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国内名胜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通海秀山[云南玉溪]
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句町王毋波站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经千百年来历代的扩建修缮,逐渐成为名闻远近的游览胜地。 通海县城临水依山,秀山紧靠其南,俯临城镇,点缀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镇屋舍俨然,后有秀山群峰列翠,颇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南园在其《雨宿通海》中云:“孤城临水背依山,记在江南烟雨间”,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点。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庙,今已废。据说系大理国王段思平所建,原铸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庙之东,为三元官。据县志载,宫内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关它的传说,却引起骚人墨客的佳兴,为之题咏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为山腰偏东的普光寺。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扩建于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 九年(公元1249年)。寺内有元碑,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寺内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是新兴州(玉溪)人,到通海削发为僧,因见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穑艰难,于是他开凿落水洞,让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现良田万亩,百姓安居乐业,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杨仲琼有诗赞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 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块,中凹可蓄泉水数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涧,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鲜美,杂树丰茂,畔富坐化墓位于其间,有明崇帧年间刻石。 年代古老而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位于秀山峰顶的涌金寺。相传起于西汉,时称青山寺。晚唐及元时扩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规模宏伟,殿阁雅丽,山门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远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畴平展,树树若颀,令人心旷神怡。入寺,正中为“秀山古柏阁”,其名乃书法家许弘勋题书。并悬有郡人,法家阚帧兆书写的匾额“千峰翠”。阁有圆门,面北而开,高瞻远望,使人胸怀为之一爽。两侧是联甚丰、许弘勋题的“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以其江潇洒的笔法和典丽的诗意引人注目。 还有一副雅俗共赏的回文对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寺内最为人称许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苍劲虬枝,宛若一个垂须飘髯的长者。香杉荫森蔽日,撑霄拂汉,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据说六棵香杉乃元僧铁牛手植,距今已600余年。游人会聚最多、建筑十分考究的是清凉台。台始建于晚唐,历代重修。寺处山之中部,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光依稀可见;寺后则山峦起伏,凉风不断;寺内花木繁茂,积翠凝香。寺门有悬联,恰道出了进入此寺的感受: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门向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竞妍。再往北,是一间高朗的殿堂,堂外为木栏长廊,清风徐来,山光照槛。在此简槛寄兴,饮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顿觉爽气袭人,清凉无限。正庭再往东,即步入“武侯祠”。祠内庭院中有一株杏树,如巨伞长臂,使庭中绿荫遍地。楼前悬匾“风流天下闻”。纪念诸葛武侯的对联则悬在中楼,其联云:“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秀山建筑的设计与布局颇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桥东有捐秀亭,枝叶拂着亭沿,确是“秀色可餐”。在竺国宫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谈心的绿杉亭。在红云殿的西侧有 通翁亭,海月楼之西有“寄亭”,清凉台下东侧有“三才亭”。慈仁寺之东北山顶有“曼倩鸿亭”,清人有联云:“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飞渡花湖秋”。由清凉台往西行,幽径逶迤,翠筱夹道,与西山相对的松林里,便是“凤仪亭”。昔人赠以美名曰“凤亭花雨”。今修复,且立地震纪事碑于亭内。 登山远望,何可无楼。秀山的楼房,均面北向湖而建,且都包孕于几个主要寺庙之中。“海月楼”建于清凉台之左右侧。“天镜楼”位于斗天阁之前。“还鹤楼”在“桃源深处”,乃通海名士阚祯兆隐居之所。竺国富之西侧即为“海月楼”。庭中茶花桂树,清香扑鼻。月夕花朝,登楼远望,一碧万顷,水天一色。秀山特有的风光与建筑,激起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显得典雅高洁,文采风流。红云殿内曾有两株茶花名“宝珠”与“宫粉”,《徐霞客游记》中曾誉之为“南滨之冠”。明诗人杨慎与同年缪碌溪等人,常吟咏于山色湖光之间,并特地写了《秀山观茶花》一诗: 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 茶花早已不存,而茶花诗却流传至今。在通翁亭中悬有杨慎另一首七绝: 海螯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诗人对通海秀山的深情,真达到乐不思蜀的境地,而秀山也借诗人的佳句名传四海。清凉台不仅是因为气候宜人,建筑雅致,更由于这里匾联琳琅满目,妙语如珠。阚祯兆题书的“惠我双湖”,气魄宏伟中透出灵秀之气。邑人赵城则以一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的对联受人赞赏: 万古此崔嵬,社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 涌金寺内,石碑林立,书法荟萃,值得一观。立于明洪武十年(元宣光七年丁 )的《普光山智照兰若碑》,记铁牛和尚及王氏一门开拓普光事迹甚详,碑阴所记亩积单位及价格,实为滇南重要的经济史料。碑载寺建于道隆年间。道隆,为大理国段祥兴年号,足证大理国时代,秀山确已建寺。 秀山,林木扶疏,幽深静温,春日杂花生树,夏日树影幢幢,秋日红叶萧萧,冬日枝干奇倔。山之四方,树木各异:山北之麓,翠竹如屏,在崎岖的小径上,白昼犹昏;北西山腰,则苍松古劲,掩映天日,分外幽深;山之西,密林覆盖,灌木丛生,人迹罕至,幽僻宁静;山之东,杉罗树及栗树,青翠欲滴,幽闭漫步最佳;山之南,则古松新松如幢幢翠盖,涛声不绝于耳,颇有幽雅聆曲之妙趣。 解放后,秀山得到保护发展。1962年朱德元帅重登他20年代驻军清凉台时游过的秀山,留诗一首: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通海秀山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誉。汉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元、明、清进为佛教胜地,民国时期置为公园。经千百年来的扩建修缮,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1987年12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山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与城相连。出城步行数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禅院森森,曲径通幽。秀山公 园经历代修建,构成了三元宫、普光寺、玉皇 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 1.普光寺现存殿字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 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 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 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 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 2.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 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饲、桂 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词等连 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 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凤不断。此处确 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 3.涌金寺 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方 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 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字宏深,寺门 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 大字雄浑庄重。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 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大佛,慈 颜善面,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 “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 中来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 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 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上书“这里 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 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 “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 奇草,进门就让人感到满院芬芳。” 4.白龙寺 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方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享阁游廊及服务设 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 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秀山之秀在于 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 北麓翠竹万杆,山坡上去木展秀;山西密林间 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 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 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荣斗艳,各寺院中也是 花木扶疏,方柏森森,绿杉撑天。 秀山不仅有山川之秀丽,更有历代墨客骚人、 学者名宦之吟咏,使秀山成了“匾山联海”和 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块),这些匾联碑刻,洋溢着诗情画意,书法均属上乘之作,使诗、书、画与景和精美的 建筑珠联璧合。
编辑:理想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