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园林学习网 → 头条图片|园林新闻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首都北京绿化美化60周年巡礼
北京绿化美化(摄影 曾志) 放歌绿色新北京 2009年,首都北京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正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迎接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到来。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的首都园林绿化事业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首都北京的城乡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到处绿阴覆盖、花草芬芳。据2008年的统计数字,首都北京的林木绿化率已经达到了52.1%,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提高到今天的36.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6平方米,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点燃绿色希望 成就绿色北京 北京地处我国华北平原北部,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市,生态环境令人堪忧,森林覆盖率仅为1.3%,平原洪荒泛滥,山区童山濯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党中央对改善首都生态环境高度重视。1953年2月,朱德同志视察小西山时指示,小西山的绿化政治意义重大,要赶快绿化小西山。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部署林业部门进行了绿化调查和规划,并在驻京解放军支持下,于1953年打响了绿化北京西山的造林战役。从那时起,北京市拉开了绿化美化首都的帷幕,点燃了建设绿色北京的希望之光。自以驻京部队、机关干部为主体的分片造林“战斗”在北京西山、八达岭等一些重点荒山、荒滩打响后,首都的绿化造林工作再没停止,一直坚持不懈至今。如今许多地方已经建设成为森林公园和著名的风景区。 上世纪80年代,“风沙紧逼北京城”,吹响了向荒山、荒滩进军的号角。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启动,义务植树大军与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同向风沙宣战。这一时期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首都园林绿化工作也迎来了一个绿色的春天,园林绿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形势好、发展快、成效显著的发展阶段。 当历史跨入新千年,北京申奥获得了成功,中华儿女渴盼已久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为此,北京制订并实施了《2008——绿色奥运行动计划》,首都北京的绿化美化建设以“办绿色奥运建生态城市”为目标进入了高速和跨越发展的时期。经过奋发努力,北京的林木总量迅速增加,林木绿化率以平均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并为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构筑三道屏障 改善生态环境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北京确立了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地区、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规划。 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生态屏障,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周边“脏、乱、差”的面貌和环境质量,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而规划建设的。2000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决定。经过这些年的绿化建设,已经建成了7块万亩以上的大型绿地,并且联结成环,环绕在北京城区周边,形成了总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绿化带。 2003年,北京市在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外围,又启动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北京的城市森林向外推进了20公里,目标是使这一地区成为城市周边的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绿化工程主要在非基本农田实施,进展顺利。 2007年,在第一道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基础上,启动了“郊野公园环”建设工程,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增加休闲设施,使市民进得来、留得住、有的看,充分享受绿化成果。目前第一道隔离地区一批森林公园、文化体育公园、观光采摘园等休闲娱乐和服务场所相继建成,显现出“绿化达标、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农民致富”的新气象。 平原绿色生态屏障,是在平原地区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等绿化重点工程,结合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村镇四旁绿化、沙荒治理等工程,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平原绿化体系,使平原地区成为首都的第二道平原绿色屏障。 2001年启动的“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在北京通向外埠的8条公路、2条铁路和5条主要河流两侧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规划绿化长度1000公里、总面积2.33万公顷。经过绿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了15条色彩浓重、气势浑厚的绿色走廊。到目前,全市乡级以上公路、河道90%基本实现了绿化。 平原绿化注重植物的空间立体配置、季相配置和色彩配置,达到春季花红柳绿,夏季枝繁叶茂,秋季色彩缤纷,冬季翠色依然的绿化效果。 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是北京最外围的一道屏障。北京市山区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62%,主要分布在首都的东、北、西三面,涉及7个区(县)。山区绿化是北京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尘治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根本上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北京市的7个山区区(县)全部列入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启动实施了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绿化工程,营造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风景林。经过多年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村庄绿化等措施,90%以上的山区得到绿化美化,增加了针、阔叶树种和彩叶乔灌木。截至目前,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形成了环抱京城的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效益和绿化景观效果显著。 城市中心区绿化美化是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栽花插绿,难度很大。老北京城的树木大多只能在寺庙内和古迹周围见到。伴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500米见公园绿地理念的落实,城市绿地建设、道路绿化、新老居住小区绿化等工程使城市绿色逐渐增多,涌现出明城墙遗址、黄城根遗址、金融街等万米以上大型集中绿地150余处,形成了以二、三、四环及城市主干道绿化为主体的道路绿化网;颐和园、北海等古老的皇家园林重放光彩;社区绿化、单位美化营造了宜人环境,星罗棋布的街头绿地使老百姓走出家门不超过500米就能够享受到绿色的温馨。 发展绿色产业 致富京郊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北京市实施了系列绿色富民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果品、花卉、林木种苗、森林旅游、蜂产业、林下间作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为京郊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有效途径。 果品产业是京郊发展历史悠久的一项绿色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中,京郊果树产业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起来。到2008年,全市果树面积已经发展到16万公顷。全市果品年产量突破90万吨,果品年产值达到24.9亿元,果农户均果品收入达到6900元,近年来,北京果品产业注重提质增效,注重观光采摘产业发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成为果品经济新的增长点。果树成了京郊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花卉,是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北京市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北京郊区区(县)半数以上建立了花卉生产基地。目前全市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5000余家,花卉生产总面积3667公顷,年产值7.3亿元。全市花卉营销网点达1500多个,大型花卉交易批发市场22家,出现了莱太、玉泉营、亮马河等全国重点花卉交易市场。北京正在成为国内重要的花卉交易中心。有着深厚花卉底蕴的北京,赢得了2009年第七届花卉博览会的主办权,这将对北京市的花卉产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为绿化美化建设提供苗木支撑的林木种苗产业在首都园林绿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的林木种苗产业在伴随生产需要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逐步增加。至2008年,北京市拥有苗圃1274个,育苗面积1.3万公顷,在圃苗木2.9亿株,造林苗木自给率达90%以上。 北京市蜜蜂饲养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饲养标准化、蜂种良种化、产品多元化。