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自然山水 创园林真意-学术会议动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借自然山水 创园林真意
[日期:2008-05-26]  来源:《中国园林》杂志社  作者:周为   发表评论(0)打印



论文摘要: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关 键 词:古典园林 园林意境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而是重视内心世界与客观景物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题材,不少是园林中的主题,如诗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中“赋、比、兴”手法,也是园林中意境创造的手法。据宋代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托物兴辞”,这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正如康熙帝所言:“玩芝兰则爱德行,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记》),这种手法把自然中各种景物都拟人化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写意”与“传神”等手法,也是园林意境创造中所常用的;“究天人之际”,即对人与自然的探索,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这也是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主题。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发端,周文王所建的灵台,就是诸侯祭天、天人对话的场所;自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鼎立,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亦有极大的影响,如道家的崇尚自然和对仙境的追求,儒家的尚礼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佛教的色空脱尘,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等,尽管各家哲理不尽相同,但都各自按照自己对“天”与“人”的理解,在所经营的园林中进行意境的创造。其共同点则都是按照我们民族传统的宇宙模式——“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创造。因此可以说,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命题,也是中国园林意境创造永恒的命题。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或“因情设景”,或“见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由于人具有思想、感情,因而人们所见到的自然界的山水风雨、花草也都可能被赋予人的感情。如俞樾所题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姚宗典《赋喜寒山拾得重来诗》:“漫指沧桑认去来,枫江依旧笑颜开”,乔吉《折桂令·风雨登虎丘》曲:“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龚自珍《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都表达了人们所赋予的自然物的喜怒哀乐之情。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有水平高下优劣之分。这种意境的创造首先贵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所谓“巧夺天工”或“天然图画”,既不是纯自然,也不是全凭人的意志。自然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人工是自然化了的人工,这种自然和人工的结合,是园林意境创造的前提。在造园中,要达到这种统一,则需要造园者借助于由丰富的自然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产生的联想和经验。孔子曾面对流水,而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并产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联想。在中国园林长期的造园实践中,已形成一系列的公认的观念,如种竹以示清高、植松柏以象庄严,垂钓以寓隐逸、观鱼则有濠濮间想、流觞便思兰亭之会等。这是由于我们民族不仅有美好的河山和自然条件,也是由于几千年的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所形成。故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历史、文化现象,引人产生联想,使之情景交融,创造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来。

  但如何在具体的造园活动中,创造出园林的意境来呢?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园冶》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园冶·自序),说明造园要以造化为师,尊重自然规律,造园就是一个利用自然和再造自然的过程,要使“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园冶卷三·相地·村庄地),若凭空臆想,闭门造车,是断然造不成,也造不好园的。

  江南园林多临摹自然之本而成,有的是直接摹仿一处自然风景,有的是把自然风景中的某些片断加以灵活组合再现而成。前者如苏州洽隐园的小林屋洞,它抓住了洞庭西山林屋洞是伸向太湖中水洞的特点,把小林屋洞做成地下之洞,并在洞中挖泉成清泓,以便桥入洞,点出水意,与林屋洞之入口大厅相似,而出口却自曲折弯路引上,亦与林屋洞类似,一进一出,两口全在同侧,而意境迥异。尤其在夏日,洞中冷气飒然,时有水珠滴落,令人想起林屋洞中之淙淙流水。后者如杭州玉泉是以灵隐飞来峰前的溪涧为蓝本,经人工叠筑而成,因其有自然的根据,加上技法高超,宛如天成。人临其间,虽涧不宽,水不深,但山水真趣,鱼乐人乐的意境已在矣。除了园林整体立意取意于自然外,造园中的细部手法,其一招一式,更是莫不来自自然。例如:

  (1)掇山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之物,用数块自然之石,进行掇叠,能产生“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对山的形与质有很高的认识和较强的概括能力,计成论掇山,要使主山“独立端严”(园冶卷三·掇山),而次石“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园冶卷三·掇山),观自然界的泰山、黄山,莫不如是。苏州环秀山庄的一组湖石假山,真正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解,其假山分为主峰、次峰和配峰三部分,三峰为一整体,形成一向西的动势,意为园外西山余脉,而其自身组合则主宾分明,次峰与配峰向主峰有趋承之势。同时引水入山,形成沟、谷、涧、壑等不同的山间自然景观。在各峰之间,高低错落以飞梁、石桥相通。还利用主次山的体量,虚其腹,筑以石室、石屋。特别是巧妙地运用因近求高、峰回路转等手法,在山石面积不足两亩的地方,使游线长达70余米,正如《园冶》所说:“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园冶卷三·掇山)

  掇山用石的质感,对山之形体影响很大,也造成园林意境的不同。湖石以透、漏、瘦为特点,石面多孔,石色苍润,有春夏之意,多产于太湖,杭州灵隐也皆为此类岩石,故这两处就成为湖石假山的蓝本,环秀山庄的矶、崖、洞、罅等,顺其石理,做得十分自然。且采光之洞为利用石上之天然孔穴,巧妙得体。而黄石多产常熟、虞山,其质坚,线条挺括,石纹古拙,多秋意,与湖石大异,故其山形亦不同。虞山有以自然黄石而成的桃源涧、石屋涧和闻珠涧,燕园中的黄石山就是据黄石的自然成貌而叠,其洞口层层叠挑,自然而深远,采光为顶部开口,正合黄石自然崩塌而成的石理。这种顺自然之理而成的佳作,即使是尺方空间,也会产生群峦大壑之意境(图1)。

