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国内名胜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太原尖草坪名胜扫描:龙城北端的风情(图)
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区北部,处于太原市的上风上水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汾河水贯穿南北。尖草坪区在汾河两岸拥有肥沃的土地,便利的灌溉条件,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北同蒲线”、“太(原)古(交)岚(县)线”、“太(原)宁(武)线”、“太(原)兰(村)线”、“新兰路”、“恒山路”、“大同路”、“108国道”及“和平北路”等市政公路交织成网。胜利桥、柴村汾河大桥沟通两岸,特别是刚刚打通的“西康公路”,沟通了山西省西八县,使“西八县”与太原市的距离缩短了100多公里,为尖草坪区经济的腾飞架起了一座桥梁。 尖草坪名胜扫描 尖草坪区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的故里。古晋阳外八景中有六景分布境内;崛(山围)山多福寺、土堂净因寺、上兰村窦大夫祠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誉三晋,久负盛名;近年来,积极开发建设的汾河二库休闲度假区和中华傅山园、上兰土雕艺术群等景区初具规模,别有洞天,初步构成了尖草坪区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区域独特景观。 [崛(山围)山] 崛(山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距柴村5.5公里,海拔1220米左右,北接土堂山,南连寨儿山,因山势迂回围绕一小块平地而取名崛(山围)山。山中古松成林,四季葱绿,为避暑良地,秋天的“崛红叶”是晋阳外八景之一,有古刹多福寺坐落于此山中。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先生曾30余年隐居在此,寺中至今尚存其遗墨。近年来,来此观光、健身的游客逐年增多。 [中华傅山园] 中华傅山园处于太原市西北,坐落于尖草坪区西村,是傅山先生的故里。傅山先生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文学艺术的广泛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男科杂记》等著作传世。傅山为后世所推崇,并得有“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独到评价。进入园中,沿着牌楼、明镜台、傅公祠、状元桥、真山堂、洞庭院一路走去,游人可追随傅山先生的足迹,领略傅山先生在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感受傅山先生的精神世界。 [暮云山] 暮云山距太原市中心34公里,此处山峦叠嶂,山林植被完好,物种较多,自然生态良好,早晚林间潮湿多雾,空气清爽,适宜夏季避暑。暮云山有东汉光武帝时古刹耄仁寺,石雕佛像为汉代精品,早于大同石窟;有宋代杨家将镇守边塞、危峰耸立的天门关;有杨家点将台、六郎马刨泉、天门峡、杨广道、鲁班试斧石、黑龙峡、黑龙庙、麻地沟、松涛沟、将军峰、鬼门关、佛缘峰等自然景观。 [烈石山] 烈石山位于柴村正北9.5公里处,北接耄仁山,是上兰村西北与阳曲县官山交界的一段山脉。清道光《阳曲县志·山川》载名烈石山。烈有“刚正”、“威武貌”等解释,山名烈石,言其山貌层峦耸拔,烈石危危,威武壮观。烈亦同“裂”,故又名裂石山。还因山势如伏虎,故亦称卧虎山。山脚下有涌泉两股,石雕龙头嵌于泉口,如二龙吐水,故又名二龙山,与土堂山隔汾河对峙,形成峡谷。汾河由此出山,名烈石口。烈石山腰建有区属上兰电灌站,绕山凿渠,向北伸至柏板乡。烈石山脚下有文物景点窦大夫祠。 [汾河二库] 汾河二库距太原市西北30公里处的汾河与柳林河的交汇处,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并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水库内有岛屿,狭长的水面蜿蜒如龙形,两侧是重叠的山峦。 [映山湖] 映山湖位于太原城西北15公里处的崛(山围)山下呼延村东,湖水面积4.5万平方米,周围湖堰为水泥沙浆砌石,湖中建有小岛。目前,湖中水质有轻度污染。 [黄龙古溶洞] 黄龙古溶洞位于马头水乡马吉掌村沟底。相传为两条黄龙的休息地,因此得名黄龙洞。现有溶洞面积1500平方米,约有1500平方米尚未开发。溶洞内大洞通小洞,洞洞相联。溶洞内空气新鲜,清凉湿润,至今有部分远古动物残骨保存完整。在洞顶和地面布满长短粗细不均匀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佛、莲花台及各种动物石像,墙壁有奇特花纹。溶洞的上端为层层梯田,溶洞的下端是天然流水深沟。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的上兰镇。北依烈石山,西南傍汾河,东临中北大学,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祠堂,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的祈雨场所。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初建祠年可上溯到汉代。