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召开-学术会议动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召开
[日期:2008-04-02]  来源:国知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3月6日至7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在京召开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各界人士约150人参会。会议围绕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问题从政策、管理、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我国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分别设立了相应的履约办事机构1。

  国家发改委介绍了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等六项原则,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两项主要目标,以及加快水电开发,推进核电建设,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措施。“方案”指出,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在减排方面,我国的主要需求包括先进的能源技术和制造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交通运输技术、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技术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主要需求包括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工业节水与循环利用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农业生物和育种技术、新型肥料、农林与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等。

  国家环保总局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策略,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正在编制,已完成了14个专题报告),完善立法和依法管理,确定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包括陆生、海洋、湿地计17个),以及加强宣教与培训。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下一步的行动目标是:2010年以前要查清气候变化对农林种质资源、物种和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地区的影响;评估并提出主要适应对策;全面监测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确定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的生态系统;开展基于气候变化影响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确定不同地区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预案。2015年前要采取有效措施使50%的敏感物种得到保护。2020年前要使80%的气候变化敏感物种的生境得到保护和恢复。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包括: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平台;进行物种迁徙廊道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和推广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生态系统方式应用模式等。具体措施包括13个优先行动项目,其中项目4是分析现有农作物、饲养家畜、造林树种的生态适用范围,提出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培育方向;项目5是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生物资源传统利用知识和相关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出保护和恢复措施;项目11是极端气候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案研究和能力建设。

  国内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交流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经验以及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现有的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例如20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连续经历了17个暖冬)对生物多样性已经并将继续带来各种不利的影响--冰川和永久冻土带由于融化在逐渐减少和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20%的冰川已经消失,北欧冰盖在缩减);一年中的热天数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热压力在增大,其结果将导致整个农作物产量的减少;水温增加,溶解氧减少,导致物种的死亡;海平面上升,沿海湿地受到盐水的侵蚀,红树林减少,珊瑚白化,海岸被侵蚀;气温的上升,使云和雾在减少,对地面的保湿和调节作用在减小;干燥季节旱情增加,潮湿季节洪水增加,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欧盟已开展利用已有监测数据通过模型得到未来情景的分析工作,为决策提供依据。分析表明:随着气温的上升,未来欧洲北部的生物多样性将比现在变得丰富,南部将比现在减少。2008年底将发布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框架,欧盟内部将建立一个跨学科行动组以加强学科的合作。针对气候变化,瑞士开展了“2050年的瑞士”研究,2007年3月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2050年与1990年相比,瑞士冬、春、秋季的平均气温将上升摄氏2度,夏季上升3度;冬季的平均降水将增加10%,夏季将减少20%;冬季和春季的洪水和泥石流次数会增加,夏季的热浪天气增加;水资源将重新分布;目前的120条冰川均将慢慢融化,来自于冰川的融水将减少75%;植被将向高海拔、冷气候的地区发展。结论是:气温的上升将全面影响到瑞士的生态、农业、健康、旅游、水资源和基础设施。此外,瑞士于1997年和2005年两度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普查,每10平米设一个点,建立了全国的监测网络。普查结果表明:瑞士目前36%的物种已经列入红色预警物种清单中。

  会上提出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包括:应当通过国家跨部门的合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应当确立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脆弱地区),优先给予保护;应考虑尽可能多地采用本地物种(包括利用传统知识)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在采取各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时(包括开发生物能、风力和水力发电等),应考虑将其带给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减缓措施;媒体宣传应当使公众将节能减排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等。(闫永红)

  注:1.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机制的常设办事机构是设在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办公室”;中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常设机构是设在国家发改委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