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人居环境高峰论坛探讨建设新模式-学术会议动态|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第五届人居环境高峰论坛探讨建设新模式
[日期:2009-08-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姚润丰   发表评论(0)打印



人居环境高峰论坛构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

构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记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

  “目前,占全国总人口42%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中,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在“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从人居环境入手,构建城镇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关注。

  8月9日至10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城镇”为主题,包括联合国人居署、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美国自然保护协会、日本福冈市政府在内的200余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各界共同探讨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新模式,寻求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流方向。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乡人口转移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城镇化问题关系中国,影响世界。论坛上,人居环境委员会提出的“从人居环境入手,构建城镇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是在深入研究和思考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学术社团为纽带,以人居环境规划为手段的人居环境共建模式,包括城镇人居环境评估、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人居环境宣传与教育等一套完善的体系,其理论要点是在中国城镇化问题中抓住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关键,在城乡统筹中抓住人居环境这个关键。

  模式价值:促进小城镇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之难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涌彬认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分割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研究领域将较多的目光投向了城市化体系的两头,大城市和农村,却忽略了小城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有2200个县城,18000多个城镇。作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人口、产业、服务等市场要素的重要聚集地,小城镇吸纳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40%左右。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认为,小城镇是整个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于广大的小城镇,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够;过度依靠土地投入发展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王涌彬认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区划的严格限制,中国的城镇缺乏成长的机制,再大的小城镇也无法长成城市,客观上也就缺乏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技术力量和配套体系

  发挥学术社团优势,帮助广大中小城镇政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城镇化健康和谐发展模式成为人居环境委员会提出的“城镇人居环境的新模式”的立足点。

  为此,人居环境委员会积极申请和组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城镇人居环境评估9大指标体系和相关的100多项定性和定量指标。其要点是:一、城乡统筹与社会发展:重视小城镇发展质量;二、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引导就业与提升城市活力;三、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建筑与生态城镇;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倡导适度超前、集中紧凑;五、居住环境与社区服务:融入城市与社会;六、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加强协调预测与应急保障;七、建筑科技与节能减排:强调创新和实际效用;八、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突出特色与传承;九、城市管理与公众参与:关注监管与保障。

  模式创新:以人居环境统筹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因为城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既需要实体空间层面,又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而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城市尚未准备好承接大量新增人口的社会结构,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则趋于解体。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并且老龄化,这一矛盾还将加剧。但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城市规划体系已经难以应对。”

  谈到传统规划体系时,王涌彬提到了一组非常意味深长的数据:深圳市目前统计的户籍人口是100多万,统计人口400到500万,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700万,公安机关掌握的常住人口是1000多万。城市人口占区域内总人口的比例是城市化水平唯一的标准,但由于人口的统计口径不相同带来的结果相差如此之大,城市化水平如何计算呢?城市规划应以何种统计结果为规划依据呢?

  人居环境委员会提出了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人居环境专项规划。这是一种法定规划之外的解决方式,是对城市规划的改进、补充与完善。其重点是用人居环境的视角对城镇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产业发展、社会文化、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在城乡空间布局及社会发展方面做整合总体安排,是融入城乡规划各法定阶段的融贯性规划。

  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开彦提出:人居环境规划是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表达,是适应城乡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快速发展变化需求而产生的融贯性规划。

  在初步完成的内蒙古乌审旗人居环境规划中,人居环境规划对已经编制完成的旗府嘎鲁图镇城乡规划和总体规划较完善的部分不作修改,而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在生态和社会发展方面,但对产业发展措施上将有所补充,在空间上遵循已确定的发展框架,对局部用地会提出改进措施,补充完善总体规划,提出嘎鲁图镇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政策措施。

  模式范本:首家人居环境示范城镇的示范意义

  2008年底,内蒙古乌审旗政府与人居环境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签约,正式启动了全国首家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城镇的创建。这座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曾拥有过无尚荣光的小城镇将与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进程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技术角度而言,乌审旗创建全国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城镇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在城镇人居环境9大指标体系框架下,通过人居环境专项规划对城镇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预期和实施,帮助其发展成为全国县级一流的生态人居城市,在全国或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人居环境相关宣传和教育,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使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该地区长期坚持的发展观。同时,通过探索全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增加每个公民追求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行动能力,为地区的长期发展积累能量。

  为此,人居环境委员会配合内蒙古乌审旗试点研究开展了大型城镇居民人居环境与生活意识调查活动。包括乌审旗人居环境评价、居民生活实态与生活意识等,以公共参与的方式积极探求居民在社区公共生活中的需求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寄望。

  从本次论坛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与大城市相比较,中小城镇人居环境独具特色和优势:宽敞的住宅、较短的通勤时间、身体力行的绿色通勤方式、良好的社区交流氛围以及积极向上的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实施意愿等,居民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正是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的动力之源。调查的结果也揭示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改善城镇居住条件的紧迫性和重大性。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