首辅温体仁不和,未及三月而遭贬斥。当时,由于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关外清军已兵临城下,大明皇朝已内外交困,病入膏肓,岌岌可危,急需休养生息,而回到苏州“药圃”的文震孟则“相国杜门埽轨,屏居莳植。”以此来治疗自己在仕途中深受创伤的心灵,不到半年,他便在郁郁寡欢中告别了人世。

  以上是笔者对艺圃部分历史变迁的解释,在这里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编辑:re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