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兴公园百年沧桑(图文)
[日期:2008-10-10] 来源:《上海滩》 作者:jojo配图
发表评论(0)
打印
公园内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
前身是一座法国兵营
坐落在复兴中路上的复兴公园,有上海的“卢森堡公园”之美誉。它的前身为顾家宅村顾姓私人园林和农田,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以7.6万两规银购入152亩民田,将其中112亩租给法军建造兵营,即顾家宅兵营,驻扎了一支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之战的法国军队。1904至1907年间,法军陆续撤走。1908年7月1日,公董局董事会才开始计划在兵营旧址上建造一座顾家宅公园,同年开工,聘用法国园艺家柏勃(Papot)主持园林设计,兼做工程助理监督,由中国园艺家郁锡麟负责设计,并责成公务处提出建设方案。公园于1909年6月建成,7月14日即法国国庆之日正式对外开放。外国人称其为顾家宅公园,中国人则称之为法国公园。
早期的法国公园只占有现在复兴公园的中部位置,面积不大。1917年,公董局聘法籍专家少默负责公园的大规模扩建和全面整改,因工程很大,直到1926年才竣工。改建后的公园面积达136亩,其主体风格具有浓郁的法国风格,但局部也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亭台水榭,景色迷人。中心大草坪约8000平方米,空间开阔,四周树木繁茂,法国梧桐遍布每个角落。另有儿童游乐场、环龙纪念碑等建筑。
上海复兴公园
公园开放之初,其公布的章程第一条第一项便明白规定:不许华人入内,但是照顾外国小孩和侍候外国主人的华仆,可跟其主人入园。同时,又规定了狗不得入内。这种歧视中国人的规定,激起了许多爱国志士的愤怒和谴责。迫于压力,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于4月16日决议,由施维泽、利荣、魏廷荣组成特别委员会,讨论修改了法国公园的章程,并于当年7月1日开始实行,取消了禁止华人入内的规定,采用门票入园的办法,华人从此开始以一元的代价,享受常年游玩法国公园的权利。后来门票发展为两种:一种为每年一张,售价为一元的常年门票;另一种是每张售价为一角的临时门票,可游玩一次。
飞行英雄环龙纪念碑立于园中
年长的上海人也许还记得,今天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旧名叫环龙路,在法国公园里也有一座环龙纪念碑,是为纪念法国飞行家环龙而设立的。
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1880—1911)应邀来上海作商业性飞行表演,他携带“山麻式”单引擎单翼和双翼飞机各一架,按既定计划于5月6日作正式飞行表演。这天,上海万人空巷,竞相争睹飞机的神奇。环龙驾驶着双翼飞机从江湾跑马厅起飞,途经上海半个城区后抵达市中心的跑马厅时,突然飞机在空中盘旋时熄火。按常规环龙可以弃机自救,但是他看到下面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全是仰首观望的人群,弃机可能造成数百人的伤亡事故。于是他尽力将飞机迫降到跑马厅的中央,结果机毁人亡。
当时上海各报对环龙的献身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法租界公董局更视环龙为法国的英雄。为纪念环龙,1912年公董局决定把在建中的今南昌路定名为环龙路,并在法国公园北部建环龙纪念碑。纪念碑两旁雕刻着纪念文字:
“纪念环龙君!君生于一八八○年三月十二日(清光绪六年二月二日),籍贯法京巴黎,于一九一一年五月六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八日)殁于上海。君为中国第一飞行家,君之奋勇及死义,实增法国之光荣。”
纪念碑正面镌有Edmond Bostand作的法文诗:
“有了死亡,才有产生;有了跌,才有飞;法国是身受了这种痛苦,使得它认得命运是在那儿!”
“荣神呵!跌烂在平地的人!或没入怒涛的人!荣福呵!火蛾似的烧死的人!荣福呵!一切亡过的人!”
抗战期间该碑被拆除。
霞飞将军植“自由树”
1922年3月8日至12日,法国霞飞上将访沪。3月9日晚上7点,各界人士欢迎霞飞将军的提灯会在法国公园举行。当晚,旅沪法国绅商在公园宴请霞飞上将及夫人女儿,法国总领事夫人还举办舞会,出席者约有百人,来宾非常尽兴。
在霞飞上将来访的四天当中,在法国公园举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植树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霞飞将军为恢复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这次来到上海,中外人士联袂请他手植一株“自由树”,以此表达人们对他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憧憬。于是在3月10日下午,霞飞上将在法国公园内亲手种植了一棵意义深远的“自由树”。
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侨民都会举行庆祝法国国庆活动。届时全园张灯结彩,在草坪一侧搭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园中8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即用为阅兵仪式的行进道,白天阅兵,晚上放焰火。园中草坪边建有音乐亭,晚间举行舞会,直到午夜方散。
毛岸英三兄弟常在园中玩耍
1931年三四月间,大同幼稚园迁往南昌路324号一幢三开间的楼房(现为雁荡路小学校址)内。当时这所幼稚园收养的小孩,主要是我党干部以及与我党有关系的同志的子女,其中包括毛岸英三兄弟,还有澎湃、恽代英、李立三、杨殷等同志的孩子。幼稚园的保育员中有李立三、李求实同志的爱人。幼稚园的负责人,是在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的董健吾同志。
1931年端午节前后,毛泽民、钱希钧离开上海去苏区以前,曾和毛岸英的外祖母一起,趁孩子们游园的机会,到法国公园附近看望毛岸英三兄弟。见面后,毛岸英向叔叔毛泽民等讲了他们在幼稚园的生活,说他们每天在园内念书,晚上兄弟三人睡在一起;岸英还讲了妈妈杨开慧牺牲的情景,表示以后长大了要给妈妈报仇。他还问叔叔,爸爸毛泽东是否在上海?