全市已有养蜂户6500户,蜂群20万群。蜂蜜产量700万公斤,蜂王浆产量7.2万公斤,养蜂总产值1.2亿元,蜂产品加工产值7亿元。养蜂万元户超过2200户,养蜂大户年收入最高达到20万元,养蜂成为京郊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甜蜜事业”。 随着京郊森林植被的丰富和市民需求的增加,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北京市积极贯彻“立足保护、适度开发、引资共建、突出特色”的方针,开发森林休闲旅游产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资源,建成森林公园24个、风景名胜区27个、风景点300余个,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京郊农民积极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经济,逐步探索出了林菌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等一批林下经营模式,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已经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000公顷,从业农户达9325户,带动就业人数4.2万人,户均增收8400元。北京市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约10万公顷,发展潜力巨大。 建设安全体系 巩固绿化成果 伴随着森林资源增长,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了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巩固了绿化成果。一是依法加强了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林政资源保护、森林案件查处、林政稽查和园林绿化执法工作。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使森林防火工作朝着“正规化、科学化、军事化、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1986年北京市成立森林公安处,2003年成立了第一支森林消防队,2007年森林消防队发展到39支,森林消防队员达到2800余人。按照“科学化防控、超常规备战、组织化管理、全民性尽责”的总体要求,北京市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森林防火公路,建设视频监测系统,新建、改建瞭望塔,配置火场图像卫星回传系统,安装海事卫星电话等;全市重点林区视频监测范围提高到50%,瞭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0%。三是加强林木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林木有害生物的疫情发生。1980年北京市专门建立了林木保护部门——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建立了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各级林木有害生物监测测报点从无到有。2007年监测测报点达到1696个,全面实现了对主要林木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动态监测。无公害防治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5%。防控有效率达到99%以上,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下达的各项防治任务和指标,保障了森林平安和社会稳定。四是加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工作。随着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增长,全市野生动物增加、植物群落逐步丰富。全市先后成立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处、濒危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中心等有关保护机构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动植物保护和管理条例,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民参与绿化 共建绿色家园 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的绿化美化热情,提高了全民的共建共享意识。自1981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以来,在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社会各团体和首都市民的大力支持下,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蓬勃开展,效果显著。4月的第一个休息日是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每年的这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带头植树造林,极大地鼓舞了全社会的义务植树热情。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机关领导,中央军委、解放军四总部的首长及驻京部队的将军和广大指战员,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和机关干部都积极投身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首都军民参加义务植树或参加林木抚育工作。自1981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首都军民义务植树1.73亿株,苗木成活保存面积70多万亩,面积相当于160多个颐和园。多年来赴京郊参加义务植树的中央单位、市属18个系统各单位共建立义务植树基地达到74个,建立绿化、生产、休养三结合基地达到36个,加快了京郊绿化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各单位累计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5315个;创建园林小城镇56个;创建首都绿色村庄180个;社会各界营建纪念林266块,总面积2520.8公顷;近年来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形式不断创新,首都市民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化,共认建认养绿地358公顷,认养林木4.5万株;在京的城区单位和部队与郊区行政村结成了“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对子,帮助乡村加强绿化美化建设。 在首都全民义务植树过程中,累计涌现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50名,全国绿化奖章205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55个,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1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3个,全国绿化模范县2个,首都全民义务植树红旗单位、先进单位1422个(次),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近26万人(次)。 夯实基础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 夯实基础,提高水平,是使首都园林绿化工作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重要条件。多年来,首都北京园林绿化建设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依靠科技兴绿,充分利用首都的科技人才优势,加大科学决策、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在绿化设计、造林植物选材、技术应用、林木有害生物防控、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大力推广新技术,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步和增效。全市组织实施了一批有关发展绿化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等科技项目,完成了一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制定并出台了一批园林绿化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使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 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北京市先后与11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合作实施了17个生态建设项目,并积极引进森林认证、森林健康经营、森林近自然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生物质能源等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启动了林业碳汇项目。 改革推动了园林绿化发展机制创新。2004年,北京市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了《北京市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办法》,确定了“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的补偿原则。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山区集体生态林的建设和养护,4万农民上岗务林,通过“养山”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4800元。有效调动了山区农民“养山就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山区集体生态林的健康成长。目前此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 2006年,北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绿化工作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8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政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初步建立起市、区(县)林改工作组织体系,确定了23个林改试点。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效推进。 播种希望,收获未来。首都60年的绿化历程流淌着首都园林绿化工作者的汗水,载满了北京人对绿色的不懈追求,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拥有清山、碧水、蓝天、绿地的生态北京正向我们走来。(记者:佟永宏)
编辑:jojo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