  (2)理水自然之水有聚有散,但其产生的意境不外有三远:旷远、深远、迷远。太湖、西湖等以聚为主之水,皆具有犷远之势,但西湖由于两堤的分隔,又具有深远之势(图2),比太湖多一层意境;而瘦西湖则兼具三远之势。水面景观更加丰富。造园理水,犷远易做,迷远最难。苏州拙政园小飞虹一处,利用水叉,上架廊桥,达到“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的迷远意境。水已到尽头,却把终点藏起,若无尽意。南京瞻园北部水面的尽端处理就是这样。拙政园中部,自梧竹幽居东望,是一条狭长的水带,两岸为土山与建筑,深远无尽,苏州虎丘的剑池也是用同样的手法理水,以两侧天然黄石随壁为岸,夹峙之下,创造深远意境。

  自然之水,河、湖、溪、瀑等形式多样,但可归纳为动静两类。杭州之九溪十八涧,为终年不绝之动水,路与水相绕,有几处跨水而过,溪中自然形成多处水中汀步和小型叠水等自然景观。和无锡寄畅园之八音涧一样,把高高低低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水三者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寄畅园八音涧,在水近源处,处理成一个自然叠水小景,出源之水,随山谷之曲折,经过明暗流方式,呈现溪、池等多种形式最终汇入锦汇漪中,做到了叠石与理水的巧妙配合。同样,在环秀山庄西北部的细流,也是自山石流下,进入池中,颇有山泉意。

  水与石结合紧密,还表现在对水脚的处理上。画论有云:“石看三面”,“水看风脚”(王维《山水论》)故水岸处理要达到自然意境,全在叠石上下功夫。驳岸最忌“排排坐”、“僧戴帽”,应当高下变化,前后错落。南京瞻园北部水池之石矶,伸入水面,处理得体,与水之结合自然,与富春江畔之鹳山天然石矶相比,难以辨其真假,所谓“做假成真”。江南水乡,水畔随处可见天然浣阶,很多园林在理水时做出浣阶,具有地方风格,使水有与人相亲之感。网师园北部的黄石驳岸,简洁、自然,亦为佳作。

  (3)园路与取景园以景胜,然各景点如颗颗珍珠,需有线相连,方能起承转合,顺理成章。园路便是连接各景点的线。要做到《园冶》所说的“处处虚邻,方方侧景”(园冶卷三·门窗),步移景换,产生多种园林意境,必需讲究园路的设计,要有抑有扬,有曲有折,一方面要使眼前有景,同时又要令人莫知其终。《园冶》所谓:“路类张孩戏之猫”(园冶卷三·掇山),“绝处犹开,低方忽上”(园冶卷一·装折)等,都是指设路之曲折与高下的无穷变化而言,扬州个园称山,以飞梁、石桥构成园路,虽2m之间却有很大的曲折高下变化,前后上下拥望,凭添情趣,颇具匠心(图3)。

  古人有云:“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毛宗岗评《三国》),这里是指文章之妙,但造园设路亦为此理。要通过道路的变化及沿路设置的对景、障景、引景、框景等手法,来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因此,沿园路的取景,大有文章。苏州网师园竹外一枝轩,做成八角形窗洞,为一别致的框景。把月到风来亭廓于其中,与近景的树桠、中景之折桥,构成一幅立体画图,留人驻足。至于利用各种树木的不同姿态作为框景,在园林中比比皆是。拙政园西部,则运用建筑物中之木构窗框,把窗外一湾溪水,一带长廊收到框中,一方面使人至此如在画中游,另一方面,别致的窗框也为园林建筑物增添异彩,即《园冶》中所说“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园冶卷三·门窗)。这种如画幅的对景是游线中留人驻足之处,人们于此品味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而当眼前出现障景时,游人不知游路向哪个方向继续。南京瞻园有一景,在其西部登山道上设山石障景,所创造的意境就是疑惑、担心,“信足疑无别路”,而当走近发现前所未料的道路时,便会加倍惊喜,使游路增加了许多趣味;杭州黄龙洞也有此情趣,其入口处以曲折的山阶引导游人,远望路之尽端却为围墙所阻,但于墙上漏窗又隐约可见墙内的无限生机,使人产生大疑之惑,及至近前寻到曲路,见到豁然景物,使人大喜,游兴顿生(图4)。

  至于路之引景,则顾名思意可知其意在引人入胜。如杭州云栖,利用曲路、竹林半掩路亭,以示游人前方有佳景可赏。虽然不能见到,但吸引游人前行。云栖另一处则利用过路亭形成一深远之透视线,同样引人前往(图5)。

  由以上几段论述可知,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正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这也是今天我们构园所要牢记的。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