现祠重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虽经明、清多次重建,但仍保存了元代建筑风格。窦大夫祠为砖木石结构,由祠堂、烈石寒泉、保宁寺、观音阁、念佛堂(赵戴文公馆旧址)、戏台6部分组成,祠堂为一进四合院,面积5246平方米。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崛(山围)山上,深藏于崛(山围)山松柏林荫之中。寺院初建年代不详,宋代曾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楼阁为砖瓦木石结构。原建筑规格宏大,布局别致,前后左右看皆为三院。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有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殿等建筑,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物。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物。整个寺内松柏参天林立,灌木丛生,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因寺] 净因寺位于尖草坪区上兰镇土堂村西侧。寺院依山而建,有殿房25间。现存二进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佛洞,洞前有高台,台上依高峭的土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1座,阁内土洞深17.70米,砖石结构,内供一土雕的阿弥陀佛,俗称“土堂大佛”,是晋阳第一土佛,为古晋阳外八景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耄仁寺] 耄仁寺位于耄仁山中,始建于汉,盛于唐、宋、元、明、清,屡有毁建,清末、民国期间塌损,但大体规模仍存。相传公元9年,一批西汉官员为避乱逃入深山,东汉光武帝建立政权后,为表彰老臣们忠贞不屈的精神,赠名“耄仁山”。耄仁寺现存石佛依山而成,与殿后山体相连,通高8米有余,属国内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原寺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现仅有石佛保存完好。 [五龙祠、广济寺] 五龙祠、广济寺位于上兰村,村中心的五龙祠与广济寺两座寺庙建筑相连,比肩而立,两庙集佛、道教文化于一体。广济寺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正大殿奉祀着白衣大士(观世音),清朝光绪二十年三月又新建纯阳行宫一座,奉祀吕洞宾,昔日香客如织,香火鼎盛。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柴村镇呼延村东。据载,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二重院建筑,有山门、正殿、南北配殿、左右耳房等殿堂37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天门关] 天门关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处,尖草坪区柏板乡西关口村北,天门关旧为“阳曲三关”之一,是古代通往晋西北的通途要道,为军事要地,又称“七属咽喉”,相传为宋朝杨六郎屯兵驻守之处。峰顶曾筑有“围约八十五丈,高五丈,宽五尺”的堡寨。山峰两侧有春秋战国时的古城墙,呈八字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沟口山坡上尚有2段土质城墙。 [杨广道] 杨广道在天门关东北崖,有一条蜿蜒古栈道,传闻系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去管涔山汾阳宫避暑之路,因此得名“杨广道”。至今乾烛谷(凌井沟)尚有遗迹。 [暮云山生态园] 暮云山生态园位于尖草坪区兰村西北,距市中心28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园内有经济林4000余株,生态林1万余株,草木植物200余种,中药材100种,乔木20余种,灌木50余种。核桃、苹果、枣、桃、山杏等已到盛果期,森林覆盖率达80%。该园区的植被状况处于省内管涔山、天龙山、石千峰东山林场,是省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园林。 [卧龙岗幸福林] 卧龙岗幸福林距太原市区25公里,位于尖草坪区西北部的马头水乡马吉掌村西,汾河二库东畔。此处海拔1340米,群峦叠嶂,视野辽阔。周边自然景观与汾河二库融为一体。崖边有仿古建筑望龙阁,可登高鸟瞰汾河二库及卧龙岗景色。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距太原市中心4公里,东临大同路,西接滨河东路,始建于1990年,总占地面积200多公顷,包括386亩人工湖、80亩开放式百鸟园以及树木园、森林景观区和绿化通道等自然景观,现已成为太原市民节假日主要休闲场所。 [上兰土雕艺术园区] 上兰土雕艺术园区位于距市区20公里的上兰村,利用当地优良的土质资源,形成上兰土雕艺术园区。包括佛、道、儒教三教洞穴土雕、文明三晋微缩、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世界名胜微缩景区、中国“四大名著”连环画展区、革命伟人肖像展区等。(来源:太原日报;本报记者 冯嘉铭)
编辑:jojo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