毛岸英兄弟三人,在这所幼稚园内生活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其间,1931年的四五月间,他们在法国公园同全体师生拍了合影照。合影不久,约在同年的5月底或6月初的一天夜里,毛岸龙突然生病,腹泻、高烧,由保育员陈凤英(又名秦怡君,李求实同志的爱人)抱到附近的广慈医院就诊。医院诊断为紧口痢,经救治无效当夜病亡。次日,由幼稚园负责行政事务工作的姚亚夫买棺入殓处理了丧事。
日军侵华期间,法国公园也难逃劫难。1943年,汪精卫在上海建立的伪市政府以收回租界主权的名义,改园名为大兴公园。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因防空能力薄弱,便打算把法租界辟为“不设防城市(地区)”,以避免美国飞机轰炸。因为当时日本在沪人口集中在虹口区,军用仓库集中在杨树浦一带,轰炸目标非常显露,因此日本侵略者就想利用法租界作为其“最后的一根稻草”,以保障日本物资的安全。大兴公园成了日军的练兵场和仓库。
1946年,国民政府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自元旦起将该公园更名为复兴公园,并一直沿用至今。
“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展览”盛况空前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多次对复兴公园进行改造和整修,并注意保护原有的艺术风格和景观特点,成为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一个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
建国初期,这里先后举行过许多大型的群众活动,其中有1949年8月上海文艺界拥军大会、1950年8月全市劳军大会、1951年抗美援朝文艺晚会等。1989年、1991年、1993年,这里举行过集科技与民俗于一体的大型灯展。1993年卢湾区文化艺术节游园大会,更成为全市首场广场文化活动。
最值得回忆的是1950年5月到6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驻沪部队为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在复兴公园举办的战绩展览会。5月29日下午二时,在复兴公园举行展览会揭幕式,到会有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代表,战斗英雄、各界代表及外侨来宾等3000人。
整个展览会,共分照片、立体战役模型、兵器及战役图表等几部分,还有被我防空部队击落的美制蒋机,这架飞机就置于搭建在喷泉鱼池的平台上,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照片共有511帧,分为渡海作战、练兵、警备、生产、部队生活、军民关系、“七七”大游行、反银元贩子斗争、五一劳动节、三野驻沪部队欢迎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与青年代表团等十一个部分;立体战役模型是以立体的模型表现淞沪战役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实例;台湾全岛立体模型布置在复兴公园西南角的大池里,与之对应的是它对面的台湾知识图表的介绍;兵器可分为各式各样的枪炮和各式各样的战车两个部分;战役图表主要包括“淞沪战役经过要图”与“京沪杭战役攻势图”。
展览会举办期间,数十万市民参观了展览,公园里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在那架飞机前,不少青少年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而自豪。这个展览会让上海市民对当时的形势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更加积极地支援前线。
马克思、恩格斯雕像落成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宣部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塑建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上海城市规划部门广泛征求了美术界、建筑界、文化局、园林局和同济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最后选定在复兴公园塑建。因为复兴公园地处市中心,附近有中共一大会址、中山故居、周公馆及规划中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园内绿化基础好,有大面积的草坪和花坛烘托,环境幽雅,能为塑像提供较为开阔的视觉空间和理想的光线效果。
1985年8月5日正值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纪念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复兴公园隆重举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揭幕仪式。复兴公园格局是典型的欧式公园,伟人塑像及其周围的环境设计自然贴切地融入公园的整体氛围之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崇敬之情,也为公园增加了几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天的复兴公园,每天都有近万人到此参加体育锻炼,“英语角”、“戏曲角”、“交谊舞角”、“大家唱”等群众自发性文娱体育活动在公园内蓬勃健康地开展;每年在园中举行的“玫瑰婚典”,已成为一个主要旅游品牌项目。
如今的上海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它浓缩了近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复兴公园,就仿佛走进了历史,令人感叹,也令人振奋。
(马淑培) 摘自《上海滩》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