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比萨斜塔
与比萨斜塔属同一建筑群的建筑
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有一座造型古朴而又秀巧的钟塔,是罗马式建筑的范本,然而它使人们惊叹诧异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每年80万游客来到塔下,无不对它那“斜而不倒”的塔身表示忧虑和焦急,同时为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迹而庆幸万分。这座令人心情如此激动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到意大利去旅行的人,几乎没有不到比萨去的,因为比萨斜塔的名气太大了,而这名气并不是由于建筑艺术上的高超与辉煌,而是因为它的“歪斜”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绝笔”,以及发生在这个斜塔上、被记入了初中物理课本的一个科学故事。
我们到达比萨的时候,是当地时间下午7点30分。由于时差的关系,这正是一天当中最为亮丽的时间,太阳刚刚偏西,阳光柔和地撒向绿色苍茫的大地,温暖而有色泽。
车子由高速公路驶入市区的时候,有人喊了一声“看见了!”,全车的人立刻从昏昏的睡意中猛醒,几十双眼睛一齐向左,目光穿透了玻璃窗。只见不远处密密的树顶上冒出一个白色的明显倾斜的塔顶,犹如半空中斜插了一根玉柱,真是古今奇观!
我们都兴奋起来,纷纷整理行装,拿出照相机,进入了状态。
车子刚刚停在圣迹广场的入口处,车门口便拥上来一些兜售小工艺品的黑人。我们谁都顾不上问津,就旁若无人地从他们中间穿过,直奔斜塔而去。
不需要有人引路,只要顺着路边一溜水的摊床走过去,拐一个弯,就到了圣迹广场的中心,巍巍斜塔就耸立在这里。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的结构完全一样。通体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周以圆形立柱环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笼,据说,大约在10纪,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为了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边修一个钟塔。钟塔建到三层时就发现向南倾斜,被迫停工。94年之后,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找来著名工程师皮萨诺反复测量,证实此塔虽斜,但无倒塌之虞;便又继续修建并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但由于塔身过重,地质松软,因此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到1999年1月,塔顶比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意大利当局为了拯救斜塔,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的北侧加压了830吨的铅块,并在塔身的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不过斜有斜的好处,每天为“斜”而来的参观者多达10余万人,扔下大把大把的银子。如果它是一座正塔,比萨就不会有今天的风光,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便宜可占了。
我坐在斜塔旁边的绿茵草坪上,仔细端详着它的身姿,心想,这世界上的事,如果一切都循规蹈矩,平平正正,波润不惊,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有什么活力了。这斜塔是一个佐证,而斜塔默默述说了350多年的那段故事更是发人深思。
斜塔建成300多年后的一天,塔下聚集了一大群青年人。这其中有一个年轻学者把手中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交给一位青年学生,比比划划地交代着什么。说过一阵子之后,几个青年学生拿着铁球、计时沙漏和其他实验用品,登上了塔顶。那位学者向塔顶上的学生发出信号后,青年学生立刻计时,并将握住铁球的手撒开。不一会儿, “嘭”的一声,两颗铁球同时落地。就是这“嘭”的一声敲开了物理学的大门,击破了一个曾经被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物体从空中落下时,一定是重物比轻物快。从此诞生了“自由落体定律”。
这位学者就是比萨大学的年轻教授伽利略。
塔顶上的学生兴奋地走下来,拥抱着伽利略,尽情地跳跃着、欢呼着。就在这欢呼声中,禁锢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彻底被否定了。之后,人们运用这一“加速度”新概念开始了对运动的研究,于是才有了以后的火车、汽车、登月飞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